“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含有不尽的叹花之意。“绿肥红瘦”,“绿”和“红”,“肥”和“瘦”对比鲜明,形象生动。
【知识卡片】
各词调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五十八字以内)、“中调”(五十九字到九十字)、“长调”(九十一字以上)。小令每阕四拍。
【故事链接】
令丈夫甘拜下风的婉约词宗——李清照
李清照(约1084—1151),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一位女词人。李清照风格十八岁时嫁给太学生赵明诚。赵明诚是宰相的儿子,爱好金石之学(中国考古学的前身),文化修养相当了得。
婚后两年,赵明诚出仕。赵、李二人少则需小别数月,多则要分居一年半载,虽然时间比较短暂,但这常常牵动李清照的离情别绪。夫妻二人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表现得情意绵绵。传说有一年赵明诚出仕在外,李清照独自在家,思念之情涌上心头,就填写《醉花阴》一词寄给赵明诚。赵明诚读后,叹赏不止,自叹弗如,却又想超过她。于是,他闭门谢客,三天三夜得词五十阕,然后将李清照的作品混在其中,拿去请友人陆德夫评论。陆德夫赏玩再三,最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是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正是出自李清照的《醉花阴》。从此以后,赵明诚甘拜下风。
清平乐 春归何处·黄庭坚
【原词】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译文】
可爱的春天去了什么地方?她悄悄走了,没留下足迹。如果有人知道她去了那里,请叫她回来与我住在一起。
春天的踪迹有谁知道呀?除非去询问枝上的黄鹂。但它宛转的声音没人能懂,只好随着风翻过蔷薇远飞。
【师说】
此词为惜春之作。全词委婉曲折,构思巧妙,设想新奇,意境优美。
首句痴情发问,惜春情切;次句作答,“寂寞”写出春天归踪全无,词人的孤寂之感。“若有”两句写寻春,并用拟人手法,赋春天以生命,足见词人对春一腔痴情。
下片又以问句起始,显示寻春的急切心情;答句中“除非”,失望无奈中似乎有了一线希望。“百啭无人”句,情绪上再次转折,由上句的些许希望转为无限失落和惆怅。结句中“蔷薇”,暗示夏已来临,春天已无处可寻。
【知识卡片】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他出于苏轼门下,而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故事链接】
“福到”
黄庭坚与苏东坡在一起常常互相炫耀家乡风光、人情世俗。苏东坡动辄就搬出“天府之国”“大佛临江”等来夸耀眉山(苏东坡的家乡)地方好。黄庭坚也不示弱,把他的家乡双井说得天上人间、举世无双。他还说双井四十八进士,一百零八举人,村夫野老个个识文断字,读书的风气炽盛极了。
苏东坡将信将疑,却又无法否定。
有一年苏东坡来到双井造访黄庭坚,只见山明水秀,风光绮丽。又正是临近新春,家家忙着过年,横楣对联也纷纷贴出来了。苏东坡留意看了看,一幅幅确是文采盎然,书法端庄。苏东坡心中暗暗佩服,开始相信了黄庭坚的话。
有一天,两人游山玩水来到一个小山坳,只见一个老汉正在贴对联。苏东坡眼睛有点近视,走近前一看,哑然失笑,拉着黄庭坚离开老汉家就说:“仁兄说贵乡个个识文,人人断字,眼前这个老汉怕就是个目不识丁呢!”
黄庭坚顺着他指的地方一看,真糟糕!老汉大概确实不识字,好端端一个“福”字贴在大门楣上却头朝下,脚朝上,贴倒了。黄庭坚心中暗暗叫苦,嘴上却又不想服输。情急生智,他心中一动,故意装着没有发现什么破绽似的说:“先生未与他交谈,怎见得他目不识丁呢?”
苏东坡说:“若不是目不识丁,怎么好端端个‘福’字会贴倒呢?”
黄庭坚故意问道:“什么?”
“‘福’字贴倒了!”
“请先生再说一遍。”
“‘福’字贴倒了!”
“请先生再说。”
苏东坡不耐烦地说:“‘福’倒了!”
“请先生连着说说。”
“‘福’倒了,‘福’倒了,‘福’倒,‘福’倒……”说了几遍,苏东坡似乎觉察到了什么,声音越来越小,再也不好念下去了。
黄庭坚哈哈大笑,说:“对啦!对啦!福倒了!福倒了!一字贴倒,玩味无穷,不是敝乡人文风盛,学问高,谁人玩味得出来!先生这回该有所见识了吧!”说着依然哈哈大笑。苏东坡也跟着大笑,连说:“有理,有理,礼仪之邦,诗书之乡,名不虚传,名不虚传……”
直至今天,江西修水人年节贴“福”字多半倒着贴。有的“春”字、“吉”字也倒着贴,取“春到”“吉到”之意。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原词】
春花秋月何时了[1]?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2],故国不堪[3]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4]应犹在,只是朱颜[5]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
[1]了:了结。
[2]东风:春风。
[3]故国:指南唐。李煜961年即位,976年宋灭南唐。不堪:不可忍受的意思。
[4]雕栏:雕花的栏杆。玉砌:如玉的石阶。
[5]朱颜:红润的脸色,指往日萦绕在身边的宫女们。
【译文】
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夜又刮来了春天的东风,在月明中对已亡的祖国不忍回首去想念。
精雕细刻的栏杆、如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往日萦绕在身边的宫女们已经改变。问您能有多少愁?正像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说】
这首词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宋词中的名篇。李煜以帝王之尊度过三年“日夕以泪洗面”的囚禁生活,受尽屈辱,尝尽辛酸,最后被宋太宗用药毒害而死。这首词可以看做是他临终前的绝命词。据说这首词中抒写自己的悲恨和怀念故国,因而成为他被害的直接原因之一。
词的上阕,写诗人在秋月之夜,登楼远望,引起对故国的怀念。开头自问,写眼前景物;接着自叹,回忆往事,情思深沉,转到眼前景物;最后登楼望远,沉入往事,承上启下。词的下阕,抒发作者怀念故国的悲伤哀痛之情。先写江山依旧,人事已非;再写浓愁似海,深沉感人。
春花秋月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色,本应该引起人们的欢乐,而对于亡国之君李煜,却偏偏勾起他伤心的回忆。因为他昔日的生活,大都同春花秋月联系在一起。现在春花秋月年年相似,而往日的欢乐却一去不返。他已从一国之君变成形容枯槁的阶下囚了。
诗人自设问答,请问你的愁到底有多少?正像那滚滚江水,汹涌浩荡,无穷无尽啊。“何时了”充满哀怨;“知多少”感慨无穷;“东风”冠以“又”字,织进复杂的心情;“回首”而“不堪”,沉痛已极;“应犹在”的推测,出自辛酸的眷恋;“朱颜改”的悲叹,满腹凄凉。
这首词充满了悲恨激越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胆敢抒发亡国之恨,实是史所罕见的。
【知识卡片】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主,961—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为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著有《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被称为“千古词帝”。
【故事链接】
南唐后主李煜亡国之谜
李煜是南唐的末代国主。他即位时,南唐国力已呈衰颓之势,这位性格懦弱的国主时时刻刻都在感受着国破家亡的威胁。他仇恨宋朝的压迫,但又没有能力用武力与宋朝相抗衡,只能以小邦苟且偏安,他甘愿贡物称臣最后沦为阶下囚。
李煜的父亲是词坛高手,李煜从小便生活在这么一个浓厚的文化环境中,对词也极为喜爱。即位时,南唐国力日益衰落,他所面临的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局面,因此使他这一时期的词一部分表现为对宫廷奢华生活的迷恋,一部分则饱含着沉重的哀愁。被俘以后,身为阶下囚的李煜,天天过着以泪洗面的生活。面对春花秋月、良辰美景,缅怀故国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他创作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没想到这首词竟成了他获罪的证据,不久便被宋太宗派人毒死在狱中。
李煜不仅善填词,而且善音律,并因此荒废政事。皇后周娥皇是司徒周宗的女儿,通书史,且能歌善舞,尤其弹得一手好琵琶。当时早在盛唐时曾广为流传的《霓裳羽衣曲》早已被人淡忘,周娥皇找到了一份残谱。她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创作,通过努力,最终恢复了《霓裳羽衣曲》的原貌,开元、天宝之音得以重回人间。周娥皇自己另外还创作了两支曲子,一为《邀醉舞破》,一为《恨来迟破》。李煜和她二人常常随歌而舞。周娥皇不但擅长音律,于采戏、弈棋也无所不精。对于这样一位多才多艺的知己,李煜是宠爱不已,朝朝暮暮与她一起,整日沉浸在轻歌曼舞中。周娥皇死后,李煜还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思念她。
周娥皇有个妹妹,史称小周后,长得风姿绰约,风情万种。小周后的音律才能虽比不上姐姐周娥皇,但却是弈棋的高手,酷爱围棋与象棋,因此而备受李煜的宠爱,二人常常布局厮杀,以此消遣时光。一天,李煜与小周后正在对弈,且杀得难解难分。为了不受任何干扰,李煜下令卫士守住宫门,对前来奏事的大臣一律不予接待。一位大臣向李煜奏报国家收支的状况已入不敷出,国库空虚;一位大臣奏报宋朝正在调兵遣将,随时来犯,提醒李煜应早做准备,但是都被卫士挡在了宫外。
开宝八年,宋军攻破金陵,李煜率几位大臣肉袒出降。开宝九年正月,李煜到达汴京,宋太祖封他为“违命侯”。后宋太宗即位,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七月初七,李煜被宋太宗赐服牵机药而死,时年四十二岁,赠太师,封吴王,葬于洛阳北邙山。
御街行 纷纷坠叶飘香砌·范仲淹
【原词】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译文】
夜深人静,四野寂寂。秋叶纷纷飘坠,落在台阶之上,那声音凄凉而有琐碎。珍珠的帘幕高高卷起,玉楼空空无人迹。夜色清淡,烁烁闪光的银河直垂大地。年年月月却如今日的夜晚,月光如洁白的素练,而人却相隔千里,饱受着相思的煎熬而满怀愁绪。
愁到深处,已无法靠喝酒来麻醉。酒尚未到唇边,已先化成了眼泪。一盏如豆的青灯忽明忽暗,独自凭栏斜倚,尝尽这孤眠的滋味。这种苦苦相思的滋味,看来无论如何也无法回避。不是在心理隐隐作痛,就是把眉头紧紧皱起。
【师说】
这首词写秋夜怀人。秋日里的落叶、银河、月光,构成一幅凄清、冷落、衰飒的画面,无不引起对千里之外的人儿的思念。“年年今夜”,从现在出发将相思时间推向无限;“人千里”,又将空间无限拓展。在如此巨大的时空阻隔中,注定相见无日,相思永远。无论是在醉中还是在睡中,这种相思之情都无法摆脱。“酒未到,先成泪”,是词人经过多少次“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之后得出的铭心刻骨的经验。末尾三句秉笔直书,用平易浅近的口语诉说深婉曲折的恋情相思,具体而形象。
【知识卡片】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曾在西北边界抵抗西夏。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他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文集》,词仅存五首。
【故事链接】
胸中自有雄兵百万
北宋时期,西北地区的西夏政权多次进攻北宋。仁宗皇帝听从一些大臣的推荐,便派干练的范仲淹到西北去守卫边防。范仲淹到了边关之后十分关心士兵,并实行“屯田久住”的方针。在他镇守边防期间,一直保持土地不被西夏人夺去。西夏人提起范仲淹均倍感钦佩地说:“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大概意思是说,现在小范老子(就是指范仲淹)胸中藏有好几万甲兵,不像大范老子(指范雍)那样可以欺负啊。“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这句话,用以形容一个政治家统帅的深谋远虑,精通战略,可使军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苏幕遮[1] 碧云天·范仲淹
【原词】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2]。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3]。
黯乡魂[4],追旅思[5]。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6]。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
[1]《苏幕遮》:词牌名。
[2]山映斜阳天接水:斜阳映山,远水接天。
[3]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芳草远接斜阳外的天涯(暗指远方的故乡),是那么无情地逗人愁苦。
[4]黯乡魂:思念家乡,黯然销魂。
[5]追旅思:羁旅的愁思缠绕不停。
[6]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夜里除了睡着时偶然的好梦外,别无慰藉。
【译文】
高高的天穹里是湛青的云彩,旷寂的原野上是满地的黄叶。一望秋色连到水波,水波上的寒烟也成了翡翠颜色。山映着斜阳,天穹接着水。芳草无情,一直伸向斜阳之外。
思乡的心魂黯然忧郁,它追缠着羁旅他乡的愁思。夜里除了睡着时偶然的好梦外,才会换得片刻的安睡。不要在明月之夜独自登楼依栏,想借酒消愁,谁知酒入愁肠也化作滴滴相思泪。
【师说】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上片写景,首二句:“碧云天,黄叶地”,点明节令。高高的天穹里是湛青的云彩,旷寂的原野上是满地的黄叶,这两句展现了际天极地秋色的苍莽。“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下片抒情。“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后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举杯消愁愁更愁”,真是深重之极。
【知识卡片】
《苏幕遮》词牌由来
《苏幕遮》是“浑脱舞”曲名。《苏幕遮》,词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