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上元之期:元宵节(文化之美)
5763300000005

第5章 各地的元宵彩灯

中国人元宵节迎花灯的习俗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全国各地的花灯种类繁多,形态千变万化,制作技艺也各具特色。花灯又名“彩灯”,是我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

元宵节彩灯,各地均有出名的产品,如北京的宫灯、上海的龙灯、广东的走马灯、浙江的硖石灯、哈尔滨的冰灯、四川的自贡灯等,都是蜚声古今享誉灯坛的。

元宵节彩花灯体现了各地各民族的才智巧思,是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综合空间艺术。

(一)元宵节彩灯的样式和扎法

我国花灯是多种技法、多种工艺、多种装饰技巧、多种材料制作的综合艺术。

在众多精巧玲珑的花灯中,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千姿百态的动态表演性花灯,如狮子灯、龙灯、走马灯、鲤鱼灯、蚌壳灯等;二是琳琅满目的静态观赏性花灯,如苏灯、太谷灯、扬州瓜灯、佛山柚皮灯、宫灯等,巧夺天工,美不胜收。

花灯通常分为吊灯、座灯、壁灯、提灯等,它是用竹木、绫绢、明球、玉佩、丝穗、羽毛、贝壳等材料,经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再配以剪纸、书画、诗词等装饰制作而成的综合工艺品,也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

扎彩灯的手艺一般是代代相传的,彩灯艺人们用祖传的手艺活,继承着元宵佳节的传统风俗。

彩灯只在春节到元宵节的这半个月卖,但是准备工作和扎灯却是一整年都没停。通常,彩灯艺人是在元宵节后休息半个月,然后开始着手下一年彩灯的材料,七八月份便开始扎彩灯了。

彩灯看似简单,背后却有着二十多道工序。首先,将买好的纸张压出皱纹,染上各种颜色;等染渍干的时候,就可以让人送来竹子,再根据一定的尺寸破竹、做竹篾、扎骨架;然后开始剪纸、折纸,做成各种需要的形状;最后,再挂上红色的挂穗,一盏简单却漂亮的彩灯就做成了。

(二)东至县彩灯入选遗产名录

东至县位于安徽省南部深山之中,这里的彩灯已入选了第二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东至,民间艺人自古以来就有利用本地所产的竹、木、藤、金属等材料制作各色彩灯的传统。闹彩灯也就成了这里民间最常见的娱乐活动。

东至县彩灯的历史可上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后期,它由磨盘灯、六兽灯、八仙过海灯、五猖太平灯、龙灯、狮子灯、蚌壳灯等十多种形式各异的彩灯组成。

彩灯的主要种类以本乡本土为主,也有从外地流传到东至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内容涉及民间舞蹈、音乐、手工技艺和宗教信仰等诸多领域。

在东至县,制作和表演彩灯主要以官港、张溪、石城、高山、木塔等乡镇的二十多个家族为主。他们以家族为演出单位,以请神祭祖、驱邪纳福、祈求太平为目的。

历史上的东至县,每年春节期间都要举办灯会,一般从正月初二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

张溪镇东湖村是磨盘灯的传承地。磨盘灯的主体结构是两个带装饰的大小木盘。玩灯时,由两人在大盘中推动。灯顶端有四角凉亭,舞动时,灯盘上伫立六个少年,手提花篮,在管弦锣鼓伴奏中随盘转动,口唱戏文,自由起舞。灯架上另外还扎有五色花鸟、走兽等装饰物。

这个磨盘灯是两百多年前从江西引进,每年都是用来庆祝丰收年景的。所以,每年新年的正月初二就开始耍灯。这个灯总的来说是人团圆,灯团圆,花好月圆。预祝新的一年里,人团圆,丰收年。

流传在东至县石城乡境内的彩灯是六兽灯。东至县靠近佛教圣地九华山,民间习俗受佛教文化影响很深。九华山以及当地寺庙中常见到独角兽、青狮、白象、麒麟、鹿、獐等六兽的塑像。当地居民把这六兽视为吉祥物,依照这六兽的形体扎制彩灯,高悬在门头之上,六兽灯因此而得名。此外,数字六还是取“六六大顺”的吉祥之意。

元宵节一过,这里的村民们会将六兽灯集中在村口焚毁,用当地人的话来说就是“行火升天”,这被称作圆灯,来年再玩再扎。

此外,在高山乡金塔村流行的五猖太平灯,模仿人神共舞的场面来烘托热闹喜庆的气氛。为了增加喜庆气氛,先人们还将舞狮子与之结合,这使得五猖太平灯成为一种有灯有戏、有舞有唱、有狮子有神鬼的古朴民间文化艺术形式。

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自娱自乐意识的增强,已经推陈出新,增添了钢筋铁骨灯架,微型马达、微型电脑、新式电声光源入灯的现代化彩灯新品种。如能摇头摆尾招手致意、并用几国语言向观众问候的恐龙灯和能够展示火箭发射、飞天、回收整个过程的火箭灯,使元宵灯彩赋予了强烈的时代特色。

如今的元宵彩灯不仅是民间彩灯艺人彩扎、糊裱、剪纸、编结、刺绣、雕刻诸工艺与智慧的集中展现,它还是现代科技之光在彩灯上的折射。

(三)泉州花灯冠绝天下

据花灯专家介绍,泉州的灯节始于唐朝。在唐僖宗时,左仆射傅实奉旨南下驻于泉州丰州,将闹花灯习俗也带到了泉州。此后,每年正月十五,家家张灯结彩,街道宛如灯河,男女老少争相出来观灯,歌舞升平,通宵达旦。

在宋代,泉州的灯节发展到了顶峰,花灯之盛,冠绝天下,形成上品花灯,有“春光结胜百花芳,元夕分华盛泉唐”之说。

特别是南宋,在泉州设南外宗正司,管理三千多名来泉州定居的皇室宗亲。他们仿照临安大放花灯,上元节的活动热闹壮观。甚至连京城、杭州点灯都委托泉州府尹、南安知县雇工精制。

清末《温陵岁时记》记载:

上元灯——市人制灯出沽,或以五色纸,或以料丝,或扎稻草,作花草人物虫鱼,燃以宝炬,惟妙惟肖,俗名古灯。恒于府治西畔双门前作灯市……

(四)福州花灯历史悠久

福州花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福州就成为全国盛行花灯活动的十大城市之一。

每当元宵之际,民间制灯、买灯、赏灯、送灯尤为活跃。南宋时,在杭州举行的全国灯赛中,福州、苏州花灯被评为上品,蜚声海内。

周密在《武林旧事》一书中记载,福州进贡京城的花灯,“纯用白玉、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彻心目”。据分析,当时制灯用的“白玉”,实际上是由寿山石切薄后磨制而成。

每年的正月十五,闽北各地的龙灯、花灯都会聚在一起,举行赛灯和踩街。闽北山乡元宵灯,不仅蕴含了乡村俚俗所富有的深刻的文化内涵,而且还古俗相沿、遗风尚存,充满了神话般的传奇与精彩。

烛桥灯是集剪纸、贴花、裱糊、制作技艺为一体,由每个农户出“板”一块,板约长两米,板上固定两至三盏花团锦簇、精巧别致的纸灯,每灯一烛,板板相串,连接成“桥”,有的几百米,甚至上千米。

它在山乡田野间行走,逶迤蜿蜒,远看像是一座灯的桥,所以称它为“烛桥”,有称“板凳龙”,也有称“游蛇灯”。由于联接的木插销是活动的,虽然庞大无比,但是操作起来十分灵便。

由一百多人各抬一板组成,几百米的烛桥灯,亦动亦静,气势磅礴又柔美优雅,极具观赏性。因为筠竹村座落在海拔千米的茫荡山上,元宵节当日,烛桥灯从高山上下来,真如神灯天降,几百名的壮汉裸胸上阵,在“咚咚咚”鼓声中气势非凡。

建阳黄坑烛桥灯恰似一条御风穿云的蛟龙,队伍行进时,鼓乐开道,礼炮齐鸣,气势宏伟壮观。一只直径近一米的牛皮大鼓,由两名鼓手舞动鼓槌,忽而急如流星,忽而行如流水。操持烛桥的“桥手”,年长者达六旬,年少者十五六岁,个个精神抖擞,组成了布列有序、蔚为壮观的一字长蛇。倘若是在大操场上表演,数条长龙穿梭表演“万”“寿”等字样,更使人们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进入春节,武夷山枫坡村以“拔烛桥、舞花灯”的方式闹元宵,展现出深厚的文明内涵。

据传,这种独特的传统习俗和禁赌有关。相传清咸丰八年,京官邱美金的爹爹见家乡赌博成风,土地荒芜,心中十分焦急。于是他心生一计,假托京城传话给家乡称:由于赌博的瘴气遮住了家乡,麒麟看不到家乡的田,保不住丰收与平安,村民务必在正月里赶制百盏花灯,百个可插蜡烛的木架,在正月十四至十六三天绕村游行,然后把花灯堆放燃烧,将赌具一一投入火中焚毁,清除瘴气,以求麒麟保佑。

乡民们遵此办法,焚烧了赌具,安心生产,来年果然风调雨顺人畜兴旺。此后,此习俗代代相传,逐渐演变成“拔烛桥、舞龙灯”的活动。

闽北各地的花灯犹如一件件艺术珍品,灯的里里外外都被加以雕琢、修饰。每盏灯的外罩全是透明玻璃纸,四面贴有剪纸作品,有“梁山好汉”“三国群雄”“红楼倩影”“岳飞抗金”“杨门女将”等。还有动物花草和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骏马飞跃”“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雄鸡报晓”等。此外,还有诗词、楹联、谜语。

这些剪纸作品栩栩如生、色彩鲜艳、清新美观,寓意深刻。

更为巧妙的是,这些灯有的还安装有机关,启动机关,有的可以转动,令人物活灵活现,有的人物还可以打斗,令人叫绝。这些珍品,为闽北山乡的节日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呈现出纷繁的异彩。

(五)自贡花灯堪称现代彩灯代表

四川花灯数自贡的花灯堪称历史悠久。南宋淳熙元年,正在荣州做县令的大诗人陆游就留下诗句:一别秦楼,转眼新春,又近放灯。

最初自贡地区的各种灯节活动,一般是由各类祠庙主办的。每逢节气,这些祠庙便要点红灯,元宵节还要放鞭炮、燃烟火。善男信女纷纷到这些庙宇看热闹,求神赐福祛邪。

在清末时有资料统计,自贡地区的祠庙竟有1208处,其中有始建于唐代的荣县大佛禅寺,建于明朝的富顺县圣果寺、赖雅庙、灵应寺等。可见自贡民间的灯节活动分布面之广,风情之盛。

在现代,传统工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是自贡灯会最为显著的艺术特色。它做到了形、色、声、光、动的统一,成为现代彩灯的代表。

(六)江苏秦淮灯火甲天下

秦淮河为流经南京城最长的一条河流,河畔的元宵灯会因当年明太祖定都南京时下令大闹花灯,与民同乐,共庆升平而兴盛不衰。

明朝迁都后,灯节的官方色彩渐衰而民间色彩却愈浓。秦淮河支流上的一座著名古石拱桥笪桥素为金陵灯业者聚居之地,故每年灯彩的买卖十分兴旺,据说皇帝也曾微服来此赏灯。

清人甘熙所著《白下琐言》说,这里的灯市由来已久,“有银花火树之观”,五光十色,尤为冠艳。

夫子庙灯市从笪桥、评事街迁徙而来又后来居上,每年元宵节前后,这里的灯品琳琅满目,有三星、八仙、聚宝盆、花篮、荷花、西瓜、狮子、鲤鱼、蛤蟆和兔子等诸色花灯。大灯高过真人,小灯小过蜜蜂,均以简捷粗放、淳朴自然为其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