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上元之期:元宵节(文化之美)
5763300000006

第6章 吃元宵的传说与历史

元宵节为什么要吃元宵呢?那还要从吃元宵的美丽传说和悠久历史说起,其间蕴含着的文化内涵是非常丰富而有趣的。

(一)吃元宵的传说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年的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上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为此,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

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二)吃元宵的历史

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由来已久。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儿,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食,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如在南北朝时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

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有这样的记载:“汴中节食,上元油锤。”在唐宋时,就出现了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油锤。

在宋代《岁时杂记》中说:“上元节食焦锤最盛且久。”说明油锤为宋代的汴中,即今河南开封元宵节的节日食品。油锤是一种什么样的食品呢?据宋代的《太平广记》记载:油热后从银盒中取出锤子馅。用物在和好的软面中团之。将团得锤子放到锅中煮熟。用银策捞出,放到新打的井水中浸透。再将油锤子投入油锅中,炸三五沸取出。吃起来“其味脆美,不可言状”。

唐宋时的油锤,就是后世所言的炸元宵。油锤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其制法与品种已颇具地方特色,仅广东一省,便有番属的“通心煎堆”、东莞的“碌堆”、九江的“煎堆”等,可谓唐宋食风的犹存。

唐朝的元宵节食的是面蚕。吕原明的《岁时杂记》就说道:

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蚕,皆上元节食也。

到了宋代,民间就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北宋以前的元宵是实心的,无馅,下在烧开的水中,配以白糖、蜜枣、桂花、桂圆等物。

南宋时,开始有了中间包糖的乳糖圆子,大概是较早的有馅元宵。南宋时期,仅临安的上元节食品,便有乳糖圆子、山药圆子、珍珠圆子、澄沙圆子、金桔水团、澄粉水团和汤圆等。其后,元宵馅又有甜咸之分。甜馅一般用白糖、红糖、桂花、果仁、芝麻等制作;咸馅多为荤馅,单包肉或肉蔬合包。

到了明朝,人们就以元宵来称呼这种糯米团子。其制法是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儿,洒水滚成,如核桃大,这就是江南各地所称的汤圆。

清朝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是名闻朝野的美味。早在康熙年间即为朝野所传闻。名剧《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对八宝元宵曾有这样的诗句:“紫云茶社斟甘露,八宝元宵效内做。”

马思远是当时北京城内制元宵的高手,他制作的滴粉元宵远近驰名。符曾的《上元竹枝词》写道:

桂花香馅襄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诗中所咏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马家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