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福宁霞浦
5786200000012

第12章 烽火岛千年水寨与五谷井

◎蔡起迪

霞浦三沙烽火岛,历史上一直被誉为“福宁门户,闽浙锁匙”,在明代已是全国著名的五大水寨之一。它是霞浦三沙古镇深水港的天然屏障,历史卜曾有诗人极其形象地吟它为“翠扇倒悬东海天”,这里又因礁石嶙峋,水质优良,盛产被人誉为海上黄金鱼种的石斑鱼,已被国家体委设为全国著名的海钓基地之一。

1996年霞浦县考古工作者在岛上发现了一口宋代挖掘、现岛上人民还在使用的水井,即烽火岛人民世代传说的“五谷井”。我们闻此消息即慕名而去。一艘现代化的小快艇,把我们从三沙古镇港过渡到了绿树掩映、宁谧幽深、风平浪静的烽火岛。在烽火岛村口的石阶旁,我们见到了一口有着正方形石栏杆的古井。石砌的井栏高出地面,长满积蓄久远的湿漉漉的厚苔藓,井栏的石板横条上镌刻有“淳熙十三年正月初七,修武郎周造”14个娟秀的楷书阴刻字,这些字因年代久远,字迹己斑驳模糊,长期被厚厚的苔藓覆盖住,后因久旱无雨,井栏苔藓剥落,被村民发现,才使烽火岛这个千年的水寨那充满刀光剑影、深厚凝重的历史重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据传说,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福建省三沙烽火岛及周边地区遭遇百年罕见旱灾,时间长达百日,岛上所有饮用水源全部枯竭,连岛上澳口一眼因海水倒灌浑浊咸涩的废井水也被岛民抢取净光。因久旱无雨,立秋时的一场森林大火,蔓延全岛,烧了三天三夜,火势猛烈,危及坐落在山顶、固若金汤的烽火水寨,水寨里九个蓄水用的大型水窖,己滴水不剩,在烈日炙烤下冒着青烟,水寨兵营里的三百壮士,也和岛民一样因缺水蒸煮粥饭,只能牛吃地瓜充饥。

烽火岛水寨是当时全闽四人水寨之一。水寨里的首领是修武郎周元禄,中原河南新野人,武举出身。此人“智勇双全,仁义兼备,身先士卒,海寇闻之丧胆”。他眼见岛上民众在旱魔肆虐下,生活极其艰辛,忧心似焚。这时,有人禀告周修武郎说,岛上发现一处地下泉水,终年漫溢不涸,如能掘井蓄积,将取之不尽,可解当前旱灾燃眉之急。

周修武郎闻之,立即挑选几十名身强力壮的兵士,带着竹箕、铁钎,日夜加班轮番开凿水井。地下泉水处于一片坚硬的海岛砂岩层下,将士们连续三天三夜挥汗如雨,才挖了一个五米深的水坑。第四天,原来漫涌的水流却越来越小,大家以为是凿错了地点。挖深一看,原来是一块一人高的圆巨石堵在泉眼处,当地百姓称之为“龙眼石”,传说是风水宝物,随便动它有生命危险,但如果不搬掉此石,黹井将前功尽弃。因黹井工具太简陋,铁钎是用兵营里废旧的矛、戟加工而成,一天要报废十几根。周修武郎见士兵们有些畏难情绪,犹豫不决,他二话没说,就抓来一根铁钎,亲自跳进井中,用双手护住,命令两个士兵执铁锤轮流敲打铁钎,开凿石头。想不到,一个士兵一锤敲下,偏离方向,把周修武郎的两个手指砸断,一时血流如注。周修武郎强忍住撕心的疼痛,索性把两根断指连皮撕下,扔出井外,用左于在岩壁上抓了一把风尾草和着青苔,放在嘴里咬烂后缚住伤口,继续指挥兵士们开石凿井。兵士们都被周修武郎这种奋不顾身的精神所感动,大家一鼓作气,连续奋战七天七夜,终于凿成了一个深十米、宽两米的水井,水质清甜可口,冬暖夏凉,长年不涸。

水井凿成后,烽火岛百姓为了感谢周修武郎为民凿井的功德,想在井旁立碑题名永志纪念,但都被周修武郎婉言谢绝。他只是亲书一行小楷字,镌刻在不起眼的井栏石条上:“淳熙十三年正月初七修武郎剧造。”他连名字也没有镌刻上去。井栏上的这行文字,历经800多年的风雨,至今仍清晰可见。

周修武郎见岛上百姓有了水井,不愁吃水,不懂得爱惜、节约用水,他深感痛心,就亲自勒石写了一块警示牌,立于井旁,文曰:“天常有不下雨水,井是人洒血凿成,水同五谷用斗量,节约用水比吃粮。”他见山顶水寨里的兵十下山挑水时,淌水严重,一桶水挑到山上,只剩下半桶水,就发明了用岛卜特有的芦苇草做成的井字形水桶盖以防溢水,此物至今还被岛上居民普遍使用着。他见岛一卜农民有用大楻桶盛水漂洗地瓜粉的习惯,就劝说农民们改用小檀桶循环使用,节约用水,此习沿用至今。久而久之,岛上百姓都养成爱惜水源,把水当做五谷粮食看待的好传统。周修武郎造的这口水井,因它的名字在本地同“五谷”谐音,人们从此就把此井称为“五谷”井。

五谷井,800多年来不十涸,至今仍是三沙烽火岛300多户人家每日饮用的甘泉。

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是南宋孝宗年号,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我们站在这口古井前,时间的跨度好像一下子拉近_了一千年,遥想当年这个孤岛水寨的守卫者,修武郎周某,大概还不知道北方的女真族已侵犯了大半个中国,完颜亮已迁都燕京建立了金王朝,所幸的是,周修武郎逢上了南宋孝宗这个较开明的年代,他才能安守水寨,剿倭抵贼,掘水井造福烽火岛人民,在他之上虽然还有守备、千总、把总等封建将领,但这些人没有一个被人民所记住,只有这个有姓无名的周修武郎,伴随着五谷井的美好传说被烽火岛人民永远记住并传颂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