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福宁霞浦
5786200000011

第11章 建善寺:八闽现存第一古刹

◎张景骞

三国时期佛教传入福建,但至晋太康三年(282),福州才有福建最早的一座寺庙——绍因寺。晋太康九年(288),南安九日山兴建兴福寺,该寺是闽南最早的佛教寺庙,也是福建早期的第二座寺庙。此外,福建在晋代以至南朝刘宋期间,史书均未见有新建佛教大寺庙的记载,而以上两所古寺,今己无存,现在福建全省保存下来的佛教古寺庙,历史最悠久的要算是建善寺。

建善寺于南齐武帝永明元年(483)创建,原名“建福寺”,“在温麻县,背洪岭之北,面黄沙之南”的安东乡安民里的地方,即今霞浦县沙江镇古县村附近。该寺在古县村,经历了228年,迨至唐代析置长溪县,迁县治于今松城镇,景云二年(711),寺亦随徙今所(松城镇东关华峰山麓),改称“建善寺”。该寺历史前后共计已有1500多年之久,寺名再无变化。

唐贞元元年(785),一代高僧灵祐依该寺法恒禅师在此祝发出家,“精修苦行”,“名震东南”,成为禅宗“五宗第一”的“沩仰宗”的开山鼻祖,谥号“大圆禅师”,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一定地位。

唐会昌五年(845)武宗李炎禁止佛教,寺院例废。两年后即恢复。唐人中四年(850)宣宗李忱特御赐建善寺金碧辉煌的“大中建善”匾额,长期保存。

宋初,建善寺曾一度被作为“威武军节度使馆”馆址,庙宇不无损坏。宋元丰元年(1078)进士陈襄筹款进行重修。明嘉靖年间,倭寇捣乱闽海地区,寺在城外损失惨重。清康熙十年(1671)总镇吴万福、知州黄鼎,又曾大规模修缮和扩建。此后乾隆九年(1744)僧云庵以及民国僧碧淞等均曾陆续修建。

建善寺场地宽阔,殿宁壮丽,除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阁、钟鼓楼、藏经阁外,尚有放生池、松风亭、东皋无量寿佛阁、涅粲台、灵祜祖师堂、吴万福祠等。黄鼎在祠前题有“威震山海”红底绿字的匾额。秀谷亭畔和月台前,有名孝廉郑承祉的“华峰秀谷”、郡守李拔的“春满南天”等大字石刻。

建善寺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其中覆莲式大石础14个,为宋代陈襄修寺时留下的精美石刻。数十面历代碑刻,原散各地,现亦集中陈列于此。院前原有两株挺拔高大的古银杏,现仍存一株;东北角另有株难以合抱的木棉树。二者都高达数丈,苍劲而富有生机,为古寺增添不少情趣。建善寺藏经阁曾有《华严经》数百卷,以两朱盒贮之,涂以双龙金屑,似为内府所颁者。纸洁白,字体为宋时版,但无注释,寺僧无能诵者。另外清末以至民国,该寺主持僧碧淞手上,也购备了大量佛经和古典文学书籍,均以特质木箱分部贮藏。由于僧碧淞能文工诗,擅长书法,且精医术,寺内藏书长期陆续增添,后藏书不下万卷,可惜在“文革”中,全部散失。

建善寺外景尤为幽美,正如山门前的楹联所说的:“月灿榕林围一谷,波摇松岛映诸山”一样,整个偌大的寺宇,深深地藏在秀谷里,好像与尘世全然隔绝。另有五株大榕树,人称为“五老将军”,不知植于何年何代,只见满面胡须,山门内外,绿云如盖,清风徐来,炎暑顿消。寺前广场,面对松山大海,渔舟逐队,一望无际。左边有“石涧虹桥”、“金山古寨”,右边有“醒狮戏彩”、“龙井涌泉”,背后又有“柿林秋色”、“温麻烽台”。从古至今,游人不绝。明代御史聂豹来游,有诗:“岭边松树云屯绿,竹外桃花日放红。”那仅仅只写春日岭边小小一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