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福宁霞浦
5786200000010

第10章 寻找明教遗迹

◎吴春明

明教,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20年前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就把这个宗教名词烙印在我的脑海里。说陌生,究竟在霞浦县境内有没有遗留、有多少明教文物遗迹,谁也说不清。

应柏洋乡塔后村上万白然村村民相邀,我和同事一起前往这个古老的山庄,去寻找明教信徒林瞪所遗留下来的文物。到了上万村已接近中午,我们匆忙到了东头芹前坑拜谒林瞪之墓,群众早己把墓葬周围的杂草除去。据村民介绍,林瞪墓建于宋代,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60平方米。面对面前这块荒地,我不敢肯定这是林瞪之墓。但是到了另一处乐山堂,屋前的千年桧树和古建筑让我相信了林瞪的存在。下午1点多我们吲到村里就餐。午后,我们拜读了清代嘉庆年间修纂的《林氏宗谱》,宗谱详细记载着:“八世祖瞪公,行二十五,牛宋真宗成平六年癸卯二月十三日吉时。娶陈氏,生女二。公于天圣五年丁卯年二十五,乃弃俗入明教,斋戒严肃。历二十二年功行乃成。至嘉祐四年己亥三月三日吉时冥化,享年五十有六,葬于所居东头芹前坑。公殁后灵感卫民。曾于昔朝福州救火有功,寻蒙有司奏封‘兴福人王’,立庙闽县之右,续蒙嗣汉天师亲书‘洞天福地’四金字额,仍为奏封‘洞天都雷使’,加封‘真明内院正直真君’,血食于庙,祈祷响应。”同时我们翻阅了民国《霞浦县志》卷38《列传·方外》,记载着:“林瞪,上万人。嘉祜间,闽县前津门火,郡人望其中有人衣素衣,手持铁扇扑火,遂灭。遥告众曰:‘我上万林瞪也。’闽人访至其墓拜谒。事闻,敕书‘兴福真人’。正德初,县令刘槐失辟囚,祈祷,夜梦神告以亡处,明日获之。”这些虽只是传说,但也足以看出人们对林瞪的尊敬和爱戴。

村里福首对我们很尊重,取出了从不向外人出示的宋代铜质香薰、三足香炉和两枚印玺。由于我是学书法的,对印玺有一种特别的爱好,急忙上前观看,那篆书“圣明净宝”和“五雷号令”印文,说明了林瞪在明教中并不是一个一般的教徒。这一发现,让我对明教和林瞪有了新的认识。

离村时,我再一次走进临清桥头的观音阁,希望能从中找出一些明教的痕迹。

也许是有缘,在40多块三佛塔的石刻构件中,我发现一块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草庵摩尼光佛相似的造像。这块雕刻佛像脸面在“文革”中被损毁,但背景光圈与草庵摩尼光佛基本一致。这难道就是明教造像?而另外的十多尊雕像义是谁呢?

又一日,我们在神洋村普查,发现了宋代淳熙年间的古井,井栏上刻着浣衣洗菜不得上井的禁示,说明先民早在宋代就讲究卫生饮水。已经是下午近2点,队员们在挨饿着,热情的村主任煮了面条,留我们吃饭。就餐时我们聊到林瞪师父孙绵在神洋的历史,主任拿出宗谱,无意中我们发现宗谱中有一篇《孙绵大师来历记》,记载了林瞪师父孙绵,以及乐山堂由来和林瞪的事迹,让我们对明教和林瞪有了更多了解。从记载中我们还得知乐山堂的建筑时间。可惜宗谱中孙绵大师的世系很难找到,我们带着遗憾回到城关。

又一日,我们来到了水门乡,找到《孙绵大师来历记》中孙绵生活过的龙溪,在一座不大的临水宫里,我们找到孙真人的塑像。关于这位明教人物,当地村民说不出所以然。

沿着龙溪,我们来到龙居寺。这座宋代建筑已经面目全非,留下的清代山门,很难让人联想起与宋代孙绵有关,原先住在这里的陈姓,我们没有找到,却意外发现虞姓从三抄迁至此,后怕官兵追杀,又迁入上洋,为什么官兵要追杀他们,这与明教又有什么关系?

终于,那一天我们来到盐田乡北洋村,在距离村两里的地方,发现一座新建的小庙,我们像往常普查一样,走进这座小庙,发现镶嵌在庙中的明代造像塔,看到培身上刻着“清净光明,大力智慧”八字,确切的明教教义,浮现在我们眼前。

这些,我们仍无法与柏洋的发现相联系,但这座明洪武年间的造像石塔,确确实实告诉我们明教在霞浦的存在。

当然,还有许多谜团有待我们去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