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福宁霞浦
5786200000009

第9章 半岭畲族观音亭寨

◎黄亦钊

沿水门乡山上古官道往东北前行,一路还算平坦。到一个叫半岭村的地方,眼前官道一下子从岭上一阶阶挂落下去,呈现出另一种风光。站在这陡峭石阶上,清风扑面,满眼空阔,遥遥可眺见清碧如玉带的杨家溪。

就在这险要之地,有一处别具特色的福建省唯一现存的畲族古建筑—观音亭寨。

此观音亭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距今已600多年,占地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640平方米,属硬山顶石木结构。分前后两座,依山凿岩建殿。前座早毁,今重建为三开间,进深二开间,左右两庑。座前大门横匾“观音亭”为已故霞浦籍书法家游寿所书。左右门联为:“半岭亭迎闽浙客,普陀佛佑福宁人。”殿内中央安放一个八角亭,亭内立一观音像,高1.2米。前竖一碑为“奉先勒碑”,正文记述此乃福宁府通津之道,境界异常,梵宇洁净。旧时官绅常在此举行迎送仪式。凡在亭外摆摊设点不得喧闹杀生,违者严惩不贷……背面上方阴刻行书“寿”字,下方记述清光绪龙亭商贾陈珠琇重修该亭史实。碑刻布局严谨,书法端庄。后座为中殿,实为人雄宝殿,依山凿岩而建,为悬山顶石木结构。1995年按旧式重修,建筑面积100平方米,为三进二开间抬梁式木结构。佛座台沿镌刻“乾隆辛亥岁次福建督粮道署按察使钱受椿建”,殿梁下书“福宁地方总镇都督府法洪阿图鲁主建,清康熙五年荔月”。殿内前后石柱分别镌刻:“宝筏渡迷津共仰法身清净;金绳开觉路群瞻妙相庄严。”“龛火浮青两天月映;炉烟凝紫南海云联。”殿内供释迦牟尼佛及迦蓝、达摩祖师等。佛座为石刻莲花式,全长15米,高4米。

亭外东南向依山绕亭垒砌一座寨堡,全长148米,高5.4米,沿城垛至南端有一方形敌楼,东端沿通津石阶路中建一仿宋代悬臂式条石干砌圆形城门。门内高2米,门楣石刻楷书“观音亭寨”,每字0.6米,为清同治里人书,俯视城下悬崖峭壁。清时福宁府曾屡派士卒在此驻防。

沿殿后山间小道登百米,极日望去为一天然石洞。洞高3米,深2米许,洞上方石崖镌刻楷书“白鸡精洞”,字方0.4米,洞前依岩壑嵌入2米长悬空石桥,并竖有块草书残碑“碧岩生就莲峰,步到云桥路几重,翠拥岩前天然洞……”洞周怪石突兀,翠竹相拥,整个观音亭给人一种肃穆幽静感。

1983年文物普查时发现,该亭东向三里许坑壑有大小四座己毁石拱桥。因为早年该处石桥时修时圮,每次修桥必竖一碑,长年累月积累不少碑刻。现已将其集中在观音亭前空埕并按年代顺序竖立成一碑林,共有17块。

据里人云,旧时观音亭有大小佛像百余尊。通路前还建一座过路亭,亭前有一座牌楼,匾额题刻东面为“前头路滑”,两面为“且休歇去”,出自建善寺碧淞和尚于笔。相传过路亭内供奉有“白鸡精”,很是灵验。几文武百官、普通百姓路过此亭,骑马的要下马,坐轿的要下轿,不然不是折其马腿就是断其轿杠。

明代进上游朴回乡,到此不下轿,轿刚进亭,果然轿杠断了。游朴气愤地下轿,手握折扇,走到亭内正殿,用扇子在白鸡娘娘头上重重敲了一下,怨其将他轿杠折断。恰巧此时又有一顶龠家娶媳妇的花轿,沿亭中抬过,花轿轿杠安然无事。

因此畲族人认为此处白鸡娘娘特别佑护畲家人。每年正月十五有闽浙两省五县(平阳、苍南、福鼎、福安、霞浦)边境畲民千余人相聚在此举行盘诗对歌活动,热闹非凡。这一传统习俗,历久不衰。

1992年半岭观音亭寨被列入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中国文物名胜词典》。1995年4月台湾“中华乐舞”前来拍摄“祈福舞”专题电影纪录片,给予较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