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福宁霞浦
5786200000008

第8章 走进松山天后官

◎林国敏

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来到松山天后宫。

松山天后宫,坐落在霞浦县城东南方向约四公里的松山村半山腰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雄伟的青石山门。沿着72级石阶缓缓而上,一座金碧辉煌的宫宇矗立在面前,在艳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格外醒目。

松山天后宫,历史一的别称还有“阿婆宫”、“靖海宫”、“妈祖宫”,清康熙年间的《古今图书集成》详细描述了它的地理环境,即“当巨澜之要冲,面向七星,座朝五虎”。天后宫始建于宋朝,在民国版的《霞浦县志·祠祀志》中有松山天后宫“建于宋”的记载,是霞浦县早期祭祀妈祖的宫庙之一,也是全国史籍中少有的明文记载“建于宋”的天后寓之一。天后宫原建筑内分大厅、中殿、神龛。大厅前有戏台,两旁有环楼,台上藻井为五层斗拱,四周雕刻着人物花卉图案。宫人门镶嵌四层门拱,飞檐翘角,错彩镂金。可惜在“文革”期间,戏台、厅均遭到严重破坏,只剩下天后圣母正殿,侥幸得以保留。此留存的悬山顶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面积(包括附属建筑物)只有600多平方米。20世纪80年代,经各方努力,先后投入150万元,新建了宫前两座牌楼及厢房,初具规模。

从边门进入宫中,可见宫殿上方亭楼式结构斗拱飞檐龙腾风舞。宫殿面阔五间,进深五柱,神龛正中间是坐姿软身“镇殿妈祖”,旁边还有一尊是专门用于出巡的,称“巡天妈祖”。右边的神龛,分别为坐姿顺天圣母陈靖姑和陈靖姑的二位谊妹林夫人、李夫人,以及陈靖姑的护将王、杨将军;左边神龛依次是田公元帅、涂师公、杜师公、土地公。正殿妈祖神像旁边还安放着台湾嘉义圣母会送来分灵的两尊妈祖金身。藻井依稀可见绘有妈祖图,正殿悬梁上,至今留有明清时期地方官员赈资修建的历史记载,有明万历年间“福宁知州胡尔慥舍银二十两”和清康熙年间“福宁总镇吴万福重修”等。天后宫内存有一块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的《靖海宫祀界》碑刻。

走出宫门,来到山门外城垛式围墙处,俯瞰碧波万顷的大海,令人胸襟顿开,心生无限感慨,耳边回响着妈祖与松山的有关传说。相传唐末五代十国期间,闽王王审知派部将都巡检林愿驻兵松山,剿除海寇。唐宋时期,松山己成为海上交通港口和军事要塞。松山百姓对林愿非常拥护,林愿还娶了松山王氏之女为妻。宋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林愿夫人王氏在松山生育一女,名叫默娘。默娘自幼聪敏过人,喜爱航海。因为她熟读奇书,通悟秘法,心地善良,曾在海上搭救不少遇难船只,人称“神女”。默娘祖籍湄洲,出牛地在松山,所以她经常往返于松山与湄洲之间。宋雍熙四年(987)九月九日,默娘28岁时,于婚前升化为神。之后,“船民遇难,有求必应”。人们感其美德,于宋天圣问(1023-1031)首先在湄洲和松山两地,立庙奉祀,一称“祖庙”,一称“行宫”,这就是默娘祖居地与出生地之别,而二者实为一体。松山是默娘少年时助父平寇之地,所以又有独特的“靖海宫”之名。宫殿前的副楹联,便是对松山天后宫历史最好的概括:“浪遏是三狮,潮平五虎,神女安澜,福宁永福;殿基澳尾,门对湄洲,天圣建庙,兴化同兴。”听说松山天后宫里曾有8幅64帧明代绘制的《妈祖生平图》,该图描述了妈祖在松山降生到升化的过程。其中包括妈祖朱衣海上飞、平怪走湄洲、脱险救危船、化身到松山等神奇的传说故事,可惜在“文革”期间遗失。20世纪80年代,霞浦县画家谢瑞良、林斯杰先生,根据村里老年人的回忆与描述,重新绘制了8幅64帧的《妈祖生平图》。如今村里还留存有《妈祖歌》:“阿公来讲叔伯听,阿婆讲给姆婶听,有仔媳妇教仔听,未养教给腹里听”,表达了松山村民对妈祖的推崇与热爱。

松山天后宫于2005年被列入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