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福宁霞浦
5786200000007

第7章 拜谒山民会馆

◎吴春明

在霞浦县城里,旗下街是一条老街。旗下街因清代住着旗人而得名,山民会馆就坐落在这条古街里。

未曾谋面先有情。我拜读了《霞浦畲族志》、《霞浦县志》,初步了解了山民会馆的由来。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官府发布告示,要福宁所属各县“群呼为畲”的“山民”劝改装束,各地“山民”代表陆续前往领取。当时城里没有畲族客栈,代表多感不便,因而动议集资建馆。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创办“福宁山民会馆”;民国元年(1912),霞浦县西附城区乡农会成立,址在山民会馆,这是当时唯一的“山民”组织;翌年,山民会馆正式成立董事会。会馆遂成对内加强本族团结、对外维护本族权益的社会团体。其过程历经了14个春秋。

山民会馆创立说明畲族人从游耕迁徙走向定居,它也是聚居在闽东、浙南一二十县畲族民众联合组建的标志性建筑。站在山门仰望会馆,可看出这是一座一进两落的合院,为硬山顶穿斗式砖木结构,整体建筑面积不足1000平方米,前后落之间的过道中修有风雨亭。眼前的会馆,整体构架、内部房间曾经被居民改动过,大厅已经不是那么宽敞。人厅前卷棚、后牵枋的木刻花卉图案,看上去简单,却留存着畲族建筑特有的风味,在其他的古建筑里已很难寻找到。大厅上五连藻井,制作风格更是独出心裁,显示出畲家人自己的风格,是畲家人的文化见证。

站在大厅仰望中堂,我仿佛回到会馆鼎盛的年代——各地宗人不时在这里聚会,或沟通信息,或商议事务;董事们昼夜商讨修谱,制定族规,为畲民上学时受刁难而代理诉讼;为修造东乡大浿,人们忙碌奔走……仿佛还能听到就读霞浦中校寄宿的畲族学生的琅琅书声……

走进大厅,止中放置着大型木雕涂金龙头神牌,神牌正中凸出宋体金字“敕封盘护忠勇王神位”,额上镂雕着双龙抢珠,护板两侧外斜,饰以人物、花卉,甚是精致。神牌前长长的祀桌上,放置着石刻香炉、锡制烛台,显得庄严肃穆。“功建前朝帝喾高辛亲敕赐,名垂后裔皇孙王子免差徭”金字黑漆联板,挂立在两侧金柱上。抬梁减柱造的宽敞大厅两侧墙上,书写着字径米许的榜书“盘蓝雷”、“钟李吴”。显然合族联宗式祠堂就是山民会馆最显著的特色。

走过风雨亭,迎面是作为同常接待客人的小厅,我仿佛看见民国九年(1920)春节的九族推尊祭祖人典的情景:会馆里挤满了畲族宗亲,有福建、浙江两省一二十县会员单位的代表,有广东、江西、安徽等省远道而来的宗亲,是全国龠族认祖寻宗、联宗的空前集结。我看到小厅正中张挂着祖图,祖杖树立,宗谱开启,各地居住的畲族人带来的本宗历代宗亲牌位在大厅依次排行。前后大厅摆满了供馔,奉献香楮,宣读祭文,跪叩礼拜。有的还唱祭祀歌、跳祭祀舞,甚至请法师设坛请神娱神。一时会馆里香烟缭绕,灯烛明亮,鞭炮爆鸣,神铳震响,慑人心魄,场面隆重而神圣。显然畲族九族大祭唯有山民会馆才有。

或许是旗下街的文化氛围影响着山民,或许是住在这里的董事们闻知文化的重要,或许是留守在这里的董事为了民族文化的承传……一项畲族文化事业在这里产生,它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霞浦畲族小说歌。一位老先生告诉我,由于山民会馆有良好的客观条件,钟学吉等人在这里收集素材,编写了大量小说歌。各处来的宗人纷纷到这里大量转抄,往外传播。在其全盛时期,光学吉一人就编写了一百多种小说歌,现在流传的唱本,几乎都是从这里传播出去的。白露坑钟学吉的畲歌,能在闽东、浙南诸畲区广为流传,山民会馆功不可没。山民会馆可以说是小说歌本发祥和传播的地方。

宗从凤凰出肇者,祠以华夏史基之。历经变故,逐渐式微,尽管如此,会馆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一厅一室、一坎一道,依然记忆着那个时代的历史与文化,在翕族发展史上留了浓墨重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