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福宁霞浦
5786200000014

第14章 一片平寂

◎陈树民

到这桥头,心便寂了。桥、水、椿树,仿佛梦过。桥是铁色石板古桥,长长伸去;水宽宽流碧;椿树又高又绿,还盖了半道桥、半爿水。牛“得得”过桥,村妇水边洗衣,更添了几分古意。

桥头默立宋代石人和一尊玲珑吉培,望住桥望住水,另有几方石碑。其间“赤岸石桥”碑文曰:“……唐贞元二十年(804)日本空海大师在此以南海口登陆。”

过桥,踏着石板,踏着清流,已刻心中,还一步三回头圄慢慢走出那椿荫、那水、那桥,仍恋恋回首。

往东南,一片舒目田园,撒落几群田鸭。稍远,山岭似一列紫赤屏风。到赤岸村了。迎面几丛绿树、翠竹、桃花,村头屋边,一株纤巧桃树身姿诱人,风中喷溅着满枝红艳。禁不住,悄悄折了枝。却有声响,说少一枝,少了多少桃子。

因空海大师而建的望海亭立在村前。望不见海,望见一片田野。

问田中人,才在枪棋墩寻着“空海源着纪念碑”,还没梅,也望不见。海在远处。眼前一方方田园,春风水一样四下流淌,有几丛绿,是竹,是树,吐出两声深幽鸟鸣。桃花正盛,远远近近艳红,火烛般照耀回块,几声吆喝,黑的牛踏出油乌泥浪,鸟雀海鸥般扑下啄食。

可真真是当年大师上岸的地方,只是沧海桑田,全变了。而今村中还布“船靠枪棋墩,货发涵头街(赤岸一条街)”的老话,可见昔日海边赤岸的繁华。

碑静立土坡上,两爿,一左一右,一前一后,重叠一半,叠处透着圆孔,似眼睛,像日头,任人遐想。

陈列馆在村中。门洞开,无人。庭中有前几年日本僧人带来的空海石像。大师头戴竹笠,身披僧袍,一手托斋钵,一手拄禅杖,似在默思,又似注目人海方向。身前几炷烧残香火。院内树绿花红,几声鸡呜翻墙而来。遥想大师当年一片虔诚随使船求法,途遇台风,漂泊到此……不觉间,那枝火样桃花,己红艳大师脚下。

抬头,庭外榕树一片绿荫盖来,便想到日本僧人远来祭拜的小村模样。小车入村,十几里外的人都来了,似当年村前海潮样,随客人涌来涌去。涌进这庭院,指指点点,眼忙,嘴忙,惊飞榕树上鸟雀。僧人却静默,大师像前,摆了当年使船模型。儿声磬响,诵经声顿起,漫着庭院,漫了村子,四围又寂了。人、树、古老村舍,都聆听那份虔诚。

祭海亭在好几里外。有海了,却退潮,抹出大片滩涂和海腥气,任鸟跳跃。

海水在远处亮亮抖动。一阵响,是亭边渔妇脚踏缝纫机拼接渔网。渔网青青,撒满沙滩。小孩在堆沙。当时祭拜的同本僧人也在这祭海,洗去旅尘,脱了洋装,戴竹笠,披僧袍,一脸古朴,和苍苍天、青青海与岛,站成一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