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福宁霞浦
5786200000015

第15章 美丽古老的上村

◎阿木

上村,地处霞浦县盐田乡北部、杯溪流域巾段。上村东面有条叫“小溪”的溪从崇儒流入,西边便是杯溪(当地人叫“火溪”)。两溪如青绿玉带环绕村庄,交汇于村前,朝西南流向大海。上村落于两溪间小盆地北部,背靠丫门峡山,东邻耳后山,西有网裙山,南面远处是笔架山。境内山峦起伏,山清水秀。

上村村前那一人片沙地,是上村人耕作的田园。上村人在上面种植水稻、番薯……那里还长着一棵棵高大的柿子树和一片片低矮的李树。春天一到,李树就开花,没见叶子,便满枝白,满树白,白成一片雪一般的海。而到夏天,高大的柿子树才有了浓浓绿荫。上村溪边沙地上长的李子特别好吃,甜又脆,可以鲜吃,更多晒成李干。乌亮亮的李干,甜中有一点点酸,味道好极了。柿了有的品种可以鲜吃,有的晒柿干。有一种叫“冬蜜”的柿子,肉瓤金黄如蜜,味道特别好,远近闻名。上村还产柚子、笋、竹、茶叶……清清溪中有各种鱼虾,不大,味道特别鲜美。

上村是一个不小的村子,有260户、1250人。上村历史悠久,从唐朝到清雍正年问都设有古长溪通津驿道公馆。据说唐初就有阮姓先民在村后小山包居住,后在如今村庄东西两边兴建房屋。元末明初,薛姓从福安迁入,其家族昌盛了两三百年。大约在明末清初,汤氏祖先在村中部整地建房,苏氏先祖在村北部开山建房。后林、郑等14姓在村西南方建房立业,繁衍生息至今。

上村曾经相当繁荣。它是通往福安、罗源和本县西北山区的交通中转枢纽。

通过水上竹排和陆上道路,近百个村庄的货物从这里往返,茶商、烟贩、猪贩、羊客……众多客商往来停留于此。

竹排曾经是上村在杯溪水运的主要工具。上村的竹排做工讲究,外形漂亮,长长宽宽扁扁,头部飞鸟一般高高翘起。当竹排从激流上冲下来,就像鸟在水面飞速滑翔。放竹排是很艰辛的。清晨早早,放排的驾排顺流而下。排速极快,遇乱石险滩,排上人眼疾手快,竹篙轻点,左冲右突,甚是惊险。辛苦的却是回程,逆流而上,静水中还好,遇水急的浅滩,便是大冬天也要下水,艰难地步步牵拉竹排……过去,上村一带往外送公粮、农产品,往回拉化肥、机器什么都靠竹排,往往一下出动数张竹排,成长长队列在青山绿水间穿行,像一幅幅生动美妙的画卷。而今,公路修到了上村,杯溪上也难见美丽的竹排了。

上村最吸引人的,是村中一座座规模大、做工讲究的大厝。上村的主要民居大厝始建于清初。现有清代民居26座,基本保留原有建筑面貌,在霞浦是少有的。

上村民居建筑结构形式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木构架的典型特点,内部以木结构为主,斗拱与房梁接榫无缝,外围围合的墙体只起围护作用,体现了“墙倒屋不倒”的特点。上民居的木构架主要采用抬梁、穿斗穿插式,以穿斗式为主,主要承重柱落地,而不承受或承重较轻的次要短柱则采用抬梁式,构造极具地方特色。外墙多为青砖空斗墙,而且将墙体处理成马鞍形或凤字形的封火墙,封火墙两端墀头做工精美,或灰塑或彩绘。屋顶除了硬山顶外,也使用悬山顶、歇山顶,但不管哪种形式,外围都围着封火墙。山墙的轮廓或圆或方,似鹤似云,错落有致,显得活泼、流畅、自然。在民居内部装修上,以制作精良、雕刻生动、构图活泼、变化丰富而极富审美价值。

上村民居规模最大的是汤伯奕厝。它前后四座排连在一起,又各自独立,总建筑面积3210平方米。前座750平方米,大门坐东向西,硬山顶,最后一座900平方米,大厅基础柱边间隔用条石辅就垫板。四面墙体为青砖空斗墙。建筑主体由前厅、天井、大厅与后天井组成,整体布局大气合理。主体格局保留完整,厅堂空问高敞明亮,大门双墀头夹峙,立体突出,引入注目;大门与墀头灰塑彩画古朴、淡雅细腻;封火墙为马鞍造型,线条苍劲有力,极富动势。宅中为抬梁、穿斗穿插式构架,以丁头拱承托;中堂两侧为左右甬门,甬门上方,分立神橱,左为“敬天”,右为“尊祖”,分别放置各类神灵及历代祖先的牌位等,富有地方特色。

传说汤伯奕,字兆若,是村中首富。有一回,汤伯奕到县城茶亭头街上,看到前面有很多人在那里吵吵闹闹,于是上前。原来是家钱庄银根紧缩,储户无法兑现银票,钱庄面临倒闭。人山人海,伯奕无法挤上前去,便叫下人前去。下人找到钱庄伙计,转告掌柜说杯溪上村汤某求见。掌柜一听是大储户,便请入内。

掌柜说明钱庄告急缘由,伯奕深感同情,于是叫掌柜雇挑夫十多人到上村运银,并出谋献策安排一番。次日钱庄派人来到上村提银元十担,挑夫从前门进入,换人从后门挑出巡回五次。众人以为钱庄银根已到,不再急于兑换,钱庄之急得到缓解,稳定了霞浦地方经济。从此,汤伯奕扬名四方。

郑绍辉大厝是另一座有代表性的民居。清咸丰三年(1853)建,历九年竣工。二进三落十扇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320平方米,平面呈“楔”形。前座为硬山顶,中座上下出檐,后座为靠山顶。

大厝有9个厅堂(包括花厅)、8个天井、20间住房。通高8米。后座为仓楼,储存粮草。大门坐西向东,上横额为“选魁”二字。现存匾额“通德堂”、“节孝”二幅。

薛氏仓楼是颇有特色的建筑。

三座横排连在一起,建筑面积1650平方米,上为硬山顶结构,中为抬梁式穿斗结构。始建于明代,原仓楼外墙四周紧闭,只留南侧面一小门,门宽0.6米,高2米,仅容一人挑粮进出,小门边建一小屋为记粮用。仓楼墙体旧砖厚10厘米,宽18厘米,长30厘米。薛家衰落后,该仓楼于光绪年间被汤家购置并重修,将仓楼改为住户,修建了三个大门,两个朝南,一个朝东。

此外,上村其他大厝也各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