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风格迥异的亚非奇迹
5878200000006

第6章 吴哥遗迹

曲折的发现过程

吴哥是公元9~15世纪东南亚高棉王国的都城。9世纪初始,吴哥王朝先后25位国王,统治着中南半岛南端以及越南和孟加拉湾之间的大片土地,其势力范围远远超出了今天柬埔寨的领土,盛极一时。其间大兴土木,留下了吴哥城、吴哥窟和女王宫等600多座印度教与佛教建筑风格的寺塔。1431年泰族军队攻占并洗劫了吴哥,该城废弃。随后,繁华的吴哥就湮没于方圆45平方千米的丛林榛莽之中,到16世纪已成为一片杂木丛生的废墟,逐渐被人们遗忘。

1860年1月22日,法国博物学家姆奥为了寻找珍奇异兽,来到金边西北2504千米处的洞里沙湖岸。34岁的他,就在这个蛮荒的密林深处,发现了震惊世界的吴哥遗址。在此之前,没有人相信当地会有什么历史可言,更不用说工艺技术了,但是摆在他眼前的景象,却是一个辉煌灿烂的古文明无可置疑的证据。姆奥花了3个星期的时间在遗迹群中到处察看,从当地建筑宏伟的、传神的浮雕以及秀丽绝伦的雕像,他断定吴哥地方以往曾经出现具有高度文明化的王朝。姆奥将眼前的景观巨细无遗地记录下来,然后赶回法国,把他所看到的一切一五一十通过新闻界发布出来,但是,没有人相信他的话。几个月以后,他回到中南半岛的老挝丛林探险,不幸染患疟疾,客死异乡。

1863年时,姆奥的调查记录在学术杂志刊载出来,西方考古学术界终于开始相信的确有吴哥遗迹的存在。1866年,法国的势力侵入中南半岛,法国人开始对这些神话般的废墟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并且于1885年编了一份历代国王的年表,人们才知道姆奥只不过是一个“再发现者”而已。根据考古学家找到的史料,人们知道高棉(即柬埔寨)在放弃都城吴哥之后,经历了几世纪的内讧和战乱,不过,吴哥都城的建筑却保存得十分完善,丝毫未受战火波及。1546年,高棉王安强一世曾修复吴哥窟,1576年,沙塔王曾经把宫廷的一部分迁至吴哥附近,以便就近维护。1551年,葡萄牙传教士发现了吴哥都城,并且作成记录,这份记录目前还珍藏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中央图书馆。

到了17世纪,吴哥城已人迹罕至,逐渐被四周茂密的热带树林吞噬。法国人在1898年,投入大量资金来维护吴哥遗迹,考古学家和一队又一队雇自当地的工人,逐次把枝桠缠绕的树林砍掉,使废弃了两百多年的石庙群建筑重见天日,恢复了昔日迷人的面貌。

建造过程

吴哥窟修建于苏利耶跋摩二世执政期间。他曾是地方军阀,与亲王交往甚密。当时他必须打败两个对手才能在吴哥城称王。于是,他发动了战争,进攻高棉人的两个宿敌占婆人和安那米特人。尽管战争进行了19年,他还是完成了修建吴哥窟的大部分,这部分是吴哥城里15座主要皇家建筑之一。还在公元889年的时候、苏利耶跋摩一世就在一个大湖的北面建立了吴哥城,当时叫作耶达普拉。在以后的500年中,吴哥城一直是高棉的首都。它是一座由护城河环绕的城池,面积有4平方千米。其中心是一座梯级塔,还有一座建在高山上的巴肯寺。显而易见,苏利耶跋摩一世的建筑为后世国王所效仿,他们在城中都建起了自己的塔。而苏利耶跋摩二世的吴哥窟,则代表了高棉寺庙建筑发展的最高成就。

吴哥窟修建时没有使用灰泥,高棉人使用了两种砂岩;粗砂岩用于垒墙,细砂岩则用于刻有精美浮雕回廊壁。两种砂岩都是从东北方45千米的库伦山上采来的,石块可能是从暹粒河上用筏子装载顺流而下,通过运河至工场。在吴哥大多数石块在一边都钻有洞孔,孔径为25厘米,孔深3厘米,石块越大洞孔就越多。一些学者认为,这些洞孔是用来插上铁凿子以将石板固定在一起用的;另一些专家则认为,它们的作用主要是供临时插上销子以便拴绳。

吴哥窟

吴哥窟是吴哥遗迹群中规模最大的建筑,吴哥王朝的苏利耶跋摩二世在1113年即位后,即着手动工兴建,大约花费了30年的时间才完成。以高棉语来说,吴哥窟是“寺庙城”的意思。它是由长约4.5千米、宽190米的环绕壕沟及长540米的西巷道、三重回廊和以高65米的中央尖塔为中心的五座尖塔共同组成的。不但外观十分壮观宏伟,同时在建筑设计及施工技术上,都具有超越时代高度的成就。中央尖塔供奉着国王与毗湿奴神合而为一的湿奴拉雅神像,具有将国王神格化的意味。长达数千米的回廊,饰满了十分精巧的浮雕,精细绝伦,主题全是印度神话。

吴哥窟可以说是高棉建筑学上最值得夸耀的成就,但当时是如何建成的呢?由于缺乏史料,考古学家只能从回廊壁上的浮雕加以推测,不过有关当时建造过程的浮雕只占了所有回廊浮雕的一小部分,而这一小部分因时日长久,表面已有磨损的现象,要全盘推测出当初施工的情形,显然不是易事。工地中的石材上都凿有小孔,就是为了方便搬运而凿的。重达数吨的石材柱则由大象拉引。建造大佛塔所需的红土和砂岩,由吴哥城东北方40千米处的布农塔丘陵上的采石场运来,搬运石材也是依靠牛或大象的拉引。如果适逢雨季,工人们则会利用河川来搬运。

当泥水工将墙壁砌成之后,便由绘图师描绘图案或图像,再交由雕刻师在上面雕刻。雕完之后,由油漆工在浮雕上涂上石粉或漆。最后贴上金箔并且着上色彩,辉煌灿烂的吴哥窟便诞生了。

吴哥城

距吴哥窟约四千米,就是吴哥城了。吴哥城,也叫大吴哥,占地10千方千米,是高棉帝国最后一座都城,始建于公元9世纪,在苏利耶跋摩七世时得以大规模扩建。它是一座正方形城市,城墙周边长约13千米,城墙高约7米,厚38米,全部用赤色石块砌成。共有五座城门,门高约20米,四周屹立着四面湿婆神像,神像头高约3米,天庭饱满,地角方圆,帝着神秘的微笑。城门两侧各有一只石象,象有三个头,牙齿着地,鼻子在莲花中卷动,甚是生动逼真。城外有壕沟环绕,沟上有大桥,桥两旁各置有27尊石刻神像,成跪坐状,城内庙寺、宝塔、皇宫建筑鳞次栉比。

苏利耶跋摩七世是个虔诚的佛教徒,皈依观世音菩萨,这也是他在吴哥城建拜扬寺的原因。拜扬寺位于城里的中心,周围有许多林立的四面佛塔,建筑格式十分大胆,而雕刻在四面佛塔上的观世音菩萨像,在佛教艺术上被赞誉为最能捕捉住神韵的杰作。拜扬寺中的回廊壁上有许多刻着人民日常生活情景的浮雕,其构图、描绘手法以及图像的表现,都非常写实而圆熟,使后人能通过它了解以往吴哥的日常生活、社会百态以及国王御驾亲征的情形。

苏利耶跋摩七世去世之后,吴哥王朝没有一个国王的营建成就及得上他。这时由于暹罗人和安南人逐渐摆脱吴哥的控制,使吴哥的势力日渐式微,不过这时的国力依然使邻邦不敢小看了它。

1259年,中国的商务使节周达观来到吴哥都城,他在当地住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把吴哥的生活情形作了十分详细的记录。他把这些印象都写在一本名叫《真腊风土记》的书里。从《真腊风土记》中人们可以知道那时吴哥由士兵守着的城门,除了罪犯和狗以外,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城中坐西朝东,且以瓦覆盖为圆形屋顶的房子,住的都是贵族,一般农民只能住草房。周达观还在书中详细记述了由20多座小塔和几百间石屋环绕的黄金宝塔,另外还提到宝塔东边由两头金狮驻守的金桥,可惜今天已经湮没无存了。周达观也记述了他和其他使节一起觐见吴哥王的情形。周达观对吴哥贫苦人民下过一番观察的工夫,他描写普通人家:“寻常人家房舍之外,别无桌凳盂桶之类,但做饭则用一瓦釜,做羹又一瓦铫,地埋三石为灶,以椰子壳为勺。”他也注意到富贵人家的生活十分奢侈,与贫苦人家的生活简直有天壤之别。或许正因这种贫富悬殊问题无法解决,才使吴哥王朝走向灭亡。

女王宫

女王宫不像其他的寺庙较集中于吴哥城一带,它离吴哥城约25千米,其间一段崎岖的土路。远看参天古树簇拥下的女王宫显得格外小,但阳光下的红砂石外墙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暖意。当人们穿过三道围墙站在女王宫前面的时候,会被它那精美娴熟的雕刻完全倾倒。塔前的兽头人身跪像、壁龛里的仙女和神像栩栩如生,宫外墙、假门和门楣上的花纹浮雕巧夺天工。

这座敬奉湿婆的女王宫创建于967年,比吴哥窟的年代还早,1914年法国人就找到了它,但清理工作十年后才开始。宫殿里外绕以围墙,主体建筑为三座建于同一台基上的并列石宫,面朝东一字排开,没有采用神山形式。

神秘的消失

1431年,吴哥城在受到暹罗人连续7个月的围城之后,被暹罗人占领。来自今日泰国的暹罗人整箱整筐的带走战利品,打算第2年再来,但是,当他们再度来到吴哥城时,那儿只剩下一座空城,一个人也看不到。城中本来有100多万居民,竟消失得无影无踪,没有人知道他们是如何消失的,也没有知道他们到哪里去了。

后来的几个世纪里,吴哥城的建筑尽为丛林吞噬,荒废了500年后,才被姆奥公诸于世。目前吴哥城的维护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中,只要不受到其他灾难的影响,相信这些壮丽绝伦的庙宇将能永远保存下去,成为世人共同享有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