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口耳相传的艺术典故
5879500000004

第4章 施特劳斯与《蓝色的多瑙河》

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是奥地利作曲家、小提琴家兼指挥家。

由于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圆舞曲,因而享有“圆舞曲之王”的美名。

1899年6月3日,小约翰·施特劳斯因患肺炎在维也纳去世,享年74岁。他的葬礼极为盛大,10万名维也纳市民自发地加入送葬的行列。他的遗体被安放在维也纳公墓里,在勃拉姆斯墓的旁边,舒伯特墓的对面。

“圆舞曲王朝”

在奥地利,急流或者小溪都焕发着迷人的韵味,更为它的美丽增添无限的色彩。母亲的河流——蓝色的多瑙河,拥抱着这块欢快的土地。

这片土地上,曾演绎着一个“圆舞曲王朝”。

如果要说到“圆舞曲王朝”,就不得不从老约翰·施特劳斯及他的3个儿子说起,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族。

19世纪的欧洲是一个“跳舞的世纪”。

父亲约翰·施特劳斯以前只是一家乐团里的中提琴演奏者。后来他自己创建了一个舞会乐队,并且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使其成为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乐团。他的作品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拉德斯基进行曲》。这是一首颂扬奥匈帝国常胜将军的乐曲,作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最后一个保留曲目,传播到全世界亿万百姓的家中。他的一生共作有152首圆舞曲,被誉为“圆舞曲之父”。

小约翰·施特劳斯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长子,被誉为“圆舞曲之王”。老约翰原本想培养他当银行职员,可是他违背了父亲的意愿,私下偷偷地跟着父亲的乐队队长学习小提琴,并随当时的著名作曲家德雷希斯勒学习作曲。为此这位坚决反对儿子搞音乐的父亲,还曾诉之法庭告过儿子。

19岁的时候,小约翰·施特劳斯终于带领一支由15人组成的乐队登台演奏《寓意短诗圆舞曲》及其他3首舞曲。而《寓意短诗圆舞曲》在“再来一个”的喝彩声中,连续重奏了19遍,取得了巨大成功。从此,他不断地创作乐曲、拉小提琴以及指挥自己的乐队,接受国内外无数次的定期邀请巡回演出。

后来小约翰·施特劳斯开始主持圣彼得堡彼得罗鲍洛夫斯基公园的夏季音乐会,他担任此职务长达20年,之后又担任奥地利宫廷舞会乐队指挥。

小约翰一生创作了170余首圆舞曲,成为奥地利欢乐和感情的缩影,其中《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森林故事》等广为流传。45岁之后他转为舞台创作,其中轻歌剧《蝙蝠》是其代表作之一。

约瑟夫·施特劳斯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二儿子。他原来是一个建筑师,后来一个机会让他替代哥哥担任乐队指挥,从此他喜欢上了这种生活,随后索性自己组建乐队。但是他因为拒绝在深夜为俄国官员演奏而遭受残酷的迫害,最终得病而死。现在他的《波尔比圆舞曲》也常常被人们演奏。

爱德华·施特劳斯是老约翰·施特劳斯最小的儿子。1862年他以指挥家的身份首次演出,后来他接替了哥哥小约翰在圣彼得堡的职务。他一生中也创作了300多首圆舞曲,其中多数为波尔卡。

在这3个兄弟中,小约翰·施特劳斯是最为出众的。他一生的时间都在创作和演出,他的指挥和演奏光彩夺目,使听众心旷神怡。他的作品也赢得了许多作曲家如柏辽兹、李斯特、勃拉姆斯、彪罗和瓦格纳等的高度评价。法国音乐家德彪西曾称他为“绝妙的魔术家”,并说“他亲自指挥演奏自己的作品,使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音乐享受”。

非正式的第二国歌——《蓝色的多瑙河》

在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百首圆舞曲中,最著名的作品是《蓝色的多瑙河》。由于这首圆舞曲深受人民喜爱,被誉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同时,它还受到许多专业音乐家的赞赏,真可谓是雅俗共赏。

德国著名作曲家勃拉姆斯以写作严肃音乐而闻名。有一次他在舞会上见到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夫人杰蒂,杰蒂请勃拉姆斯在她的扇子上题字。勃拉姆斯先写上《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的主题,然后在下面写道:可惜这首曲子不是我创作的。

当年,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这首乐曲时,正是普奥战争时期。这一年的7月3日,在萨多瓦战役中奥地利一败涂地,甚至普鲁士已兵临首都维也纳城下。在普鲁士的压迫下,沉闷的气氛笼罩全城。为了扭转维也纳市民低沉的情绪,在1866年前担任过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的约翰·冯·赫尔柏克委托小约翰·施特劳斯写一首声乐曲。

奥地利境内的多瑙河景色迷人。每当春暖花开时,阿尔卑斯山山顶积雪未融,山下则是一片苍翠的丛林。对作曲家来讲,多瑙河如同母亲一样的亲切、熟悉。小约翰·施特劳斯不知多少次泛舟多瑙河上,漫步在她的两岸。那湛蓝的河水,如画的风光,村民朴实的舞蹈,美丽动人的传说,使他感到犹如投身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之中,经常流连忘返,不愿离去。他更喜欢阅读诗人们赞美多瑙河的诗篇。

当赫尔柏克一提出要他创作一首以多瑙河为主题的圆舞曲时,多瑙河那一幅幅秀丽的景色、生动的画面,便浮现在他的脑海里。小约翰·施特劳斯把自己的感受讲给一位诗人好友听,两人产生同感,诗人很快写下一首歌颂多瑙河的诗歌:

你多愁善感,

你年轻、美丽、温和柔顺,犹如矿中闪闪发光的金子。

真情就在那儿苏醒,

在多瑙河畔,

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畔。

香甜的鲜花吐芳,

抚慰我心中的阴影和创伤,

不毛的灌木丛中花儿依然开放。

夜莺歌喉婉转,

在多瑙河畔,

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畔。

当小约翰·施特劳斯看到这篇诗歌时,美妙的音乐如奔腾不息的河水,流淌过他的心头。

1867年,这首将流传百余年而闻名全球的作品在维也纳完成了,同年2月15日在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举行的音乐会上首次演出。

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蓝色的多瑙河》的那天,传说他忘记带乐谱纸,于是在自己的衬衫袖子上匆匆记下了这些乐思。那夜他没有回家,直到清晨,他才回到家里脱掉衬衫入睡。

他的夫人杰蒂·德雷弗丝是一位歌唱家。她发现丈夫衬衣袖上的乐谱,知道这是他的新作,就没有动它。可是,当她有事出门归来时,发现这件写有乐谱的衬衣被仆人当作脏衣服拿去洗了。她不由得一惊,急忙跑出去找。幸好仆人刚刚将衣服丢进洗衣盆里。杰蒂从水中将衬衣捞出,还好,乐谱的墨迹还未被泡掉。

《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问世之后,反响并不强烈。不过在同一年的7月30日,在巴黎万国博览会的会场上,作曲家把它改编成管弦乐曲,并亲自指挥演出,乐曲受到热烈欢迎。法国诗人巴比叶用法文为这首圆舞曲填写了新的歌词,从此《蓝色的多瑙河》像长上了翅膀一样飞翔于世界各地,成为了一首经典的圆舞曲。

在维也纳,由于大家都会唱,所以它被称赞为奥地利“非正式的第二国歌”,成为奥地利人民的骄傲。

经典《蓝色的多瑙河》

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著名的《蓝色的多瑙河》的地方,现如今已是约翰·施特劳斯纪念馆。这里陈列着音乐家生前用过的物品,记述了他真实的生活。

在奥地利,有一个免费聆听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的好地方,那就是城市公园。在这里,每年4~10月间,每天下午都有一个乐团在风景如画的音乐亭里演奏华尔兹舞曲。晚间,职业舞蹈家们还为游客们表演华尔兹舞,并且邀请观赏的人们一起跳舞。

奥地利是音乐的故乡,有着深厚的音乐文化传统。从1954年开始,每年的元旦,在国家歌剧院举办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音乐会向世人介绍了大量的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与波尔卡。一些指挥大师如:勃斯科夫斯基、卡拉扬、阿巴多、马泽尔、梅塔、穆蒂等都曾先后多次在音乐会上执棒。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演奏的曲目是以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为主,曲目年年不同,但压轴曲目却只有《蓝色的多瑙河》,而返场曲目也只有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斯基进行曲》。

盛况空前的演奏会

演奏《蓝色的多瑙河》的最高潮是在1872年的世界和平大会上。

当年,小约翰·施特劳斯应邀来到美国波士顿主持《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的演出。据说他同时指挥14场音乐会,音乐会在特地建造的大厦里举行,可以容纳10万名听众,参加合唱的人数竟多达两万人,伴奏乐器多达1087件。为此,安排了100名指挥给他当助手,盛况空前。

加此规模的演出要怎样同时开始呢?最后有人想出一个办法:用炮声作为开始信号。这次演出场面壮观、气势磅礴,受到听众热烈欢迎。演出结束后,大批观众拥向后台,希望见到这位著名作曲家,并纷纷要求签名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