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科罗·帕格尼尼(1782~1840)是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音乐史上最负盛名的演奏家之一,被称为小提琴魔术师。
在他的《二十四首随想曲》中,显示出惊人的才华。作品有《E大调协奏曲》、《二十四首随想曲》、《女巫之舞》、《无穷动》、《威尼斯狂欢节》等。
天才的光芒
1782年10月27日的这一天,在意大利热那亚一个贫民区的家里,一个造船工焦急地踱着脚步。当他听到婴儿的啼哭声时,他激动万分,终于做父亲了。
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个叫帕格尼尼的孩子日渐长大。人们发现这个孩子的手、手肘、手腕关节、肩膀和一般小孩子不一样,异常的柔软,胸膛宽阔,小脑特别发达,听觉格外灵敏,似乎他生来就是拉琴的。他那宽大的胸膛使他不必使用肩垫及腮托就能自如地拉琴。更让人惊异的是他的手不可思议的大,据说可以用4根手指在4根弦上拉出4个度,这相当于在手掌弯曲状态下,食指和小指指尖要相距至少20厘米以上。正是这样的原因,在日后,他可以用改变指法的方式,将曲子任意升高或降低半音来拉。那时候,没有人会想到,这个贫民区的孩子会成为一代小提琴大师。
虽然帕格尼尼的父母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对音乐倒是有一定的了解。他父亲经常在港口防洪堤上举办的晚会上演奏曼陀林,母亲则经常在酒店唱歌。
天才的光芒难以被尘世所掩盖。幼小的帕格尼尼崭露出非凡的音乐才华。贫困艰苦的生活在帕格尼尼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多么想利用音乐给予他的机会离开这片让他感到压抑的故土。他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我倒是可以这么做!”于是他每天都花很长时间来练习小提琴,幻想着有一天他在音乐上成功了,他就可以把父母简陋的住所换成一座华丽的宫殿。
帕格尼尼的父亲终于发现了上天赐予他孩子的礼物,他意识到自己的儿子具有超凡的音乐才能,他竭尽全力支持儿子。
11岁的时候,帕格尼尼开始自己作曲,也开启了他的演奏生涯。那时候,他的父亲琢磨着:“看来我必须为我的孩子找一个老师,好好地教育他。”
于是,在帕格尼尼13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带着他,踏上了求师的道路。帕格尼尼和父亲一同前往帕尔马——意大利著名的小提琴家、作曲家罗拉的家。
不巧得很,那时的罗拉正生病卧床,真不知道能不能见到他。父子俩在大厅里忐忑不安地等候着。这时,大厅桌子上放着一把小提琴和罗拉新创作的协奏曲谱子,帕格尼尼有点激动。父亲看到了儿子眼中闪现的光彩,他微微一笑,得到了父亲的鼓励,帕格尼尼雀跃地拿起小提琴,开始拉了起来。
罗拉闻声惊起,他赶忙跑出卧房。当他来到大厅时,只见一个孩子正如痴如醉地拉着他珍爱的琴。在这扣动心弦的琴声中,他们都沉醉了。
当帕格尼尼拉完曲子的时候,他发现一个陌生人凝视着他,正当他想开口说明自己的举动时,只听见那个人激动又亲切地说:“我没有什么可教你的了,我的孩子……”
就在这一年,13岁的帕格尼尼在意大利登台演奏了,首演大获成功。
然而,关于帕格尼尼的谣言也四处飞扬,有人甚至说,这孩子之所以技艺超群,是因为他与魔鬼为伍。但是,这些都无法阻挡他散发出的那耀眼的艺术光芒。
魔鬼的脚步
1805年,帕格尼尼来到法国,当时正是拿破仑统治时期。拿破仑有个妹妹叫伊莉莎公主,她十分喜欢音乐,对帕格尼尼仰慕不已。在伊莉莎公主的强烈要求下,拿破仑想尽办法,最终使帕格尼尼成了伊莉莎公主的宫廷音乐总监。在这段时期,帕格尼尼以E弦代表女孩,G弦代表男孩,写了一首《爱人的对话》,而后又仅以D弦写了《拿破仑奏鸣曲》。
当帕格尼尼的事业攀上巅峰的时候,美丽的法兰西没能留住他的脚步,他开始了漂泊不定的生活。他从欧洲大陆的一端走到另一端,他的整个人生旅程就像是一个谜,他的名字总是和一些神秘的传说连在一起。有人甚至说他杀了人进了监狱,也有人说他魔鬼缠身。在1831年,他又回到了巴黎。之后他又辗转英伦三岛……所到之处,人人为之倾倒,尖叫、献花甚至珠宝绸缎,都不断地丢到他身上。他的演奏会,几乎就是一本19世纪前期的名人签到簿,从李斯特到柏辽兹,诗人、画家、政要……所有的人都为他疯狂。
不仅如此,帕格尼尼生性吝啬,而且性格古怪、多疑。42岁的时候他爱上了一个女歌唱家,他们还有了一个儿子,名叫阿基里。4年之后,帕格尼尼带着这个儿子离开了女歌唱家。儿子阿基里是他一生中最宠爱的人。只有阿基里真正了解他,也只有阿基里能够呆在他身边,仔细地看他作曲或演奏。
帕格尼尼从20岁起就疾病缠身,到1834年时体质每况愈下,他不得不减少音乐会演出。只是,1840年5月27日他难逃命运之神的安排,逝世威尼斯。在他死后的60多年里,他的遗体曾经被反复挖出来查看,又被重新掩埋。他的坟墓也几经转移,因为人们不愿让那所谓的“魔鬼”长眠在他们的圣地。
魔鬼的音符——《D大调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
身材瘦长的帕格尼尼,拉琴时始终饱含激情,如痴如醉。他的长发总如波浪般优雅而傲慢地披在双肩,一双黑色的眼眸总像燃烧着的火焰般散发出光芒,热情又怪异的性情,忽冷忽热的个性……但当他把弓搭在琴弦上,开始摩擦的一刹那,火光闪现,令人战栗。
犹如魔鬼附身一般,帕格尼尼既充满吸引力,同时又有几分令人反感。许多漂亮的贵族小姐都曾经为他争风吃醋,同时他又遭人诋毁,甚至有人说他走上舞台时,身上散发着一股硫磺味。
然而,他的技巧如魔鬼般不可思议,他运用超高难度手法,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也使他在小提琴界有了如神一般的地位。
在器乐中,除了小提琴,他还会演奏吉他和中提琴。不仅如此,他还将吉他的技巧运用到小提琴的演奏中,大大丰富了小提琴的表现力。他那被称为魔鬼所赐的精湛技巧,有24首小提琴独奏的随想曲为证。其中某些新技巧由李斯特和舒曼移植于钢琴练习曲中,由勃拉姆斯和拉赫玛尼诺夫用于钢琴变奏曲中。
无论何时,听着帕格尼尼的《D大调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那极具意大利式优美明快的曲风,如歌般的旋律和鲜明而富创意的戏剧性效果,让我们不得不叹服,也更加明白了它为什么能成为后人雅俗共赏的经典。
这首《D大调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811年。乐曲充分发挥了帕格尼尼独特的技巧,是一首具有巨匠风格的精品协奏曲。曲中充满了意大利民间音乐的风格,展现出如歌般优美的旋律。但音乐本身并不特别深奥,也非常单纯。
乐曲刚一开始就让听者得到一种厚实的乐队效果,低音大鼓雄浑低沉,小提琴声不慌不忙地扬起,从容不迫。在舒缓的旋律中,帕格尼尼的醇厚感情和浓郁滋味涤荡着人的心灵。那种亚平宁半岛所特有的东西,像橄榄油一样澄澈,那既厚又稠的情感被和盘托出,并一再地凸现。
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随想曲》已成为后世作曲家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他所运用的变化多端的节拍曾经在音乐史上引起轰动,勃拉姆斯、舒曼、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以及布拉赫尔、卢托斯瓦夫斯基等作曲家都从帕格尼尼的演奏技法中获得了启发和灵感。《D大调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的“钟”被李斯特改编成钢琴曲演奏。
天才的大师难免有些古怪,帕格尼尼的古怪在于他生前并不愿意公开自己的作品。也许是不想让其他人演奏,他甚至将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移调记谱,以增加其技巧的神秘性。他一共写了数十首以小提琴主奏,并加入管弦乐的乐曲,其中小提琴协奏曲至少也有6首以上。但经印刷出版的小提琴协奏曲则只有两首,至今常被演奏的只有一首《D大凋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协奏曲是D大调,但神奇之处在于当年帕格尼尼演奏时是把4根弦调低半音,因此乐谱是降E调指法。为了减少小提琴演奏的难度,显现特殊效果,现在演奏的时候都将乐器调高半音,并使用D大调乐谱。而且,如今无论是管弦乐或主奏小提琴,一般都是以D大调演奏。
尼科罗·帕格尼尼——这位有着超乎寻常的精湛技艺,又有着魔鬼般性格的大师人物,他所创作的乐曲堪称典范,将技巧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种高难度的技巧至今仍然是对世界上最出色的小提琴家的挑战,使得帕格尼尼身后的无数杰出小提琴演奏家们几乎终其一生地追求着,努力着,不断向作品的难度挑战。
20世纪上半叶诞生了许多伟大的小提琴家,如海飞兹,克莱斯勒、米尔斯坦,但是一直都没有人公开演奏过帕格尼尼全部的《二十四首随想曲》,更没有人将之全部录音。直到70年代,新生代的小提琴家如阿卡多、里兹、帕尔曼、拉宾等,才完整地演奏了这部作品。所有的小提琴演奏家无一不以演奏录制帕格尼尼的6首小提琴协奏曲为至高的荣耀;因此,他们中不少人一生反复录制,精益求精。
帕格尼尼,为小提琴这件乐器赋予了非凡的生命力。他创作的音乐也将永远散发着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