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我并不知道这种鸟叫什么名字,听别人喊“破胳子”,后来疑心这个“胳”可能是“夹”的讹音,因为在老家那里都是把“夹”发音成“胳”的。
此鸟有一对黑翅架在棕黄的背上,远看像是被一个夹子夹住……但夹住就夹住了,何来要加上一个“破”?不得而知,或许是要表达某种感情色彩吧。它们如同小巧的灰喜鹊,头与身子的比例也是非常地像,只不过羽色不是灰喜鹊的灰蓝白相间,而是棕黑相间。破夹子并不是我们那地头常住户,只有初夏才看到它们的身影,秋风吹来时就不知飞往哪片天地里去了。
破夹子天生一副好嗓子,叫声激健有力,婉转多变,音质绝佳。暮春季节,轻盈灵动的它们,在高树枝头随心所欲地啼叫着,把一串串华丽的音韵朝外抛撒,简直是口吐莲花。
破夹子自己发声美妙动听,却不该常常掐断别人的鸣叫。一群小鸟吱吱喳喳正叫得欢,突然看到了破夹子飞临,立马就四散而逃。盛夏炎热的中午,所有的鸟都在噤声午休,只有知了在树梢上高鸣,吵得人心烦。突然,就没了声音……接着,就有一阵拖长的“吱——吱——”声传了过来。不用看,就知道那只倒霉的知了是被破夹子衔在嘴里了。
现在我们知道了破夹子是极不好惹的鸟。它的特点,是上嘴尖上有钩,不但捕食知了、蜻蜓、金龟子等,连青蛙、老鼠、四脚蛇和一些个头比它超出的鸟,也敢攻击撕掳,常见它们嘴里血淋淋地衔一块带毛的肉立在树枝上……不看不知道,样子那么可爱、叫声那么动听的一只鸟,居然爱吃生肉,真叫人难以接受。你再去问问那些养蜜蜂的人,他们最怕碰到破夹子,要是有一只这样的鸟守在蜂箱前的树上,蜜蜂可就遭灾了。
破夹子比灰喜鹊小上一大圈,看上去身材修长,曲线玲珑,有点像画眉,但眼部画的不是白线而是一大块黑斑,褐背白肚,翅膀和尾为黑色并带有白色的斑。它们其实就是蒙着黑眼套的强人,经常停在树顶梢或者电线杆子上,转动头颈搜寻食物。一旦它发现目标,就以极快的速度俯冲下去,用它坚硬、钩状的嘴迅速啄死猎物。
村子东边有一棵上了岁数的老槐树,黑黑的树干上长满了青苔,手摸上去湿湿滑滑的,那些粗长的大刺一律黑硬如铁。浓密的树冠间,缀有很多鸟窝,有鹁鸪、白头翁、百舌鸟,尤以麻雀最多,鸟们成天叽叽喳喳,一片热闹繁华景象。有一阵子,忽然树上安静多了,除了寥寥数只鹁鸪和百舌鸟偶尔飞过,麻雀和白头翁消失无踪。那天,我在树下转着看了半天,才看出了名堂,原来有一只破夹子把这棵老槐树当做了暂住处……而且,那只破夹子正在干着一件让我目瞪口呆的事——只见到它一下一下地把嘴朝树上刮擦,原来是衔着一只半大的青蛙努力朝槐树的长刺上戳挂。仔细一瞧,就在旁边的一根横枝上,竟钉挂着一排干尸,从外形上看有蚂蚱,有蜥蜴,还有两只带毛的麻雀……我不知道破夹子为什么要干出这等暴尸示众的凶戾残忍事?或许是为了风干收藏,还有就是这样钉挂着可以让它更容易撕扯吞食。难怪一些小鸟见到破夹子,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惊恐万状,赶不急地远远逃离开。
破夹子就是伯劳,是我的中学老师熊先生告诉我的。熊先生那时教我们自然和生物,他有一个小小的标本室,还有一张贴在墙上的《常见鸟识别图谱》,那上面写得清清楚楚,说伯劳是一种肉食性的鸟,能在空中捕食飞行的昆虫和小鸟,且好居于树冠上鸣叫。
再后来,我读到了南朝梁武帝萧衍写的《玉台新咏》中《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牵牛)织女时相见。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发艳照里闾。南窗北牖挂明光,罗帷绮帐脂粉香。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谁与同。”歌中“东飞伯劳西飞燕”,原本只是表达迁徙的离愁,后人望文生义,引申为“各奔东西”,这就成了成语“劳燕分飞”的出处。还有“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这是《古诗十九首》里的,再下面几句,就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没想到这一直被我们喊做破夹子的伯劳,竟然很有些来头,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据一定位置!
无论什么鸟,一旦进入诗歌的视野,都那么空蒙,甚至凄迷了……只是,这么多年过去,我竟然再没有在野外见到过破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