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什么是道德?——李泽厚伦理学讨论班实录
6004400000006

第6章 伦理学讨论班实录(6)

同学2:我还是与其他人的观点不一样,我觉得可能观念占的位置最重要,这也是跟我前面的回答是一致的。前面我为什么说是两种社会原则?因为这两种社会原则实际上可以理解成社会存在或在社会中形成的,是你能够最后作判断的依据,我是举手说不告母亲的,因为在我潜意识当中后一个原则占了上风。我认为从小所受的教育中孝道是至上的,超过现在所主导的社会公平、社会正义,就像您前面说的是和谐大于正义,还是正义高于和谐,那么我的观念告诉我,和谐高于正义,所以我选择了不告母亲。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我的情感的纠结,也涉及到我的意志是否坚决。所以我认为这三个里面起主导性作用的是我的观念。

李泽厚:好,她讲得很清楚,她认为善恶观念是主要的,这两位是主张意志的。能否反驳吗?

同学7:我反驳。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像中国这样主张从小教导培养我们(孝道的重要性),也就是说若在其他国家,你怎样处理这个问题?你是不是处于一种道德相对主义的观念?但是在我们伦理学中,我觉得道德相对主义这样的观念其实是否定道德的绝对存在的。

同学2:首先,我觉得道德就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道德,这是我个人的浅知。

李泽厚:关于道德的相对性、绝对性这个问题,我们以后还会讨论,我现在集中强调的是,道德心理上的这几种因素到底哪一种起主导作用?可以有不同意见。学伦理学的都知道,休谟这一派和康德这一派是不同的,康德是强调理性的,休谟是讲同情的。并不是休谟一个人这样,亚当·斯密、莎夫兹贝里,包括非常推崇康德的叔本华,都强调同情心是道德的起源,理性不过是工具;康德的意见恰恰相反,只有理性才算道德,同情心不算道德,截然相反。到现在为止这个争论没有停止。而且近来,好像我昨天讲到Care Ethics,关爱伦理学或者女性主义伦理学,实际上还是休谟这边的,认为同情心是重要的。我的意见大家很清楚,我是康德主义者。我的意见不一定对,就是说,这个问题是有分歧的。分歧在于,道德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是同情还是理性的意志和观念?

假如我是9·11救火队员,我去救火了,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我去救火?或者假如我是恐怖分子,人肉炸弹,是什么使我宁愿牺牲生命去做这事情?这样做算不算道德?本·拉登是头号恐怖分子,但大家知道,在有些地区却被当作英雄,是崇拜对象。为什么呢?我们不讲外在的原因,这个可能在下次课讲,我们就在道德心理方面来讲,到底什么是推动我们做道德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同情,是感情,还是理性,是自由意志或(和)某种观念?我这个问题有没有提清楚?

同学11:李先生,我个人觉得在私德领域当中,我是比较主张同情心是道德本源,而在现代的陌生人社会中,我更主张理性是道德的本源,这两者之间如何去结合,我倒是觉得非常适合您提出的那个“度”的原则。比如说您刚才提到的是否告母亲的案例当中,它既涉及一个公德原则,也涉及一个私德原则。私德原则就是当事人与母亲之间私的关系,公德原则就是她违反了公共法律,杀了人。但在这个时候,我倒是觉得如果有可能的话会有一个“度”的结合。比如说,作为孩子这个角色,可能要求他的母亲深刻地悔罪,如果她能深刻地悔罪就不去诉诸法律,而在她不能深刻悔罪的情况下,则可能会有其他的办法。这是我的一个想法。

杨国荣:我说几句,我也是学生。

李泽厚:你是专家,有优先发言权。(笑声)

杨国荣:我也就这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谈到道德行为,我想需要作一个区分。从总体的特征来说,我个人认为道德行为至少包括三个因素,一个是思,一个是欲,一个是悦。“思”更多地跟理性的分辨和理性的自觉相联系。“欲”较多地指欲求,跟自我的意欲相联系。“悦”则首先关乎情感的认同。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行为,在我看来,总是包含着以上方面。因为它包含着“思”的因素,所以它是自觉的:“思”更多地和理性的自觉相联系,道德行为当然是一个自觉的行为,自发的行为不能说是真正的道德行为。另外,道德必须出自于内在的意愿,而不是强迫的,强迫的行为不是一种道德行为。同时,道德行为应该源于一种情感的认同。综合来看,一个道德行为应该包含这样一些基本的因素。但是这些因素在不同的具体情境当中并不是平铺地起作用的,“思”的因素,“欲”的因素,“悦”的因素都会有不同的侧重。所以,刚才李先生特别提到,困难的是一般的原则如何与具体情境相沟通的问题,这里面没有一个普遍程序可言。同样地,就具体的道德行为而言,其特点就在于它们是千差万别的,发生在不同情境中,由不同的个体展开,所以差异性非常之大。我刚才提到的一些基本的因素,在不同的行为中所呈现出来的侧重也会有所不同。我这里也可以举一些例子。首先我们可以以革命或战争年代为例。一个革命志士被敌人抓捕了,在这个情况之下,也许敌方会提出一个要求,你如果自首,我就给你一条生路;你如果拒绝自首,那就只能上刑场。真正的革命志士都会选择宁愿上刑场也不自首。这时我们可以说,其中主要的或者侧重的因素是理性的因素,相关志士对理想的追求,对自己理想的清醒认识,以及追求理想的内在意欲,是其作出以上选择的前提。但是同时,情感因素也在起作用,因为这个时候他若签了自首书而免于一死,就会感到于心不安,也就是说,他在苟延残喘和苟且偷生的时候,会缺乏一种愉悦感。在这个具体个案中,我们可以说理性的、意志的方面占了比较重的因素,情感方面同样也有它的作用。我们也可以举个侧重于另一种不同因素的例子,比如说孟子提到的例子,看到小孩要掉进井里,马上就去救助。这个时候侧重的主要因素是情感的因素:同情心在起作用。孟子也以此来论证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此时行动者不是为了讨好小孩的家长,不是讨厌叫唤声音如何烦人等等,这完全是不由自主,出于内在同情之心,这个时候他的行动就是出于情感的推动作用。当然,从更广的意义上看,作为人类中的一员,他对人之为人的内在价值的认识也在起作用,所以其中“思”的因素也有。他也从良心的内在意欲出发。但是在这个具体的个案中,侧重之点首先是情感。所以我们需要作区分,如果笼统地说哪一个方面或者仅仅是哪一个方面起作用,可能便会模糊对具体行为的判断,所以不同层面要区分开来。总体上,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行为,思、欲、悦都包含于其中,但是在具体的情境当中,这三者的位置并不是相等的,不是平铺的,而是会有所侧重。康德在伦理学上之所以遭到很多批评,说他形式主义、说他缺乏对内在道德机制的把握,这和他主要突出理性的作用,没有注意到行为涉及的多方面性恐怕有关系。休谟的观点之所以会遭到很多批评,则源于他仅仅注重情感的作用。笼而统之地用某一种原则去界定,都会不可避免地带来很多偏颇。

李泽厚:大家有什么意见?有赞成的还是反对的?

同学12:我非常赞成所谓道德是由多重因素决定的,但这是一个静态的考察。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说,我宁可相信道德起源于情感,起源于人的基本本能。人的本能无非一个是保存个体,一个是发展种族。发展种族也是母亲对孩子的最基本的一种情感,男女之间最基本的互相追求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刚才举的例子我有不同意见,刚才说儿子告发母亲是公德与私德的矛盾,我认为不然,他母亲杀了隔壁邻居,他告不告母亲才是公德与私德的矛盾,他母亲杀了父亲,儿子告不告母亲是私德与私德自身的冲突,也就是说真正的道德困境就是当你承认要孝的时候同时就在否定孝,这是最困难的,因为父亲母亲都是他要孝的对象,这才是最深刻的,基于情感的道德冲突才是真正的道德困境。

李泽厚:我刚才讲学术上就是需要不同意见才有意思,这有不同的声音,你不介意吧?(杨国荣:当然。)(笑声)还有没有赞成的和不赞成的意见?

三、动物有没有道德?

李泽厚:我想寻求大家同意,不要再纠缠这个案件,(笑声)但是他刚才讲同情心是动力,好些现代的伦理学家,好像到中国来的迈克·斯洛特,(杨国荣:就在你之前做过几次讲座。)也是这个结论。原本道德情境是千差万别,三因素的比例、结构很不一样。但不要让“道德”一词泛化。有钱人做慈善算道德,牺牲生命去救人也算道德,但两者在体现道德之作为道德的心理上恐怕不能同日而语,因之显出道德的心理特征何在:是情(同情别人)?还是意志(确认自己必须这样去做)?把由同情、怜悯、抚爱出发的所有行为和心理都算道德,便实际掩蔽了道德之作为道德的崇高的理性原则的意义。因同情而掩护一个十恶不赦的残酷杀人凶犯,算道德吗?况且,还有个问题,动物也有同情心,那动物有没有道德?社会生物学派认为人跟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人的所有道德行为动物都有,大家同不同意?(同学作出反应)为什么不同意?动物也有牺牲自己去保卫群体的行为。所以社会生物学派认为动物也有道德,从本能出发的同情心。大家好像对动物有道德都摇头,为什么?

同学13:我觉得这个问题在于,人跟动物的本能或情感的驱动可能在最开始时是类似的,但动物只有自身的尺度,它只能这样做,它没有自由;人不一样,人对这个有反思又有理性。

李泽厚:对不起,打断一下,人为什么有这种自由呢?

同学13:您要说起源的话……

李泽厚:不说起源,就是现在啊。

同学13:可能是人比动物多一点。

李泽厚:这多一点哪里来的?(笑声)

同学13: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您的看法跟我差不多,(笑声)我同意您的看法,它是在实践的过程当中积累起来的一种意识。

同学8:那动物为什么没有积累起来?

李泽厚:(笑声)这个问题很好,动物为什么没有积累起来呢?

同学13:要这样说,那在我这里只能变成一个先天的东西。

李泽厚:你把它说成先天的,可以。

同学13:就是人的这种精神上的反思,这种自由……

李泽厚:那就是上帝给的,对不对?先天哪来的?

同学13:我觉得或许也不是上帝给的,我设想可能是这样的,人在从事活动的过程当中,在世界与自身打交道的过程中,它一下子就萌发出来的。

李泽厚:怎么就会一下子萌发出来的呢?

同学13:这个我觉得我讲不清楚。(笑声)

李泽厚:不是你讲不清楚,很多大学者也不一定讲得清楚的。(笑声)

同学13:但它一定不是一个从外面来的东西,比如说上帝,或者其他。

李泽厚:相信上帝会比较好。有些人说先验的,先验哪来的?

同学4:这位同学一直力图讲清楚的一点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我觉得如果承认动物也有道德的话,就抹杀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是具有理性的,我认为他所说的人具有这种自由就在于人有这种理性、有这种自由意志去指导自己的行为。人之所以具有道德,也就是因为人能让自己的理性去主导自己的道德行为。

李泽厚:有反对意见没有?

同学14:我觉得道德从个人层面讲,最后的根源是人的情感。我不觉得情感是同情心,我觉得是一种心安,这种心安算是一种情感,但心安又受到理的指导,这种理从社会普遍来说的话就是善恶观念,或者说是一种绝对律令,作为一种观念产生影响……

李泽厚:对不起,我打断一下,你讲的“心安”到底是本能还是理性?

同学14:我觉得心安是情感,但是这是一种根源,它来源于理……

李泽厚:情感怎么会来源于理呢?动物怎么没有呢?还是那个问题,到底什么重要呢?

同学15:李先生,我非常赞同刚才杨老师说的每一个道德的行为从整体上来说都包含三个因素,而这三个因素和您的定位是不矛盾的。

李泽厚:矛盾也没有关系。(笑声)

同学15:他说在具体的行为中是各有侧重的,这点我有一个不同的意见。我觉得当道德发生困境的时候,在认知、意愿、情感这三个因素当中发生冲突时,如果非要找一个产生这个道德行为的主导因素的话,往往你的意志、你的观念会战胜其他的,比如说情感。

李泽厚:好,你不要多讲。你的意思就是,你的意志、理性的因素战胜你的情感?因为时间有限,我想有更多人发言。你就是说理性对不对?(学生15:嗯。)好的。这显然有两派,一派是情感派,一派是理性派。

同学16:我认为,最初的本原是情,动物也有情,但是为什么动物没有这些道德观念,就是因为人有情,它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积淀成一种理,理就成了一种社会规范。

李泽厚:为什么就会积淀成理呢?就刚才讲的,为什么动物就不积淀呢?

同学16:因为人是有文化的。

李泽厚:人的文化是什么呢?(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