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杂志散文(2016年第6期)
6014300000004

第4章 回忆(4)

6.一粒柔柔爽爽的雨珠落在脸上,仿佛故人温馨的呼吸和嫩蚕的第一口丝,也因为溅落到我的眼角使我短暂视物模糊,故而略微仿佛隔世“仇家”。

组成它的水分子团可能是某人的肺叶呼出的,或从雪山飘来,从北极随大气环流吹来。进入我的眼角使我暂时视物昏蒙的那些,倒可能是去年夏天从我体表蒸发,然后汇入地表岚气再汇入云,云遇冷复凝结为水珠落进太湖,沾附在湖畔一个吟诗少年的衣衫上,蒸发后复凝为雨滴进入飞禽或动物口腔,又经历若干险境落进我的眼角。它回来了,但已增添了许多我不知道的新成分和新经历。

7.国际机场附近的花草丛中的蚂蚁看不到巨型客机的整体姿影,我向蚂蚁靠近它竟没有任何异常反应,因其“看”不见我的全体,仿佛人看不见自己沾附其上、正在自转公转的整全的地球。如果我就要捏死它,它也不会发出“生命无常”的悲叹,蚂蚁远未进化到会唉声叹气。如果它旁若无人地大摇大摆爬进飞机驾驶舱,我们完全不必担心它被间谍收买,盗窃高科技专利卖钱。在宇宙这个极为庞大的器物中,地球绝对没有飞机驾驶舱里的蚂蚁大。

8.无穷的未知既是无穷的陷阱也是无穷的希望。只能感知三维空间的“人”,却不得不生存在实际上到处都是更高维度空间的大环境中,一个只比昆虫高一个维度的空间,故而人一出生即是一出悲剧的开场。所以,人应该时时告诫自己那个爱虚荣的心灵:说不知道容易,说知道实在难极了!

如果人能够进入更高维度空间,也许就亲眼见到了“神”并有资格参与到他们的高层级生活。蚂蚁不能进入人的生活和人不能进入“神”的生活,一个重要原因是都受到低维度空间的无比坚固的钳制。

9.一个人,不管他选边站在何种政治和哲学立场,只要他是一个正常的人,他就和地球上任何一个正常的人一样,大家的宇宙观都有很大的共同点——一起受制于三维的生命立场与三维的头脑构成的长宽高三维宇宙观。

“神”把人创制成目前这个样子,那么人目前也只能配上这个头脑、这个能耐、这个傻样儿。人首先是长宽高的“三维人”,然后才谈得上其余的一切。

无论人的智商多高,都是在地球这粒尘沙的可视境域内的“高”。

10.以宇宙的无比浩瀚同人类已有的知识相比,人类几乎处在完全无知的状态。人类永远不会“真正”或“彻底”认识宇宙。彻底认清宇宙比彻底数清珠峰雪冠由多少片雪花组成艰难一亿倍。

人的短暂的个体生命根本不可能亲历以亿年为计算单位的宇宙运行大周期,而人类整体生命也是很有限的,等不到“真正”或“彻底”认识宇宙真相人类早就彻底灭绝了。即使飞出银河系又如何?银河系对于宇宙永远是极为渺小的存在!宇宙永远比人的世界宽广,一个碳原子都是无穷无尽的。这是人所面临的最严酷最直接的现实。

11.上帝的核心机密绝对不会主动示人,即使你悟到一点点他恐怕也不希望你泄露;你若守不住他会降你灾祸,但也不能说上帝不对。

有些事上帝不让你知道是疼你:不知道自己何时死免得一生担惊受怕,或临近末日时疯狂干下罪恶滔天的顶级坏事。

有一些小秘密却很美。一个儿童神秘地说:“叔叔,我手心有个会唱的好东西,你猜对了我愿意让你拉一下我的耳朵!”真的猜对了,是一头蟋蟀,但拉耳朵的事就不必兑现了吧。

12.很多事因为不能知所以不强求知,这是极少数知“道”者对于大自然高屋建瓴的默契与绝顶聪明的顺从,因而反倒是极为透彻的大“知”。宇宙已大到无法用任何一种语言描述,其中必有多于太平洋水分子数量的玄奥是人不能知也不必知的;如果必须知道,我们的脑细胞数量会以亿倍扩张,要怎样强壮的脖颈才能把山包似的巨型头颅举起?

13.暂时不知的是智力暂时不能抵及的,永远不知的是智力永远不能抵及的。

暂时不能弄懂的,因为它们独立于我的智慧之外,我还无力抵达它们的核心,那就等到心智积累到一定层级再试试。

有些奥秘,譬如许多只有某些诺贝尔奖获得者才懂的高深数学公式,我何必非要懂!判断一个人智慧高下的尺度之一是真知。哪些是应该掌握的,哪些即使行有余力也不该学习掌握,譬如偷窃之学,譬如害人之术;我的德行和理智还提示我,天下儿女都不应该细细解剖母亲的身体以深入了解女人体。

14.科学技术千百倍扩张了人的视听,人也因此而透支了明天的自信力。人的无限膨胀的自信力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合谋,使人误以为可以无所不能。所以我只好侧重谈了“无知”,即不能知与不必知,但我从不反对知。

知为无知设置了边际

1.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我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吗?当我想到这里,忽然听到一个不明声源然而透彻周身的声音对我冷冷地嘲讽:“你这不是宣称自己知道什么吗?”

2.我们说某事某物很奇妙,可能是出于对其了解甚少,才要用“奇妙”这个含混不清的概念掩盖不能对其精确论说的笨拙。

其实世界无所谓奇妙也无所谓不奇妙,而只有无知、少知或多知。

有些“奇妙”于人的心智有益,否则人人看得透世界会使人人不动脑,难免有一天退化为兽类。

3.爱因斯坦说:“知道的越多,越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更多。”

有位哲人认为人的已知仿佛一个圆,圆外是人完全无知的世界,圆的周边即是知与无知的分界。知识越少,圆的直径越小圆周越短,所能感知到的圆外的无知部分自然越少,人就会极度自信;知识增多了,圆的直径增大、圆周加长,他所感知到的圆外的无知世界越是无边无际。

我想,若以圆内的“已知”为分子,圆外的“无知”为分母,该分数的值趋于零。所以,“我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是持续理性探索后的结论,其中包含对于人的根本处境的认识,对于无穷宇宙的敬畏,可说是完全出自内心的彻悟。

4.“知”分别了秘密与非秘密。秘密与非秘密共用一条边,知与无知同样共用一条边,不知为知设定了一条边,知同样为不知设定了一条边。知的外面对于人是无穷的幽暗,一个巨大得无以仿佛的未知。但这条边是可以推移的,当人的思维力足够强大时它会向外移动,仿佛我们在大地上远眺地平线,如果立足之地升高,地平线会向远方撤退,反之则向我们威压,严重窒息我们的心灵外廓以致不得不向内收缩。

5.如果我们对某事某物完全无知,我们很可能不以为无知,因为脑细胞没有企图捕捉该事物并据以深度思辨的由头。每增加一点知识,伴随而来的必是愈加强烈的无知感,而无知感总是急切地追随着有知感。对于我,有知与无知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大自然统一于共同的理性。认为宇宙在总体上是不可知的多是有知识的,掌握知识多更容易走向“不可知论”,但不是认为绝对地什么都不知道,而是确切感悟到寥廓大宇宙的无边无际;而真正无知的绝不能提出知与无知的概念。

无知,大致可以分为完全不知的无知和有学识者不满足于既有知识的“无知”。

6.所谓“有学识的无知”,大致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知识越多越觉得知识大圆外的无知部分更大,越要加大圆的直径;一是知识多了反不如常人,譬如磨坊里一头驴子拉磨正好,既跑得开人也便于挥鞭,弄来十头便互相咬架,石磨反而不动了。只顾储蓄知识却不懂剖析消化人就玩不转,反而扰动思维机制,成了有知识的愚者。封人之口易,服人心智难。多数情形下人不是先找一条读过的道理而后行动,而是凭有用的经验行动。很多农民识字不多,但靠前辈一些有益的格言活得也还不错:如“为恶的,莫作精,头上三尺有神明”,由此知敬畏和慎独;“不肖子孙,留神三伏天那一道从天上劈下的立地闪(电)”蛐由此知孝敬;“麦收八十三场雨(农历八月、十月、转年三月三场关系小麦播种、上冻水和灌浆的透雨)”,由此知道如何向土地讨生活。

7.无知使我困惑,经常无知使我经常困惑。困惑之后的明亮透彻使我欢愉,如此困惑便是通往智慧的必由之路。

觉察到无知使人明智,无知而不以为无知会愈来愈无知。白痴不会因无知而自卑,觉得自己无知的是那些聪明人。

无知之后还是无知,探寻之后还是探寻。

8.谁都有自己的智力限度亦即天性之短。上苍不会赋予任何人“无所不知”的天性。一事物无论其大小美丑,只要我不能认知就是我不能析理掌控的。譬如我到某个宇宙岛的距离约为一千光年,倘我完全不懂那个宇宙岛的相关知识,那它对于我就是一个极大的零。此一意义上,宇宙对于我就是我对于宇宙的认知能力。

大自然首先给人限定一个认知范畴,而人的天性又给自己限定了一个更小的认知范畴,这两个范畴贯通之后进而加以拣选抽绎才能确定自己智力的投注区域。

9.知识蕴涵“知”与“识”二义,“知”是“识”的必要前提,而“识”是“知”的舵机,因而有知不等于有识。有的在有“知”之后未能跃向有“识”,思维盾构机只好原地不动地长久空转,其实并未遇到如何坚不可摧的花岗岩。

大自然不希望它的子民一问三不知

1.大自然既然给了我们丰富的脑细胞,就是授予我们“知”的权利。虽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不过如果数十亿地球人个个因不懂思考而与低级禽兽为伍,上帝是否失职?人在人的性分上就应该是思考的。

我惊讶于宇宙整全状态的不可知,更惊讶于宇宙微小程度上的可知。即使仅仅知道宇宙一个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细节,也每每使科学家喜极而泣。

2.毕竟我们已经在极小的量值上认识了宇宙。

宇宙的一个秘密在于宇宙的某些小秘密是可以认识的,而人脑也就一个甜瓜大——这个由宇宙超级智慧物质构成、会干绝活儿甚至还能给造物者打个下手、令人异常震惊的聪明的甜瓜啊!其实宇宙最奥秘最不可言说的最高机密就是这个东西,只因数十亿地球人每人都长了一颗,才“平凡”得忘记了对之赞叹膜拜。

3.人既非全知也非全然不知,拥有脑细胞是为了认知这个世界,而不仅仅为了给焚化炉增加一小勺钙灰。宇宙并不希望同渺小的人脑彻底隔离。

4.当我们知道的稍稍多一些因而稍稍有些欣喜,不知道的东西立即就来折磨我们,我们只好知道的越多迷惘越多痛苦越多,需要翻越的障碍越多。

正如歌德所说,“我活了几十年,没有哪一天是轻松的。”

责任编辑:鲍伯霞

一部书的留传

米兰

2008年10月,清华校友赵伟国将从境外拍卖所得两千一百枚战国时期的竹简,悉数捐赠母校。清华大学整合历史、化学、图书馆等学科资源,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检视工作。或整或残的竹片、体正势圆的篆字、古奥迂涩的词句,反反复复地排列组合,其初步收获之一,便是发现了失传的《尚书》篇章,像《金滕》《康诰》《顾命》等传世本,以及一些前所未见的佚篇,并以此初步证实,“古文《尚书》”确系“伪书”。明代的梅鷟、清初的阎若璩们,所有的钩稽决疑至此是否可告一段落,并不是我想在此探讨的,我回头关心着一个人,一个名曰“伏生”的读书人,他冒杀头之罪保存了一部中国最古老的历史典籍,在他漫长的一生中,对儒家文化矢志不移的坚守和传播表达了什么呢?关于文化和信仰,这部上古之书留给我们的,又是怎样的思考?

邹平县城东北一十八里处,有个苏家村,以种菜闻名,家家户户都有蔬菜大棚。村外一座不起眼的衣冠冢边住着伏生的后人,为了守墓,他们在远离村子的墓地旁,一住就是两千多年,“宿云依户牖,流月过松筠”,男耕女织,诗书传家。现在,他的七十一代裔孙就坐在我对面,正忙着草拟农业科技入户实施方案,心无旁骛。这位小同事姓伏名卉,硕士研究生毕业,年龄不大,做事有条不紊,言谈举止温文尔雅。我每每在想,她小小年纪,这份大气和静气是怎么养成的呢?

那一天下着雨,绿意葱茏的菜地上方笼罩着一团水雾。我们刚刚陪同上级领导查看完小麦受风灾影响产量损失情况,他们回市里去了,我们顺道过来探望伏卉的母亲,老人做了一个手术,在老家静养。因为工作原因,我对全县八百五十八个行政村的农业生产及经济情况一清二楚,但真正走进苏家村,还是第一次。伏卉带我们穿过村子来到村外,又穿过一片韭菜地,在距离村庄大约二里地的地方,就是他们伏姓人家的居处了。“伏墓林烟”曾经是邹平“十六景”之一,如今举目四望,除了两处农舍,就是一片菜地。“青山历历空怀古,流水泠泠虚著名”,赵孟頫借助对伏夫子的敬重之情,所感慨的,只是他自己厌倦官场继而萌生的归隐之意罢了。事实上,他对伏生的灵魂轨迹,亦是不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