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调皮的孩子是块宝
6038000000004

第4章 调皮的孩子也是乖孩子(3)

逆反心理虽有妨碍孩子身心发展的一面,但也有很多正面效应。可见,也并非一无是处。逆反心理包含许多积极的心理品质:自我意识强、勇敢、好胜心强、有闯劲、敢求异、能创新等。在某种程度上,它能防止一些不良品质的形成。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烦闷、压抑、不满意的时候,敢于发作,能使不愉快的心情和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负面情绪得到释放。他们不会有畏缩、压抑的心理,也不会懦弱、保守、逆来顺受,这样能起到维持身心健康的作用。因此,对于逆反心理不应是杜绝或是抹杀,父母应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并善加利用。

调皮孩子一方面让家长劳心、劳神,另一方面本身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闯祸受罚、学习落后等。“这孩子太痞了”之类的话是家长对调皮孩子的最常见的评价,这样的话不仅让孩子失去自尊,而且使其自我概念里增添了阴暗色彩。与之相反的是,有的家长常常喜欢把自己淘气孩子的“趣闻轶事”向他人如数家珍般一一道来,有的家长甚至向孩子宣扬“淘气即聪明”……这些行为带来的副作用也是明显的——孩子会认为大人对他们的调皮捣蛋是全盘肯定乃至大加赞赏的,由此对自己更加放任。其实,调皮是人类天性的一种,只是在调皮孩子的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已。家长对此应该持平静、平和、平常的心态。只有在被宽容、被接纳的基础上,调皮孩子才能宽容地对待他人、悦纳自我。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成人”,然后才是“成才”。家长过高的期望与过低的评价,都有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挖掘调皮孩子的潜能

对于调皮的孩子,家长不能只看到缺点而忽视闪光点。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多方面的潜能,需要家长努力去发现。要知道,只有家长耐心指导和挖掘,孩子的调皮才会被很好地利用起来,转而成为一种获得知识经验的途径。

1.动手能力

甘国强很喜欢干家务,每次,妈妈动手包饺子,他都嚷着要参加,可是,妈妈总是嫌他碍事。“小孩子,懂什么,一边玩去。”甘国强不服气,就偷偷拽了一块小面团放在手心里玩,等到妈妈发现的时候已经把面粉揉成黑面团。每天晚上,甘国强都抢着扫地,结果地没扫成,却把垃圾筒给捅翻了。妈妈气得吼了起来:“走开走开,再捣乱就打你了!”

为什么妈妈不能给予孩子多一些耐心呢?拒绝让孩子参与家务,只会让孩子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差。所以,不妨给孩子创造一些做家务活的机会,即使有时孩子把活儿干砸了,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他总会有进步的。而其中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能手能力会越来越高。

2.舞蹈或运动

妈妈下班回到家,被房间里的场景吓了一跳,她发现自己的大床上有3个小姑娘穿着鞋在蹦蹦跳跳,除了自己的女儿王英外,还有另外两个小女孩,而空调毯不知何时变成了大家的跳舞裙。妈妈气得冲进房间一下子就把3个小孩拎到了地上,结结实实地训了一顿。

妈妈爱干净固然不错,但是也要原谅孩子们的顽皮。除了告诉她们不能把床当舞台之外,还应当创造条件让她们玩得更自在,比如购置充气式地垫,让她们在地垫上玩耍;带她们去参观儿童舞蹈班,或是运动学校,看看是否喜欢舞蹈或运动。

3.科学技能

爷爷养着很多花草,每次,5岁的赵阳都会围在爷爷身边,看爷爷把植物搬进搬出、浇水、松土,也就忍不住两只小手偷偷摸摸跟着摆弄,他常常制造点小麻烦,让爷爷哭笑不得。有一次,大家发现海棠的盆子里冒着热气,过去一看,原来,赵阳把自己喝的温开水都倒到海棠盆子里了。那可是爷爷最喜欢的海棠花啊,不得已,爷爷只好对赵阳约法三章——不准靠近花草。

诚然,爷爷的处罚似乎有些严厉了。既然赵阳对此花草感兴趣,何不由着他自由自在地接触呢?这会给孩子提供很多实践的机会,会培养孩子对自然科学的热爱。一个愿意探究植物生长奥秘的孩子,长大后成为科学家的可能性很大哦。

4.创造发明能力

袁舰喜欢各种各样的汽车玩具,可到了手的玩具最后都离不开一个厄运:摔得七零八落、“尸横遍野”。无论爸妈如何劝诫,袁舰依然我行我素。有一天,他又把姑姑送的遥控警车给摔坏了,爸爸一气之下,给了他一顿教训。

喜欢拆东西的孩子让人头痛,看着好好的东西变成一堆零件,有理智的人都会觉得来气。但这是孩子的杰作,家长不能用成人的目光来判断好坏,正因为有好奇心,孩子才会这样做,如果他能无师自通学会安装,那可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天才!

5.交际智能

陈烨简直是个“好事佬”,无论身边发生什么事,哪怕挤着小脑袋,他也要搞清楚。大人聊天,他不管知道不知道事情的原委,都要参与其中。陈烨胆大不怕生,特别喜欢到别人家串门,甚至玩到了吃饭时间都不肯回家,好几次都在别人家完成了晚餐,这让平时行事规矩的爸爸妈妈尴尬不已。为此,现如今,只要陈烨一提出想出门玩,妈妈就毫不客气地拒绝了。

也许,在爸爸妈妈眼里,陈烨太“野”了。其实不然,他是个性格活跃、开朗的孩子,只是缺乏一些必要的引导而已。现在社会,人际交往是一门大学问,陈烨能在别人家“蹭到”晚餐,这说明他还是个比较讨人喜欢的小孩。所以,如果对方不介意,不如你也可以找个机会把他们的孩子请到家里来玩,由陈烨做一次东。这样既增加了孩子间的交流,也给大人间搭起情感平台。总之,家长千万别把孩子管得太紧,以免失去培养他们交际智能的机会。

6.观察力

姜莹的记忆力和观察力非常好,她常常会发现大人说话的漏洞,并以“纠正”大人的口误为乐。久而久之,她就养成了“小大人”的脾气,不分场合发表言论。有一次,姜莹和妈妈在路上遇到了妈妈单位的领导,面对领导略带方言的普通话,姜莹在一旁一次又一次地给予“纠正”,以至最后领导尴尬地“逃离”开,妈妈也尴尬万分。谁让自己的孩子太较真,越想越气,她回去把姜莹狠狠地数落了一顿,并警告说以后再也不许当“大嘴巴”了,否则就打屁股。姜莹委屈地大哭了一场。

孩子的世界很单纯,她并不知道如何对外人察言观色,这其实是不能怪她的。如果转念想想,妈妈应该多表扬姜莹的细心才对。如果只是一味地限制,就会让孩子“心寒”,她也就不会再仔细观察生活了。这是多么大的损失啊。

总之,家长要善于发现调皮孩子的优点,主动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门,与他们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孩子听话不一定就好

“你这孩子怎么又不听话啦?”“你什么时候才听话,让妈妈省点心!”“宝宝听话,爸爸买一辆大玩具汽车给你。”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父母教育孩子的话。“听话的孩子是乖宝宝、大人满意的宝宝。”一些家长还为自己的孩子听话而感到自得,“瞧我家宝宝真乖,说什么听什么,从不惹大人生气。”

孩子听话真的就好吗?在21世纪的今天,这种教育观念显然已经落后了。其实,听话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好孩子,淘气的孩子也不等于是坏孩子。

这里有两则外国家长教育孩子的故事——

故事一:

有一天,妈妈让孩子画太阳,孩子画了一个蓝太阳。

妈妈问他:“你怎么把太阳画成蓝色的?”

孩子说:“我画的是海里的太阳。”

妈妈说:“好极了,你太有想象力了。”

故事二:

有一位幼儿教育专家到国外看到一个幼儿用蓝色笔画了一个“大苹果”,老师走过来说:“嗯,画得好!”而且爱抚地摸了摸孩子的头,孩子高兴极了。

幼儿教育专家不解:“他用蓝色画苹果,你怎么不纠正?”

老师笑着说:“我为什么要纠正呢?也许他以后真的能培养出蓝色的苹果呢。”

瞧,外国家长如此容忍孩子“不听话”是有道理的,它可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在外国家长看来,允许孩子“不听话”指的主要是思维上的“不听话”,孩子们看到的世界是独特的,他们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如果我们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粗暴地干涉,就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就是对他们创造思维、创造欲望的保护。

有人曾在幼儿家长中作过一次调查:

“你认为自己孩子主要的优点是什么?”——80%以上的家长选择“听话”、“懂道理”,而对“独立性强”、“有礼貌”、“和同伴友好”、“胆大”及“不怕困难”等5项的选择率极低。

“你孩子的缺点是什么?”——40%~50%的家长列出“不听话”、“任性”,5%的家长将“爱动”这一幼儿的特点视为缺点。

可见,多数家长都把教育重点放在要求孩子“听话、老实、懂道理”上,而对孩子的独立性则要求不高或不作要求。事实上,“太听话”的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发展总有些不足。

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如下的实验:他对2~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追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

“我的孩子太听话、胆子太小,都快高中毕业了,遇到啥事都没主意往后缩。”一位家长向某报记者抱怨,孩子一点不听话让家长担心,同样,孩子太听话没主见也让家长担心。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听话是好事,太听话就不见得是好事了。对此,有关心理咨询老师谈到,一些家长开始满足于孩子“听话、懂事、省心”,到了小学中高年级甚至初中时才发现孩子缺乏在家、学校、社会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与同龄人相比显得退缩、不自信,以前的优点现在变成了需要克服的缺点。

综合来看,“乖孩子”真正成为社会精英、业界尖子的不多,他们大多在一般劳动岗位上工作。当然,并不是说“不听话”的孩子就一定聪明、出尖子。孩子的“听话”应更多体现在生活规矩、行为道德上。而孩子天性好动、鬼主意多,家长应做出正确的引导。比如,当孩子出鬼主意时,家长应与孩子一起挖掘更多的乐趣,引导他们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般来说,因小时候受到过于严厉粗暴的“教育”或受父母太多的保护而表现出听话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独立性要求的剧增,内心所受到的压抑和潜在的危机就会充分地爆发,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欲。然而,由于他们所受教育的偏差,能力的不足,又会使他们遇到挫折,有的会因此郁郁寡欢,遇事犹豫不决,严重的还会出现抑郁症、社交恐惧症等心理障碍;还有的则出现大量的反社会行为,以自己的格格不入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我们许多父母抱怨孩子一长大就越变越“坏”,殊不知,这正是他们教育不当而造成的后果。

那么,家长应如何平衡孩子“听话”与“不听话”的天秤呢?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五大主张”,即: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嘴巴,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许多说话”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空间,使其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从鸟笼似的学校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时间,不作紧张安排,从过分的考试制度下解放出来,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因材施教。

陶行知在传统思想禁锢国人时就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鼓励父母让孩子放开手脚地活出自己的天真活泼的生活。今天,我们年轻一代的父母还要犹豫在传统观念与竞争机制之间摇摆不定吗?有位儿童心理专家这样描述过:一个“太听话”的孩子一定是一个“压抑”的孩子,他认为不听话是危险的,只有听话才能得到父母的爱。所以,不要再对你的孩子说“宝宝,听话!不听话,爸爸妈妈不喜欢你”之类的话了,这只会让你孩子的心灵受到弯曲、压抑。

放开手吧,孩子不听话,不一定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