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调皮的孩子是块宝
6038000000006

第6章 用爱融化调皮孩子的“野”心(2)

诚然,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个重要的照料者,被照料者和照料者之间紧密的情感联系被心理学家定义为依恋。当家长张开双臂拥抱孩子时,他们在大人的臂弯里感受到了体温。这让亲子之间的依恋关系进一步得到加强,也给孩子带来了安全感,让他们感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有家长作为坚强的后盾,于是,这样的孩子更有勇气,遇到挫折时也不会感到孤独。而对于调皮的孩子来说,家长拥抱的力量更大,在怀抱里,他们感受到的是无限的包容与关爱。自然也就变得温顺起来。

事实上,能经常获得拥抱的孩子,性格和智力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反之,如果缺少拥抱,孩子的性格发展可能会出现偏颇。另外,温暖的拥抱还能赋予孩子战胜压力的力量。孩子从小到大要承受各种压力,上学时有考试压力、交友时有人际压力。而拥抱就是一种无言的力量,让孩子在身心放松的同时,也感受了家长用肢体传递给他们动力,那就是“宝贝儿,你一定能行”。所以,在孩子受到压力时,这种潜藏在内心的力量就会推动他们尽快地释放压力,轻装上阵。

有的家长抱怨,每天的工作都很忙,压根儿没有时间拥抱孩子,也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拥抱孩子。其实,只要家长用心,一天中的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可以拥抱孩子、给孩子鼓励——

在不少家庭中,孩子的一天始于家长的唠叨指责之中:“你怎么搞的,这么慢吞吞的”“你怎么只吃这么一点?”“你到底是缺了哪条筋?丢三落四的。”……家长着急上班就不停地催促孩子也跟着忙碌,孩子还需要适应这个忙碌的节奏,而孩子对于这些情绪化十足的负面言语,只会感到不舒服,从而影响他一天的情绪。久而久之会影响家长与子女间的关系。相信这些不是所有人想看到的。那么不妨换种方式,效果会出乎你的意料。即使孩子做错了事,或是任性、发脾气,也不妨先给他一个拥抱,让孩子在你的拥抱中稳定下来,然后再说一些你想说的话,“刚才你的书还在沙发上,装上了吗?”“我们一起抓紧时间,这样就不会迟到了。”这时哪怕你在唠叨,孩子也乐意接受。美好而快乐的一天便由此开始了。

傍晚,经过了一天的劳累,大家都回到了家里,进家门的时候给孩子一个拥抱,像朋友一样欢迎他,这可以博得孩子的信任。一天中有可能发生很多事情,也许孩子得到表扬了,会兴高采烈的跟你分享;也许孩子受到委屈了,那么即使你什么都没说,一个拥抱,孩子也能感受到爱和温暖,一个拥抱可能让孩子的小委屈情绪一扫而空,刚刚还抵触吃饭的情绪得到缓解,不会影响孩子的健康。

夜深了,要睡觉了,这时,家长要认识到,不能让孩子带着一天的不良情绪入眠,睡前给孩子一个拥抱,安抚孩子的情绪,可以让他有一个甜美的梦。

总之,拥抱这个再平常不过的动作,对孩子特别是调皮孩子有着魔法般的赞赏效果。家长们,让孩子在拥抱中成长、在爱中成长吧,这样,孩子也就会懂得如何去拥抱别人、关爱别人,从而变得更加“温文尔雅”。

不妨蹲下身和孩子说话

一位年轻的母亲曾这样讲述自己教子过程中的苦恼:

儿子刚上小学四年级,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十分顽皮。说脏话、乱涂墙壁、打小报告、作弄他人、与家长师长顶嘴……总之,什么捣蛋的事都有他的一份儿,这让作为家长的我们束手无策。管教孩子的所有招数比如喋喋不休的提醒、大喊大叫的命令等都派上了用场,可一点作用都没有,儿子根本就不理睬,有时他还扮出一副暗自得意的样子。我们难免有怒火上冲的时候,就把孩子痛打一顿,过后,又对自己惩罚的方式后悔、内疚不已。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对孩子训话意味着你要求他绝对服从,让他像你一样思考问题。和孩子朋友式地交谈,意味着大家一起寻找方法解决问题,重新衡量自己的观点,搞清楚究竟谁的更符合实际。”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管教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可以让孩子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可孩子偏偏就是屡教不改。是孩子太顽固了还是家长自身的教育方式出问题了?

其实,每一个孩子是很明事理的,只要家长善于与孩子沟通,孩子就会知道,家长是非常爱他的,也是很尊重他的。而通过沟通,孩子就会晓得,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不可取的,同时,通过沟通,家长还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想法和行为动向。

当然了,在交流的过程中,家长最好是蹲下身子,近距离接触,两眼直视孩子的眼睛。听完后直接、果断、清楚地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思想,如此他才能遵照你的想法去做。当然,语气要坚定,但绝不严格。家长的语气要透露出自己说到做到、并且一定要他照办的坚决。这样,不但可以有效沟通,还可以消磨孩子抗拒或抱怨的情绪。

蹲下身子,与孩子平等的沟通尤为重要:

有一次,“知心姐姐”卢勤和一位年轻的台湾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聊天。这位主持人对卢勤讲了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

主持人跟自己3岁的女儿是好朋友。可他发现,女儿最不爱逛商店,每次领她去商店,她总是哭着闹着不愿去。

这位年轻的爸爸百思不得其解:商店里的商品五花八门,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小孩子为什么不爱来呢?

终于,他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一天,他领着孩子在商店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挤来挤去,女儿的鞋带开了。他蹲下来,给孩子系鞋带。就在这一瞬间,他忽然发现,眼前是多么可怕的情景:矮小的孩子,没有柜台高,她的眼中,根本就看不到琳琅满目的商品,而是大人们的一条条大腿和一双双大手。那一只只来回摆动的胳膊,一个个带棱角的大书包,时不时地磕碰孩子的小脸和弱小的身体……

“别说孩子了,我都不想再待下去了。”这位主持人激动起来,“当我把孩子抱起,扛到肩头上,准备离开商店时,孩子突然笑起来,指指点点,不想走了。哇,原来她看见了漂亮的玩具!”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想到了什么?要去了解、引导孩子,应该蹲下身子,拉近跟孩子的距离。一位从美国费城考察回来的专家,曾经这样深有感触地说过:“美国的家长不像中国的家长偏向吼骂的教育方式,他们责备孩子时,一定会蹲下来,让自己的眼睛和孩子的眼睛处在同一高度上,然后握住孩子的手,轻声地和孩子说话。他们认为,在蹲下与孩子目光平行的时候,无形中,孩子便会乖乖听话了。”

如果总是站着面对孩子,那么,家长与孩子的距离,就不仅是身高上的差距,同时更是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距离,是一颗心与一颗心之间的距离。蹲下来与孩子交流,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是孩子能够接受的一种爱护;蹲下来与孩子交流,孩子离我们的距离就会缩短;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是家长关心孩子内心世界的体现;蹲下来与孩子交流,营造出来的是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

欣悦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但只要一回到家就感到十分压抑,从不喜欢主动开口与家长说话,为此,家长感到很奇怪,孩子在外面与在家里怎么会是判若两人的样子呢。一次,他们无意中从孩子伙伴的口里获知了其中的“秘密”,原来是孩子畏惧家长与她交谈时的强势——每次与孩子说话,家长都是一副居高临下的气势,只知道一个劲地给孩子灌输自己的思想,却从不尊重孩子表达意见的权利。这时,家长才恍然大悟,要与孩子交心,就要做孩子的朋友,要蹲下身子来,和孩子站在同一条地平线上。

家长与孩子说话时不妨蹲下身子,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以一种孩子能够理解、接受的方式平等地交流、沟通,这样,不仅可以使家长更全面地了解孩子,而且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给调皮孩子犯错的权利

发展心理学认为,孩子小的时候,像一盘录像带,需要预演与体验所有的情绪与行为,留下适当的印痕,在今后成长的道路上,这些印痕都是可利用的资源。孩子可以通过“心理反刍”,找到较为合适的应对方法。孩子小时候犯一些错误,通过错误来认知与外界或他人的关系,也可以获得对错误的部分免疫。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人生应当做点错事。做错事,就是长见识。”任何尝试都有可能犯错,不允许孩子犯错,就是不允许孩子成长。“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家长都难免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孩子就更容易犯了——尤其是调皮的孩子,他们比“听话”的孩子犯的错误更多。

在孩子懵懵懂懂的成长过程中,由于身体和思想等方面都不够成熟,做事难免会出错。家长往往认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孩子看来也许并不那么容易对付。因此,孩子做错了事,家长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和标准去评判,而应该以一颗宽容的心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欧美国家的家长大都持“鼓励孩子犯错”的观点,这也许会受到许多中国家长的排斥,他们会觉得这样不可理喻。其实,鼓励只是一种手段,培养孩子的“悟性”才是真正的目的。孩子的悟性往往都是从错误中得来的,这与“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等古训如出一辙。当然,这里的“错误”并不是指违法乱纪等原则性的错误,而是孩子在求知过程中因认知能力的稚嫩导致的失败、经受的挫折和多走的弯路。

一位中国老师到一位美国律师家做客,她看见律师3岁的孩子十分调皮,正在将一把钥匙笨拙地插进锁中,孩子想要打开卧室的门,可是由于身高和协调性都不够,怎么也打不开。于是,这位中国老师连忙走过去想帮助他一下,却被律师阻止了。那位律师说:“不要去打扰他,让他自己先犯些‘错误’吧,琢磨一会儿总能把门打开的,这样他就再也不会忘记怎样开门了!”

果然,孩子折腾了很长一段时间后,终于将门打开了,他为此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

可见,鼓励孩子犯错误,就要求家长放弃扮演孩子人生道路上的“清障工”的角色,该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就要敢于放手让他们去大胆地想、大胆地做、大胆地试,不要因为他们做不好、易出错误就越俎代庖,更不能因为他们一个天真的想法犯了错就横加指责,甚至棍棒相加。只要有利于孩子思维的创新,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就应该允许并鼓励他们犯一些“天真”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逐渐培养起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自信,不至于成为缩手缩脚、畏首畏尾的弱者。

意大利的朗跟尼西说过:“不要给我忠告,让我自己去犯错。”一个人怕犯错,就是畏惧现实;一个人想逃避犯错,就是逃避现实。因此,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切勿以个人的喜好左右孩子的成长,应该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根本,辅助他们身心的发展和统一。每个孩子都应该在孩提时代多犯一些错误,家长对此应该抱着宽容的态度,小时候犯错是为了保证孩子在踏上社会后少犯致命的错误。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成人,也同样适用于孩子。

一位家长曾说:“我那调皮的儿子有一次突发好奇心,想看看瓷碗落地会不不破碎。他当着我的面,把一个瓷碗扔到地上。面对满地的碎片,他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但我并没有批评他,只是让他把碎片打扫干净,告诉他玻璃、瓷器易碎的常识。后来,儿子从易碎的瓷器联想到同样易碎的玻璃杯、镜子、瓶子、眼镜等,自觉地学会了保护和使用。”瞧,这就是孩子犯错的好处:通过家长的积极引导,孩子能从错误中举一反三,懂得更多道理。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犯错?他们往往不是故意的,而是在无意间犯下的。譬如,孩子很好奇放在床头的小闹钟为什么总是“滴滴答答”地走个不停,于是把小闹钟拿来研究一番,甚至拆了个七零八落;孩子嘴巴馋了,想吃点放在食品柜里的零食,便踮起脚尖去拿零食,可不小心打翻了柜子里的一个玻璃瓶;孩子看到其他小朋友手中的漂亮的玩具,于是去拿人家的玩具,没成想把小朋友惹哭了。对于孩子犯的这些错误,家长难免会紧张,甚至会斥责孩子“调皮”、“好吃”等诸如此类的话。但家长不妨试着从硬币的另一面去看待孩子的这些行为。孩子将闹钟拆了个七零八落,说明他是个充满求知欲的孩子,对身边的新鲜事物有着探究的欲望;孩子将食品柜里的玻璃瓶打翻了,可以让他明白做事要谨慎,不然就会闯祸;孩子抢夺别人的玩具而把别人惹哭,可以教育孩子懂得凡事不能以自我为中心的道理。

总之,孩子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必经的体验。管教孩子,不等于竭尽全力不让孩子犯错误,孩子犯错误,也不等于家长教养的失误,更不等于孩子的成长有问题。当孩子为所犯的错误而难过时,家长不应以怜悯的态度对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更不要劈头盖脸地责骂孩子,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明白,失败、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人都可能碰到,勇敢、聪明的人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

孩子调皮、好动,喜欢尝试,所以犯错的次数很多。作为家长,要允许孩子犯错误,要正确对待孩子所犯的错误,但帮助孩子少犯错误或不犯重复的错误,这更是家长应尽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