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调皮的孩子是块宝
6038000000007

第7章 用爱融化调皮孩子的“野”心(3)

没有理由不信任调皮孩子

在成长过程中,每个孩子都是一杯没有倒满的水,我们不能把视线总是盯在那“半空杯”上面,而应该看到已有的一半的水。对待调皮孩子也一样,不能因为他们不听话,就批评责骂,继而对他们不信任。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成为好孩子的欲望,即使是再调皮的孩子,他们也想成为家长眼里的好孩子。如果此时能给他们一如好孩子般的信任,他们一定也会回馈你惊喜。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正熊熊燃烧,无数人因战争失去生命。寒冷的冬天,圣诞节来了,可战场上的官兵们却无法为他们的节日狂欢。

那天晚上,3个美国士兵迷路了,其中还有一个伤员。在风雪中,他们来到德国西南边境亚尔丁森林中时,看到了一栋小木屋。他们上前敲响了门。

木屋的主人,是一位善良的德国妇女。她轻轻地拉开门闩,犹豫片刻后,把他们让进了屋里。家里的温暖一下子包围了3个又冷又饿的士兵。

女主人正在准备圣诞晚餐,她从容地继续准备着,并多加了3份。她没有慌乱,也没有警惕与敌意。她的直觉告诉她:在战场上,他们是敌人,但在生活中,他们是普通人。

3个美国士兵一声不响地坐在炉边烤火,在这异国他乡,在战斗的间隙度过圣诞节,对他们来说,是人生的第一次。他们有些伤感。

就在这时,门又一次被敲响了。礼物来了!女主人面带喜悦地打开门。然而,来的不是圣诞礼物,而是4个德国士兵!女主人很平静地告诉4位同胞,屋里有几位特殊的客人。

在女主人的要求下,德国士兵枪口向下,依次进入了小屋,然后将枪放在屋角。

人类战争史上,因此发生了最奇特的几幕场景:

第一幕:一名德国士兵徐徐蹲下身去,为一名年轻的美国士兵检查腿上的伤口。

第二幕:在圣诞烛光的摇曳中,德国士兵和美国士兵共进晚餐,分别用德语和英语唱着圣诞歌!

第三幕:晚餐后,他们平静地入睡了,没有人担心自己会在睡梦中成为对方的俘虏。

第四幕:第二天早上,他们平静地醒来,美国士兵和德国士兵共用一张军事地图,商量着各自回营的最佳路线,然后亲热地拥抱、挥手告别,沿着相反的方向,消失在白雪茫茫的大森林中。

瞧,这就是信任——女主人的信任!敌对双方的信任!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的。有人说,信任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道德关系。朋友之间、同事之间贵在信任。在家庭里,家长与孩子之间,也同样需要信任。当然,家长与调皮孩子之间,更需要信任。信任是亲子沟通的基石。

心理学家认为,追求信任,这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每个正常人的普遍心理,也是一个人奋发进取、积极向上、实现自我价值的内驱力。信任的心理机制对调皮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积极的鼓励作用。

家庭教育是在家长和孩子的共同生活中,通过双方的语言交流和情感交流来进行的。家长与孩子的相互信任是成功家教的重要因素。一些教育专家在家庭调查中发现,孩子对家长有特殊的信任,他们往往把家长看成是自己学习上的蒙师、德行上的榜样、生活上的参谋、感情上的挚友。而他们也特别希望能得到家长的信任,像朋友一样和家长平等的交流。他们认为,只有家长的信任,才是真实、可靠的。家长的信任意味着压力、重视和鼓励,这是真正触动他们心灵的动力。从教育效果看,信任是一种富有鼓舞作用的教育方式。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信任可使调皮孩子感到他们与家长处于平等的地位,从而对家长更加尊重、敬爱,更加亲近、服从,心里话乐于向家长倾吐。这既增进了家长对孩子内心世界时了解,又使家长教育孩子更能有的放矢,获得更好的效果。

其实,对一个孩子的信任,就像相信一粒种子一样,只要给它水分,一定会长成一棵大树,一定会开出花朵,结出果子。要知道,相信是一种生命状态,是大自然。我们只要相信孩子是一颗种子,相信孩子一定会按照一定的自然机制去发展,就不会把自己的焦虑传导给孩子,就会让孩子去发展自己。如果我们不相信孩子会长成一个成人,我们就会用我们能想到的所有的方法去扭曲孩子,最终破坏他们的自然发展机制,使他们受到身心的伤害,为他们一生带来痛苦。

是呀,若家长对孩子持不信任或不够信任的态度,就无法了解孩子的愿望和要求,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必然会因此而受到伤害,他们对家长的信赖也势必减弱。这样,家庭教育的效果也会相应减弱。

在教育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后来被称为“暗含期待效应”。其原理就是信任,这种效应被广泛运用于现代教育中,教育工作者从对孩子的信任出发,培养孩子们的积极性,让孩子在别人的信任中不断地进步。

家长对孩子的信任,做孩子的朋友,能够激发孩子内心的动力,让孩子体会到被尊重和认可的快乐。他们会在家长充满信任和友谊的目光与言语中,自己从摔倒的地方爬起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实现他们心中的理想。

当然了,家长不能只是在嘴上对孩子表现出信任,还要表现在行动上,尤其是那些调皮的、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的家长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因为任何孩子都希望自己是最棒的,有些孩子因调皮而成绩上不去,屡遭挫折,心里很压抑,心情十分烦躁,他们多么希望家长说几句鼓励的话,以减轻心里的负担。如果家长不理解孩子此时的心情,偏要在孩子身边一遍遍唠叨此事,即使家长的用意是好的,但招来的却是孩子对家长的反感,而且因此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导致孩子缺乏进取的勇气,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相反,如果家长对孩子有足够的信任,即便孩子遇到了困难,他们也能够充满自信,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地进行自我调整,把困难转化为促进自己努力进取的动力。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和心理环境,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同时也会让孩子懂得反省、懂得对自己负责,从而不会调皮、而是努力做一个好孩子。

作为家长,如果因为孩子调皮而没有和他建立起平等尊重的朋友关系,双方不妨现在就坐到一起,开诚布公、推心置腹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把彼此的想法告诉对方,这样才会更好地消除隔阂……家长慢慢地就能体会到,同孩子做朋友是一件非常有趣,也是非常快乐的事情。

与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乐

“一份快乐与人分享,就会变成两份快乐;一份痛苦两人分担,痛苦就只有原来的一半。”家长要学会与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乐,在分享的过程中,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才会越来越亲密,心与心才会贴得更紧。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理体会,当自己有何喜怒哀乐时,总想和人一起分享。我们成年人,有和人分享的心理需要,同样,孩子也需要人与他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因此,家长要注重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乐。

让我们就以下的场景作比较:

场景一

孩子在学校因调皮被老师批评了,心里正烦乱着,回到家后沉默不语。

家长A:“到底发生什么事了?你快说呀!”

家长B:“你不想说一定是有原因的,没关系,你什么时候愿意告诉我了,我都会为你分担的。”

场景二

孩子考出了好成绩,心里很高兴。

家长A:“就这样的成绩把你美的,快复习去,下次考个全班前五名。”

家长B:“你真棒,有进步!”

场景三

孩子抱怨说:“今天作业真多,难道老师要累死我不成!”

家长A:“这点作业算什么?你太懒了!”

家长B:“是吗?你大概多长时间可以完成呢?你能不能一边洗澡一边思考作业怎么写,这样也许可以做得快一点。”

家庭应是充满理解信任、能够让孩子身心轻松的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样孩子才会觉得家长是可信赖的朋友,乐于和家长交流商讨,从而有利于孩子的开朗、坦诚、坚韧等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家长A总以大人自居,一点都不懂得体谅孩子的心情,而家长B则十分开明,时常站在孩子的角度为孩子思考问题,懂得与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乐。而作为家长,更应学习家长B,懂得在孩子的生活中设置快乐的元素,因为与人分享快乐就是给予别人的一种爱,反之,如果快乐没有人分享就是一种惩罚。分享快乐还包含欣赏别人的含义,欣赏别人其实就是真诚地去分享对方的闪光之处。有人说,我们不见得都喜欢我们所赏识的人,但一定喜欢赏识我们的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家长与孩子分享快乐,孩子就一定会更亲近家长;而如果家长乐意与调皮孩子分享,孩子一定会因此“感动”变得乖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