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则不达,慢养才能育“大器”
古语云:“欲速则不达。”急于取得教育成果只能使教育结果与教育者的初衷相背,致使孩子难以健康发展,甚至还会伤害孩子的心灵,引发多方面的心理问题。
家庭教育界里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其实,一个孩子是否成功,70%在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很多父母谈到教育孩子时很急,而专家认为恰恰是父母的这种急使得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当,结果适得其反。如果不改变一下方式方法,等到孩子真正的叛逆期,也许情况更糟糕。
近来,有专家提出“慢速培养孩子”的观点。这也就是说,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才的父母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就是:凡事不能操之过急,要懂得等待。这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可谓是一个忠告,要知道,当今社会,不少孩子已为“尽快”成长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小明去远方,把他在山中的庭院交给朋友小鹏留守。小明是个勤快人,把院子里的杂草除得干干净净,而小鹏却有些懒,除了偶尔扫一下落叶,那些杂草却不去拔。初春院子里冒出了几簇草,后来长出几株腊兰,据说,腊兰一棵至少值万余元。小明很吃惊,叹息说:“我几乎毁掉了一种奇花啊,如果我能耐心地等那些杂草长大,看看它们是什么,那么几年前我就能发现腊兰了。”
是的,我们总是盲目拔掉那些还没来得及开花的野草,没有给予它们开花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使许多原本珍奇的“腊兰”与我们失之交臂。
教育孩子要等待“花期”,教育的过程实质就是寻找最恰当教育方法和最恰当教育时机的过程。孩子和那些“破土而出的草芽”一样,在心理、生理上都是稚嫩的、富于变化的、很不稳定的。耐心地保护、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尊,静静地看他们证明自我、展示自我,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发现自我价值,充分调动他们主动成长的内在动力,充分实现自我价值,这才是家教成功的秘诀。
作家冰心小时候所接受的教育就是一种慢教育。父亲谢葆璋非常爱女儿,却从来没有强迫她学什么东西,也没有刻意去教她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谢葆璋的教育非常生活化,比如,他经常带着女儿在筑于半山腰屋子的走廊上眺望大海。小冰心的心每次都被辽阔而深邃的大海所感动。冰心后来说:“我和父亲一起看大海,我看父亲,也看大海,我觉得父亲的胸襟就像是大海一样宽阔、坦荡,做人就应该那样。”宽容、坦荡的为人理念就这样潜移默化至童年冰心的心灵之中。其实,看海本是一件平常的事,但在闲适散漫之中,却对孩子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漫步自然”的方法正是“慢养”的最好方式之一。让孩子身处大自然的怀抱中,让他们不断地去尝试、去感受,一枝一叶总会勾起他们以往的经历,不管是美好的还是伤心的,哪怕是一点点也能让他的心灵产生悸动。这样的“慢养”并不要求孩子们能够学到多少东西,它注重的是对孩子心灵的触动和启发,是最终的教育质量。
那么,父母该怎样慢养孩子呢?
第一,等待孩子成长。现在的父母迫不及待地希望孩子掌握所谓有用的一切知识;不懂得教会孩子思考,而是希望孩子记住所有问题的现成、可靠的答案;不想让孩子去尝试错误、自己体会,而是处处提防孩子的“出轨”。这些做法是不利于慢养的。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他们的各种能力是慢慢培养出来的。这就是说,父母不要以孩子将来才能达到的能力水平,来要求此时的孩子,不要急于把自己的迫切教育理想强加在还没有成熟的孩子身上。
第二,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切勿拔苗助长。父母在给孩子选择教育时要选择适合他们年龄阶段的教育,也就是说不能超出孩子在该年龄阶段所处认知阶段的范围。过早开发孩子潜能是目前社会上很流行的教育风气,其实往往是做了负功。比如让孩子学画画,父母们很早就把孩子送到专业教师的班里去接受规范技巧指导,结果是很早就能画什么像什么,但是却导致孩子丧失了应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何不让孩子敞开心灵,自由地涂鸦,体验自由想象、不受羁绊的快乐?
第三,为孩子创造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孩子的天性是玩,在玩中对事物产生的感性认识也是学习。家庭教育要松紧有序,不能不顾孩子身心发育特点,过于严格地管制孩子,强行给孩子灌输知识。相反,应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这更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第四,不给孩子过重压力。大家都知道,要想让水快一点开,可以通过给水加压来达到。现在不少父母对待孩子也与此类似。眼下,许多父母把大部分精力、物力、财力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快点成名成家。这种高投入产生的高要求,必然使父母少了平常心和耐心,多了苛刻与责难。孩子的自信与能力在这样的压力下往往每况愈下,难如人意。因此,在孩子成长的问题上,父母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积极加以引导,对孩子不能一味地拔高要求,加重负担。
第五,容忍孩子犯错。错误是一个人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孩子只有犯过错之后,才能真正明白为什么不能那么做。老话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亲身经历比眼见的作用又大了很多。活跃、犯过错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上往往能够取得成就,而没有犯过错的孩子极有可能会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因为当害怕犯错误时,许多孩子就会停止尝试。没有尝试,怎会成长、怎能进步?所以,做父母的要包容孩子的错误。
孩子健康成长比成功更加重要
培养孩子的宗旨是什么?太多太多的生活事例给了我们答案:“孩子应该先成人后成才。”成人是指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有一个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孩子在社会上是个独立的个体,在社会上不依靠父母能够独立地生存,真正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这才是教育的目标。
素质教育在我国呼吁了许多年,然而,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有些人还是没有理解,他们认为,跑跑跳跳、写写画画或弹弹唱唱就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其实,这是对素质教育的肤浅之见甚至是曲解。它实际上只注重了素质教育的一些外在形式,而忽略了其最本质的东西——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
研究表明,0—6岁是人格形成的黄金时期,人格健全与否此时便显露雏形。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格的可塑性会越来越小。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边柯也非常强调幼儿时期的人格培养,他认为:“主要的教育基础是在5岁以前奠定的,而在此期间的人格教育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我国有句俗语“3岁看大,7岁看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因此,健全人格的培养应从孩子小的时候抓起。
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先成人然后才能成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没有错,但没有做人这个基础,即使是龙凤也飞不起来。成功等于80%的情商(EQ)加20%的智商(IQ)。21世纪的孩子不仅要学会生存,而且要学会关心人、爱护人、团结人,不仅要具有开拓的竞争精神,而且要善于与人合作。拥有较多物质财富和考取好大学不一定就能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然而,中国家长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及各种技能的提高。但同样也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家长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忽视孩子的情感与道德的培养。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常患有较多的心理卫生问题,比如,任性娇气、脾气暴烦、侵犯霸占、独立性及社会交往能力差等在独生子女中较为突出。当今独生子女教育表现为:重身体轻心理、重知识轻能力、重智力开发忽视人格培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告诫过父母们:“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上人,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下人,也不要让孩子成为人外人,要让孩子成为人中人。”这里的“人中人”就是平常人,就是心地平和、能与人和谐相处的心理健康的人。
所以,父母一定要明白,孩子的健康成长比事业成功更重要,父母要为孩子的未来做铺垫。
第一,父母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父母应该知道,“平常心”不是与世无争,无所事事,更不意味着不求上进。平常心,不过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心态。拥有“平常心”反而能让孩子在一个平稳地期望值下更容易获得成绩。
第二,让孩子学会以平常心对人对己。要做到一颗平常心对人对已,需要让孩子经常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管的太多,也不要想的太多,走自己的路,不要计较别人说什么。遇事要冷静,忌冲动,看淡得与失,看淡功名利禄。这样,你的孩子在很多情况下反而会发挥的更好。
第三,学会等待。一些家长有这样一种心理,自己说一句话,希望孩子马上就言听计从;自己提出一个目标,希望孩子一下子就能达到。可是我们不要忘了,孩子就是孩子,他的心智和能力并没有发展到那么成熟的地步,一些事情他可能还没有理解,一些事情他可能还不知道怎么去做,一些事情他可能还会常常出错。因此,做父母的必须要学会等待,要克制住自己的急躁情绪,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去转变,允许孩子有所反复。孩子的成长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管是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良好习惯的养成,还是文化知识的积累,都需要时间的历练,而且这个时间不会因为有父母的唠叨就会缩短。
第四,给孩子显示自己的机会。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才和技能,展示“拿手戏”能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喜悦。“妈妈,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好不好?”这时即使你在厨房做饭,也要满足他这个愿望,并适时地给予肯定:“你讲得真是太棒了。”要知道,能和你分享他喜欢的这个故事,对他是多么的快乐。孩子的热情能通过你的分享和肯定,转化成良好的自尊、自信,而这些品质对他们一生的快乐都是最宝贵的。
第五,培养孩子兴趣。专家研究发现,全身心投入到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中,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快乐。对于孩子而言,培养他的兴趣爱好,例如集邮、绘画等,让他投入其中,会让他很快乐。但这里的投入并非指给孩子安排满满的绘画课程或者舞蹈练习等,因为那样只会让孩子失去兴趣,失去从中得到的快乐。而兴趣爱好也不一定是指某种技能,例如集邮、拼图等,它们并不是某种竞技,却同样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更能让孩子学会投入的快乐。
第六,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喧嚣的都市生活,对孩子的心灵有许多侵蚀作用,孩子的感情世界不免机械、冷漠、烦躁。如果父母利用假日带着孩子离开喧闹的都市,去郊外、河畔,和孩子一起捉小虫、放风筝,在草地、田野奔跑、嬉戏,那时大自然会把孩子的心紧紧拥抱,孩子会有享不尽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