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给孩子松绑,自由成长才能成材
6040300000006

第6章 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5)

让孩子自由成长不等于不管不理

有家长以为,让孩子自由成长是件挺容易的事情,无非是撒开手,不管不理。果真如此吗?

14岁的鹏鹏是重庆人,父母离异,他从小跟母亲生活在一起,主要由外婆照顾。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他就不想上学了,然后接触影视暴力,对一些打打杀杀的场面津津乐道。上初一后,他曾离家出走,但让他感到“庆幸”的是,回家后母亲并没有责怪他。半个月后,鹏鹏偷走母亲3000块钱再次离家出走,母亲随后报案,鹏鹏被警察找到。

“我有暴力倾向,经常因打架进派出所,最多时一月被派出所抓了15次,每次警察叔叔教育我,我发誓一定要改,但我根本没有实际行动,我不知道是不是缺少管教的原因,我控制不了自己。”鹏鹏诉苦说:“从小到大,我妈忙,基本上都不管我。我就一直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

鹏鹏最后走向犯罪的深渊,与家长对他的“无为”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当前,很多家长面对不听话的孩子,要么严加管教,要么放任自流,这都是不科学的做法。特别是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这是家长失职的体现。正所谓教育怕停不怕慢。管教孩子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只有经过时间的沉淀,效果才会显现出来。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父母没能教育好孩子是父母没有尽到责任。一般来说,当孩子呱呱坠地时,每个孩子都是一样的。孩子之所以后来形成了不同的脾气和性格,与父母对孩子的后天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孩子好也罢、差也罢,都是父母生产出来的“产品”。尽管这种“产品”是父母的先天加工和后天培养出来的,但与一般的产品又不同。一般的产品如果不合格,可以将它重新回炉熔化、锤炼、锻造,但孩子是不可以重新塑造的。父母没有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生产出不合格的“产品”,这本身就是父母的错。那么,如果父母因为管不好自己的孩子,而对这些孩子置之不理,那么也就意味着将这些孩子推向社会。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品质很差、能力很弱、脾气很差的孩子走上社会后,他又能对社会产生多少有益的作用呢?所以,父母不能以这种逃避责任的方式,简单地将孩子推向社会,否则,父母的这种行为将会是错上加错。以一个工厂来说,哪个工人生产出了次品,就应当由这个工人来承担相应的责任,例如重新加工、扣除奖金甚至是扣除工资。那么,如果教育出一个不好的孩子,父母肯定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如果父母在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的情况下,放弃对这些孩子的教育肯定也是不对的。

一位母亲对邻居说:“我教孩子识字:‘书、书!’孩子则顽皮地说:‘不是书,是屁屁!’”接着,母亲又教了几遍,软的硬的都用过了,怎么也解决不了问题,气得母亲打了孩子两巴掌。结果以孩子的嚎淘大哭宣布教育结束。

孩子的父母常常惋惜、失望,感叹地说:“唉!我那孩子天生不是那块料,咋教也不行!算了、不管他了,反正到年龄也该上学了,上学时再去学吧……”

就这样,这位父母轻易地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

法国学者爱尔维修曾说过:“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凡的人。”做父母的请不要责备孩子不愿学,也不要轻易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而应当多想想自己的教育方法有哪些不当,效果为什么不好,针对自己的孩子,应当找出怎样恰当的教育方法,怎样才能把孩子教好。

这是一位班主任的工作总结:

我曾为一个叫明明的小孩子苦恼过。从二年级开始,他就在我任教的班级里,当时学乘法口诀,两周后,除了他全班的同学都背的烂熟,于是他引起了我的注意。课堂上他的小动作很多,不时的走走神,我就利用一切机会来提问他,可是他站起来,多数情况下是回答不上来的。智商有问题?我想到了这个,可是也不像呀!这可是个下课后疯的不得了的孩子。于是我和家长联系,他妈妈流着泪说和他去大医院看了,也没有办法。怎么办呢,我陷入了沉思:放弃?帮助?我是个没有耐性的人,提问了他一阵后,因为总是在浪费时间,于是提问的不再那么的多了。可是,他妈妈找我来了:“老师,明明最近表现怎么样呀?”我的心突然疼得厉害:“后进生也许就是放弃的结果!”从此,我的课上,我多数情况下是站在他的身边讲课,下课后及时提醒他为下节课做准备。效果慢慢有了,他的数学成绩上来了。可是这时候我却要休产假了,等我回来后,孩子上课的习惯几乎又回到了从前。

三年级合班后,40个人的班级良莠不齐,像明明一样的孩子多起来,怎么办呀?除了小组长的帮助,每周日我就锁定两个下周特别“照顾”的目标,每天来上班的路上都想着今天该如何做才能让孩子注意力更集中……一段时间下来,我思路更清晰了,孩子们的表现也好了。看到他们的进步,我心里高兴极了。

可见,父母教育孩子千万不能选择放弃,如果放弃,就意味着孩子将会失去管理,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教育孩子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把孩子教育好是每个家长应尽的义务。自然,这一过程是艰巨的,但即便如此,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宁可慢下来也不可停下来。

向阻碍孩子自由成长的行为说“不”

每个家长都不愿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人,为了孩子今后能出人头地,很多家长都加强了自己的管理力度,为孩子设计了一整套的成长方案。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是过来人,只要孩子顺着自己设计的路“乖乖”地走下去,就能少走弯路,就能获得成功。殊不知,家长的这种做法其实恰恰压抑了孩子的天性,妨碍孩子的发展,让孩子成为没有主见的“寄生虫”。我们可以想象,假如把树栽在花盆里,无论花盆有多大,终归只是一个容器,在这有限的容器里,别望它的根有多深、叶有多茂,更别指望它成为顶天立地的参天大树。

那么,家长的哪些行为会妨碍孩子成长呢?专家以为,以下的这些家长的做法会妨碍到孩子的成长:

(1)事事都先把结果告诉孩子,是非曲直都“被编好程序”,孩子失掉了体验和探索的机会。习惯于被别人“编程序”的孩子,是不可能有探索的欲望与求知的热情的,这样的孩子永远不可能有创造,更不会有出息。

(2)不允许失败,以失败为耻,剥夺孩子失败的权利。一些家长不忍心看孩子遭到失败,从拔刀相助到包办代替,表面上是帮了孩子一把,实际上是从孩子的手里夺走了实践失败的机会,夺走了孩子尝试失败的权利。我们应该相信孩子具有超越失败及挫折的能力,在挫折失败中孩子完全有可能自我奋起。

(3)什么事情都要求尽善尽美,不允许任何一点纰漏。这种家长用自己的完美主义把孩子的创造性扼杀在摇篮里。

(4)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榜样,让孩子克隆家长。孩子成为自己的“翻版”是么有出息的。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越父母的孩子才有创造力。

(5)处处设置清规戒律,害怕孩子越位或犯错误。到处设置“安全屏障”,把孩子的天地圈得越来越小,人为地限制了孩子的自由空间,会使孩子谨小慎微,患得患失。

(6)一言堂,甚至父母之间都不能有一点不同的声音。家中没有思想、言论的碰撞,必然死气沉沉,没有一点活力。

(7)凡事都要求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结果,总是用正确的逻辑和科学的事实去压制孩子的想象。孩子的想象,很多时候是无边无际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非得强求一个结果,往往会制约、压制孩子的想象力。

(8)容不得孩子的固执。有主见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固执。孩子没有了主见,没有了固执,就不可能百折不挠地奔向既定的目标,就可能“墙头草”般风一吹就倒。

(9)总以为先有伯乐才有千里马。许多家长自以为是孩子的“伯乐”,把自己的“赏识”凌驾于孩子之上,贬低孩子的存在价值,削弱了孩子的自尊和自我意识。

(10)把“长幼有序”等家庭伦理观凌驾于真理、科学、事实之上,要孩子无条件地从自己。

以上的这些做法都是孩子成长的障碍,请家长审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看看自己是否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孩子设置了这些障碍?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不妨碍孩子成长呢?

专家以为,最适合孩子成长、发展的理想的状态是家长本身就不墨守成规,家庭内部有支持创新、鼓励创新的氛围。如果家长本身不是很有创新精神,也应该凡事想得开,心胸宽广,不过分管束孩子。如果家长没有时间和精力管束孩子,那就从客观上为孩子创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具体地说,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宽容的精神,为孩子提供宽松的独立成长空间。家长应该在学习上多放心,让孩子在自学中去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请在生活上多放手,让孩子在自理中学会自立与自强;请在思想上多沟通、情感上多关心,少批评、多鼓励,少要求,多引导,由此帮助他们尽快形成独立的人格个性。

其次,家长以平等的交流和参与方式,来倾听、讨论孩子成长的烦恼和问题。家长不要总是对孩子重复“好好学习”、“好好与人相处”、“钱够不够”之类的“老三样”话题,这样会无形中扩大代沟,使孩子不愿对你们敞开心扉;不要过多插手孩子的事务,以免剥夺他们在专业与就业、友情与爱情等重大人生选择问题上的自主权;不要担心孩子吃亏、摔跟头,因为历经磨难的人,成长的动力与耐力会更强。总之,要相信孩子。

最后,让孩子独立、自由、自主地成长。会是复杂的,孩子要成为社会中独立自主的人,就必须具备独立的精神,一个缺乏独立的孩子,是无法适应社会需要的。

因此,父母应给孩子足够的自由,让他们自由地长,不要太多限制,让他们掌控自己的生活。因为给孩子独立的机会,孩子觉得受到信任和尊重,会因此更加尊敬父母。父母应理智地看待孩子的成长,让孩子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可以独立生活的孩子,往往具有健全的人格、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即使面对棘手的问题也会保持清醒的头脑;还具有坚强的意志,面对困难也会知难而上。可以独立生活的孩子,还会将独立精神运用到学习之中,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精神。

正确的教育方式是使孩子具备真实的能力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将来既能够自己去争取幸福,又能够承受人生必然会有的磨难和痛苦,这样做才是真正的深谋远虑,才是真正爱孩子,才是对他的一生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