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煤矿的、挖煤窑的,最为担惊受怕的是事故。瓦斯爆炸、塌方、透水,这事故说来就来,来了就是灭顶之灾,躲都躲不赢啊!自从有了小煤窑那天起一直到今天,说不清有多少人被煤老虎吞噬。
前几年,笔者到一个小煤窑采访,下过一次井,那次“死亡之旅”,至今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那是一个乡镇企业,一座毫无安全保证的小煤窑,用的是最原始的手工作业手段。矿难经常发生,采煤工都知道,可他们还是天天下井,每下一次井,就跟死神打一次交道。井口旁边,是一座土地庙,庙里没有神,香火却不断。每天出工时,矿工的家人们来这里上香,求个平安,收工时,家人们又来这里守候。矿工们上来迟了,守候的人便躁动不安起来,有哭的,有喊的,像叫魂,又像是哭丧。
鄂尔多斯的被称之为世界一流的煤基地我没有进去过,可有关部门给我提供的一组数字令人感到欣慰:
棋盘井年生产原煤1000万吨,连续4年,死亡率为零;
汇能集团投资45亿巨款对矿井进行现代化改造,使回采率提高到75%。
神华集团引进世界一流设备,全部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和数字化开采,他们已经创造了生产亿吨煤无死亡的世界记录。
关于“循环经济”的学说
棋盘井在转变生产方式的大胆尝试中,最为得意的点睛之笔是“循环经济”。
何谓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大工业时代的一种经济发展理念,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一个名叫雷切尔.卡逊的美国生态学家发表了一篇警世之作《寂静的春天》,书中指出:在人类共同生存的这个地球上,资源在一天天减少,环境在一天天恶化,动物和人类面临着生存的危险……他在这本书里提出“循环经济”的学说。
作为一种理论,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作为名词的“定义”,这段文字够精辟够准确的了,可读起来听起来还是缺乏通俗化。
一位煤炭大亨这样形象地表述循环经济:把煤变成油,把油变成气,把气变成电,最后把煤灰变成砖……
煤,过去是一种用途,循环经济使它变成了多种用途,煤炭还有多少没被人发现的用途,肯定地回答是有。因为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是没有穷尽的,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重新认识世界。
我听说过一个奇人的故事。一位号称“创造力专家”的日本人经过若干年的悉心研究,他发现了曲别针的300种用途,他的发现让世人震惊。比他更牛的还有,那就是中国的知名作家柯云路,他为那本《情商点金》的书做了一个副标题——曲别针的一万种用途。
曲别针真的有一万种用途吗?未必,也无需考证,但有一点让人佩服,那就是他书中提出的观点:人的思维有多宽广,你脚下的道路就有多宽广。
煤有一万种用途吗?鄂尔多斯人在努力地探索。
在棋盘井,第一个尝试循环经济的是鄂尔多斯羊绒集团的带头人王林祥,这个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一个华丽的转身,把目光投向煤电企业,决定投资150亿发展循环经济。两年后,煤电联产框架形成,电厂利用煤矸石发电,产生的煤泥变为化工原料,产生的煤渣用于提取氧化铝,产生的煤灰用做建筑材料,矿热炉产生的余热回收后可二度发电和供热,工业废水经过净化处理直接用于园区的绿化……这就是循环经济,基地内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煤炭生产的附加值达到最大化。
煤,浑身是宝啊!连煤灰煤渣都是宝!
循环经济使鄂尔多斯人打开了思路,转变了观念,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第三章长风,在这里扬帆]
“弯道超车”的黄金定律
“弯道超车”是赛车场上制胜的黄金定律。相对于直道来说,弯道上的困难多,过弯道时,领先的车手可能会落后,落后的车手可能领先。这一先一后,重要的在于把握时机。
2008年,一场不可抗拒的亚洲金融风暴迅速席卷全球,发展中的鄂尔多斯同样无法回避。
鄂尔多斯何去何从?
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鄂尔多斯人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护身符,将“结构转型”置于经济措施的核心位置,提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应对措施,坚持解近忧与谋长远相结合,为抢占新的经济增长点赢得了先机。
第一季度,各旗区开工26个亿元以上项目;3月20日,伊泰集团成功产出第一桶液化油;4月8日,神华集团投资百亿元的煤制天然气项目顺利开工。上半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700多亿元。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浪袭来之际,鄂尔多斯没有逃避,一个漂亮的潮头“冲浪”,冲过了险关。
高能、高效、高端,这是鄂尔多斯人的选择,也是鄂尔多斯人的目光。
华泰汽车工业园是鄂尔多斯在金融危机的情势下引进的一条汽车生产线。年产30万台柴油发动机项目2009年初正式下线,年产10万台变速器项目已调试完毕,年产35万台自动变速器项目土建完工,年产25万台整车项目正在设备安装,2010年底实现四大工艺联动试生产。
全部建成投产后,员工总数将突破1万人,年销售收入可达到1100亿人民币,年利税额将达到170亿人民币,同时可以提供4万个就业岗位。
2010年5月全面开工的“引黄供水工程”位于鄂托克前旗的上海庙。这是为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提供工业、生活用水的基础性工程,总投资6.8亿元。
工程正在建设中,工地上车水马龙,尘土飞扬,但见已具雏形的拦水大坝横空出世,这里是鄂尔多斯人创造的又一个人间奇迹。
登上大坝,眺望黄河,我耳边响起一支深情的歌:
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了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黄河,一条流经鄂尔多斯的母亲河,她留给这块热土的不是甜美的乳汁,更多的是灾难和灾害。十年九旱,土地沙化,人畜迁徙。说不清走过多少岁月,黄河还是那条黄河,黄河儿女唱的还是那盼水歌。
“引黄供水”这是前人想也不敢想的事。人们对黄河的敬畏超过了对神灵的崇拜。
黄河真的不能被征服吗?母亲河真的是有害无益吗?鄂尔多斯人不再相信神灵,他们更加相信自己,相信科学,他们要用人类的智慧建造一座“人定胜天”的丰碑。
引黄供水工程由水源工程、净水工程、输水工程、配水工程4部分组成,工期为9个月,预计年底开闸储水。
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人们在拭目以待,一睹“引黄供水”工程伟岸的风采。
汽车在乌兰镇东部的沙漠地带穿行,眼前突兀出现一片一望无际的“大海”,波涛起伏,在阳光下闪着粼光。
在沙漠里造“海”这是鄂托克旗人创造的奇迹。
这里是螺旋藻工业园区,是依托当地丰富的天然碱为资源建设的以“规模型、集约型、生态型、环保型、循环型、绿色型”的特色企业。园区总规划面积6000亩,总投资2亿元,年产值1.5亿元,可安排1000人就业。
这里的负责人介绍说:“我们的发展目标是,打造以螺旋藻养殖、加工、研发和销售为一体的世界藻都,园区全部建成投产后,这里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螺旋藻养殖生产基地,全国第一个螺旋藻养殖观光生态园,中国螺旋藻科技研发中心。
中国第一,世界第一,这就是鄂尔多斯人的追求。
沙漠“种”电,听起来陌生而又新奇。
这同样是鄂尔多斯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
能源危机是世界性难题,也是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瓶颈。随着地球上可开发的化石类能源的一天天减少,人类渴望得到清洁、环保、可再生的新能源时代的到来。
面对传统的能源获取方式,火电、水电、核电、风电之后,还有什么能发电呢?世界上所有的科学家们都在忧虑,都在寻找。
第六次产业革命的到来,给沙漠“种”电带来先机。
何谓“种”电?它的准确含义是,依靠科技进步的力量,有效利用沙漠资源,生产生物质热电,发展可循环经济。
生物质热电工程以沙柳、拧条、杨柴等沙生灌木为燃料,采用基地种植——管护——平茬——运输——加工——燃烧——返肥——再种植的低碳循环模式,形成了一条“沙漠治理、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农牧民增收”的农工一体的产业链。
在全世界都被温室气体所害,全民高呼低碳减排的今天,鄂尔多斯的源丰人挺进沙漠,种植绿色能源,独辟蹊径,走出一条新兴能源之路,源丰人沙漠“种”电的行为,无疑是一种高瞻远瞩的伟大壮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沙漠造“海”、沙漠“种”电、沙漠水产养殖、引黄供水工程……
这就是鄂尔多斯人用科学发展观在沙漠里创造的奇迹,这就是鄂尔多斯在国际金融风暴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丝绸之路”与“开士米”
说到“丝绸之路”不能不说到蚕。
蚕是一种普通的软体动物,可蚕能吐丝,它吐的丝能织成锦缎,那华丽的锦缎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方文明。绵延7000余公里的“丝绸之路”打开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门,让世界第一次认识中国。
当年张骞出使西域的驼铃声已变成遥远的记忆,当年“丝绸之路”创造的辉煌已经凝固成历史。在这条历史的长河里,发生过很多很多的故事,有一个故事耐人寻味。在中世纪,有一个波斯僧人来到中国,他慧眼识珠,发现了中国的丝绸。聪明的波斯僧人几经打探,得知丝绸来自于一种名为蚕的冷血动物,于是将几只蚕蛹悄悄地装入他的空心拐杖,带回君士但丁堡,把一颗来自东方文明的种子埋进了西方干燥的精神深处。后来罗马人学会了植桑、养蚕、缫丝、织锦……于是,在腐败而华丽的罗马帝国,贵夫人们披上了来自东方的丝绸。轻薄如云,柔滑似水,罗马人在希腊的传统文化之外重新发现了肉体,男人的肉体在丝绸中沉溺,女人的肉体在丝绸中轻飏。那位僧人在他的丝绸之路一书中写道:丝是从树叶中提取的精神绒毛,这种比金子还贵重的织物,教会罗马人很多东西,他们由此而体验到什么叫轻,什么叫细,什么叫柔,什么叫华丽,什么叫烟雨般的缥缈。通过丝绸,他们接受了一种生活情调和生活哲学,他们对此心醉神迷……
在鄂尔多斯,有一种被称之为“软黄金”的类似于蚕丝一样柔软而纤细的东西——山羊绒。
现在说起鄂尔多斯,人们更多的会想到鄂尔多斯羊绒衫,人们太熟悉它了,是因为很多人拥有它。说不清它在全国有多少直销店或代销点,可以肯定地说,几乎所有的堪称为大的商场和购物中心,都会有它的专柜。尽管它价格不菲,可人们对它情有独钟。
在上个世纪末,毛线衣是时髦物品,领导过服装新潮流。可自从鄂尔多斯羊绒衫神奇地闪亮登场后,毛线衣渐渐地被人们冷落了,生产厂家也纷纷倒闭。
到了春秋天,到京城的大街小巷走走看看,那些帅男靓女们身上穿的,大多是鄂尔多斯羊绒衫。挺括、滑润、无皱、华贵,看上去舒服,穿在身上更舒服。
如今,鄂尔多斯羊绒衫已经成为世界知名品牌,那句“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的广告词也为世人所熟知。
鄂尔多斯羊绒衫为鄂尔多斯人挣足了面子,在它成长和成功的经历里,不能不提及一个人——王林祥。
王林祥,他的人生经历写满了传奇。
“文革”后期的1974年,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小小的东胜城出了一桩石破天惊的大案——反革命集团案,为首的就是王林祥。
那时,王林祥是伊盟羊绒厂的一名青年工人。工人不好好做工,偏偏搞了个“马列主义业余研究小组”,对“文革”提出质疑。这不是屎壳郎推粪蛋——找(屎)死吗?这么重大而又敏感的问题也是你研究的?当一顶“现行反革命”的帽子扣在他头上时,他傻眼了,可是已经于事无补。有言论,有文章,铁证如山。他觉得冤枉,又无处申冤,稀里糊涂地被投进大狱。
在监狱里蹲了整整4年,王林祥也整整思考了4年,他最终也没有想通自己错在哪里,一个农民的后代为什么要反党?值得庆幸的是,1978年开展的那场“解放思想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和接下来的“拨乱反正”,使他得以平反,走出冤狱。
终于可以呼吸到自由的空气了,终于可以把那顶反革命的帽子扔进太平洋了!走出高墙,王林祥如释重负。
监狱也是一所学校,它能让人学会思考,思考过去走过的路,思考未来要走的路。
从监狱里出来,王林祥继续回到羊绒厂当工人。正好赶上那年恢复高考,他又做起了大学梦,那个梦破灭了,却点燃了他心中求知的欲望。
科学就是生产力。当年被打倒的“臭老九”们扬眉吐气了。理由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让人们感受的中国科学的春天已经来临。
改革开放的浪潮汹涌而来。
不讨论姓“社”还是姓“资”!
摸着石头过河!
发展才是硬道理!
杀出一条血路来!
一道道思想的闪电携着雷霆,隆隆地滚过寒凝的大地,划过阴霾的天空。
春天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也吹进了塞外高原。
无牧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鄂尔多斯人有了新的发展思路,开始将发展的目光投向国外,寻求经济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