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正思维+逆思维心理学(全集)
6154600000004

第4章 一切都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糟(3)

突然,这个大学生想到:“我要看看华盛顿。我可能没有机会再来,今天非常宝贵。毕竟,我还有今天晚上到芝加哥的机票,还有很多时间处理钱和护照的问题。我可以散步,现在是愉快的时刻,我还是我,和昨天丢掉钱包之前并没有两样。来到美国,我应快乐地享受大都市的一天,不应把时间浪费在丢掉钱包的不愉快之中。”

这个大学生开始徒步旅游,他参观了白宫和博物馆,爬上了华盛顿纪念碑。虽然许多想看的地方他没有看到,但所到之处,他都尽情畅游了一番。

回到丹麦之后,他说美国之行最难忘的回忆,是徒步畅游华盛顿。五天之后,华盛顿警局找到了他的皮包和护照,并寄给了他。

许多人一陷入困境,就悲观失望,并给自己增加很重的压力,其实,应告诉自己,困境是另一种希望的开始,它往往预示着明天的好运气。因此,我们应该主动转换思维,将思维调回到正确的频道上来。

只要放松自己,告诉自己希望是无所不在的,再大的困难也会变得渺小,那么困境自然不会变成阻碍,而会成为又一次成功的希望。

人生中有很多障碍或苦难,但同时所有的障碍或苦难都藏匿着成长和发展的种子。但能够发现这种子并好好培育的人,往往只是少数。这些人到底是怎样的人呢?

第一是决心要克服苦难的人。没有这种决心的话,再怎么说“苦难才是机会”,也只会变成以另一种以苦难结束的悲剧。

第二是能够认同“苦难才是机会”的人。没有这种想法,苦难会带来更多的苦难。

碰到危机时,一部分人会陷入恐惧状态,另一部分人反而会利用这个机会取得成功。这种思维上的差别才是改善人生的决定性的差别。

我们应记住,不管怎样不利的条件,只要我们能正确思考,抱着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就可能把它转变为有利的条件。

分清主次,生活才有意义

一位哲学教授给他的学生们上了这样一课:

这天,教授带了一堆瓶瓶罐罐走进教室,像变戏法一样,先把一个空的大号蛋黄酱瓶展示给学生们看,然后把高尔夫球一个一个地放进那瓶里,一直放到齐瓶口。

教授问学生:这个瓶子装满了吗?全班学生都举手,一致认为瓶子已经装满。

教授又拿出一个纸袋,把里面的小石子掏出来,一撮一撮地放进那个瓶子。小石子逐渐漏下,填补了高尔夫球之间的空隙,直至到瓶口。学生们这才晓得,装了高尔夫球的瓶子并没有满。

这时教授又问:这个瓶子已经装满了吗?学生们确信,这下子瓶子是一定满了,不能再放任何其他东西了。

可是教授又提起一个纸袋,朝那瓶中倒去。袋中装的是细沙,一股一股灌进瓶中,钻进小石子之间的空隙,直至到瓶口。教授再次问学生:现在瓶子是否装满了?学生们想了一想,又一致回答:这一次瓶子绝对装满了。

教授一弯腰,从讲台下面拿出两罐啤酒,慢慢地倒进瓶子,结果满满两罐啤酒都渗进了沙粒之间。学生看到这里,都明白了教授所要表达的意思了。

这个瓶子就好比是我们的生活,当我们觉得自己的生活已经饱和时,实际上还有许多的空间可以填补进去许多东西。而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有些事物是很重要的,就像这瓶中的高尔夫球一样,比如我们的家庭、亲人、孩子,我们的健康,我们的朋友,我们的情感和热情。

为什么说这些“高尔夫球”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物呢?因为,就算我们失去了其他的一切——那些小石子和细沙,只要我们保留着这些高尔夫球,这个瓶子就仍然是满的,我们的生活就不会空虚。

那些小石子,就好像是我们生活中的第二等事物,比如我们的工作、住房、汽车等身外之物。这些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都远不及高尔夫球要紧。而至于细沙,就好像生活中更加琐碎和价值更小的事物,比如清理房间等。

最重要的是,要牢牢记住,如果我们最先用细沙装满了瓶子,那么将再没有空间去放置高尔夫球甚至小石子。如果我们的生活被琐碎细小而毫无价值的事物填满了,我们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追求那些无聊的身外之物,那么我们到哪里去寻找“空间”来关心自己的家庭、亲人、孩子、健康、朋友和感情呢?

那么两罐啤酒又象征什么呢?啤酒的意思是,不管我们的生活从表面上看有多么繁忙和沉重,其实我们永远还是有时间去喝下两罐啤酒的。

这正是生活的哲理,分清轻重主次,首先关怀对自己和家庭幸福最为重要的事情,如跟孩子们一起游戏,按时做体检,约朋友出去吃个饭。要知道,在这些头等重要的事情都做到之后,我们还是能够找到时间做第二等的事情,能在生活里放进“小石子”、“细沙”等。

如果你能这样想问题,这样思考生活的意义,你的人生便大有希望,而不是处在令人窒息的压力中。

屡败屡战的人才是真英雄

有这样一个故事,是讲一位医学博士的。他经过201次实验发现了脊髓灰质炎疫苗,结束了这一病症对人类的肆意蹂躏。有一次人们问他:“你取得了如此卓越的成就,彻底结束了脊髓灰质炎对人类的蹂躏。取得这样的成就后,你是怎么看待先前的200次失败的?”

博士这样回答:“我这一生中从来没有经历过200次失败。我的字典上没有‘失败’这个词。前200次尝试增加了我的经验,让我学到很多东西。实际上,在我做第201次试验时发现,没有前200次的学习,我不可能得到这样的结果。”

在前进的路上,我们可能会做错,可能会走弯路,可能会离原来的目标更远了,但是,这一切都是宝贵的体验和收获,是那位医学博士所谓的“200次”发现之一,如果我们愿意进一步地尝试和努力,那么原来的错误就会成为我们前进的阶梯。但是,如果我们在挫折面前对自己的能力或“命运”产生了怀疑,产生了失败情绪和消极思想,想放弃努力,那么我们就彻底失败了。

还有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有一群狗在一个很简单的任务上都失败了,那么狗的“字典”上是怎么出现“失败”这个词的呢?

实验中,有一个很大的箱子,底是铁做的。箱子中间有一个铁栅栏,把箱子分为两半。把狗放进箱子的一边,在箱子底上通电,狗受到电击就会感到刺痛。一些狗受到电击后,会很快地跳到笼子的另外一边去,从而躲避电击。在另一边受到电击时,这些狗又会很轻松地跳回来,到没有通电的一边去。这个任务是很简单的,随着通电的部位变化,狗就在这个箱子中穿梭跳动以躲避电击。因此这个箱子也被形象地称为“穿梭箱”。

但是,有另外一群狗,它们在穿梭箱中受到电击时,不做任何跳跃和挣扎的动作,只会浑身发抖,低声哀鸣,一副失败者的可怜样。为什么这些狗会表现出这种任人宰割的惨相呢?原来,心理学家在把这些狗装进穿梭箱前,对它们进行了如下的操作:把这些狗栓在一个铁柱子上,时不时地用电刺激它们,狗受到电击后会挣扎、跳跃、咆哮,但是无论它们怎么挣扎,都摆脱不了电击的折磨;经过几天数十次的电击和无效的挣扎后,这些狗都放弃了努力,在受到电击时,只是趴在地上瑟瑟发抖,低声哀鸣,再也不挣扎了。这时,再把这些狗放进穿梭箱中,对于这种轻轻一跃就能摆脱的电击刺痛,它们也认了。这些狗挣不脱柱子,就以为也跳不过栅栏。

另外一个类似的现象是动物界的大力士大象,在经过训练后,用一根麻绳把大象栓在一根很细的撑杆上它也不会挣脱,为什么呢?原来在训练的过程中,训象员先是用铁链把大象栓在牢固的铁柱子上,野性的未经驯服的大象最初会拼命挣扎,但是怎么挣扎也没有用。

这时,训象员又在一边温柔地服侍和教它,最后大象放弃了挣扎,并学会了为人服务的杂耍。可以说,尽管大象在一些马戏杂耍上取得了令人叫绝的“成功”,但是它在试图摆脱束缚这一点上自认失败了。

人当然比狗和大象聪明,把人囚禁在一个地方的时候,不管原来有多少次失败的经验,他们总会想逃脱并且会不断想出办法。但是,在某些场合下,人是否也会像上述的狗或大象一样自认“失败”呢?

挖井的人,在挖到预计应该见到水的深度时,每往下挖一锨,如果仍然见不到水,对他就是一个打击,经过成百上千次这样的打击,他就会自认倒霉,认为自己选错了地方,“看走了眼”,便到别的地方去了,结果另外一个人在他放弃的地方,可能又往下仅挖几尺就喝上了甘甜的井水。满心希望讨老师喜欢的差生,由于自己基础差,不管怎样努力也得不到老师的好脸色,结果他就可能破罐子破摔,放弃努力,甚至走上跟老师作对的道路。不善交际的腼腆的人,在跟人接触的时候老是冷场,老是感到不自在、不快乐,结果就会认了“命”,过起孤独的生活,开始回避所有的人。

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事件的主人觉得自己无能为力,感到灰心丧气,认为不得不放弃了。一句话,他们对待这件事情已经没有了积极的、力图解决问题的思维了。

因此,所谓失败其实就是自己对待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向、一种内心感觉,是在通往目标的过程中,由于自己的行动多次受阻而产生的绝望感,是自己在心中滋养起来的“纸老虎”。对于这种吓人的张牙舞爪的纸老虎,你不打,它是不会倒的。

所以,将“失败是成功之母”换个表达方式可能更好一些,那就是错误和尝试是成功之母,而失败仅仅是自己的一种感觉——一种绝望的感觉。

事实上,没有什么失败仅仅存在于失败者的心中,只有屡败屡战的人才是真的英雄,才能真正体味生活,享受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