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趣生活
6275700000003

第3章 交换东,交换西

交换梦想,发现自己

出镜人物

嘉倩

一个女孩,在过去的一年里,她辞去英国外交部的工作,只身一人走过30多个大城市和小县城,只是为了和600多个陌生网友见面,和每位网友生活1到3天,用视频记录每个人的故事。她说,这叫交换梦想,希望十年后再去找他们,再听他们为梦想做的努力。

她叫嘉倩,在她的交换梦想分享会上,我以为遇到的会是一个励志女神,没想到是一个爱笑、随和的邻家女孩,一路随心所欲说爱情,说梦想,说生活,那些小事也能有迷人的魔力。

和平凡的陌生人交换梦想

整个中学时代,嘉倩一直生活在上海。她清晰地记得,在高三的一个黄昏,自己骑着脚踏车,迎着夕阳,对着划过天际的飞机许愿:明年我一定不能再待在这个地方了。谁知天意弄人,高考后她被录取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那么大,她要到更远的地方去看看,为了走得更远,她申请到了澳门的一所大学,后来通过交换生计划,来到了爱尔兰,此后又因各种机缘,辗转了大半个欧洲。

回国后,嘉倩获得了一份英国外交部新闻处的工作。在别人看来,这应该是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外国公务员待遇,还能经常与世界级巨星和各界社会名流接触。然而,在嘉倩看来,这份工作并没有实现她最初的新闻理想。比如邀请贝克汉姆来华,大家在乎的只是他的名气,而不是他真正做了什么。嘉倩想要的不是走过场的新闻,而是了解每个社会角色背后那些有意思的故事。

有一天下班后,嘉倩去酒吧看一场新朋友的乐队演出。酒吧并不大,况且是在一栋大厦的偏僻拐角。舞台很小,一支乐队挤在台上,看起来随时会撞到彼此。屋子里坐满了人,舞台前最靠近乐队的地方,也有一群年轻的小孩随节奏陶醉地摇着头。所有人的心跳,这一刻都跟随着摇滚而剧烈跳动,不自觉地拍手,大叫。乐队的歌曲演奏结束,大家仍不尽兴。舞台顶上三盏并不那么亮的灯,照亮了乐队男孩们的脸。镁光灯暗淡,舞台是小的。可是,为什么能看见每个人都很快乐很享受?嘉倩说:“是不是,其实我们都并不需要所谓的大舞台。真正的梦想,不需要万众的掌声,不需要镁光灯的照耀,就静静在那里,快乐、平实而温暖。”

于是在2013年的春天,她产生了一个疯狂的创意:和平凡的陌生人交换梦想。其实,这是她老早就想做的一件事情。她自嘲说:“我没有多大的出息,我只想做一个有故事的人。用笔写下自己的故事,去听别人讲故事,也写下别人的故事。”她在自己的博客空间写下这个想法,征求一些网友的意见,没想到还真有人感兴趣。

一个想当服装设计师的网友,给嘉倩写信说:“我用我设计的第一件连衣裙来交换你的第一本书吧。”还有一个在山区教书的老师,愿意用班上70多个孩子有关梦想的画作,跟嘉倩交换她的两本书。她的信箱一度收到了上千封来信,这些安慰让嘉倩感受到了最大的鼓励,也让她沉思:电视、杂志媒体里的故事,不是大明星就是成功的人,镁光灯下格外耀眼。但那些上不了达人秀舞台,四肢健全父母健在但照样有自己的梦,或许做得不够出色,运气不到,不尴不尬的普通人怎么没有故事了呢?

嘉倩想知道在镁光灯以外的地方,为什么会有同龄人选择沉默而脚踏实地生活?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他们?他们会有骚动吗?他们也会有最绝望的时候吗?他们在怀疑自己的时候怎么做的?除了那些我们知道的闪闪发亮的存在,有没有其他暗淡却是另一个人充满热情的选择?世界那么大,人不能活在自己的猜测里。

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自己,她选择用脚丈量的方式,去每一个“陌生人”身边,面对面交换梦想,和他一起生活几天,一起吃饭走路听课上班,分享各自的故事。将每个不同的故事写下来,给每个人拍一小段视频剪辑成纪录片,十年后再放给他们看。

从别人的梦想中,看清自己要走的路

辞掉工作,做这样一件别人看来是不怎么靠谱的事,是需要勇气的。

“交换梦想”才刚开始一个月的时间,嘉倩就碰到了一堆不顺心的事。在武汉,被随机播放的天气撂倒,发烧,喉咙发炎说不出话,在当地医院里挂了三天点滴;三月的时候去重庆,路上一整个行李袋被出租车抢走;家里从小到大吃饭清淡,加一点盐就敏感,到了成都吃什么都是重口味;路痴严重,赴约常迟到或者早到好几个小时,甚至被访者不得不来到嘉倩住处接她,即使在家乡上海也如此。

然而,相对那些在路上遇到的有故事的人来说,他们才是真正刷新了勇气这个词。

桂平,一个来自农村的女孩,12岁那年放学回家,爸爸来不及告别,只剩下一摊车祸后留下的血迹。2013年,她大学毕业,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在初中退学了,去工厂打工。有一年大学暑假她来过上海,但也只是在郊区,一刻不停地在工厂拧百雀羚的盖子。三个月赚了3000元用来交学费。嘉倩问她:“来到城市一个人生活的青春不迷茫吗?”桂平说,当你忙着生存的时候,其他都没时间想。

大四的桂平已经决定一毕业就找能赚钱的工作,就算去工厂也没关系,至于大学主修和喜欢的心理学,暂时就放一边。再说起爸爸,就泣不成声却没有怨言:“如果你还在的话,我们家就不是这样了。”“希望有一天你能为我骄傲。”

嘉倩问:“以后找的工作如果会麻木会很无聊,你愿意做下去吗?”这个问题,嘉倩问过很多人,唯独桂平的答案不一样。所有人没有丝毫犹豫地告诉嘉倩,当然不要做下去,可是桂平却说,“工作麻木无聊没关系,只要看见妈妈开心,就是最大的精神支柱。”桂平说完自己的故事,回去继续生活,没有期待掌声,也不是为了得到认可。嘉倩心想:“勇气,原来只是像我这样的旁观者扣上的一顶帽子。”

一旦出发了,你就会发现世界在你眼前打开。在陕北的窑洞,嘉倩在约访对象奶奶家住了五天,才发现他们自给自足的生活比想象中的幸福很多。她跟着被采访的女孩在山里玩耍,城里长大的嘉倩第一次看到自家种的枣和棉花兴奋不已。“山里的孩子”童年拥有的财富是整个大自然;在重庆、在武汉,认识几位女孩,为了自己觉得快乐和值得的事情而放弃了优越的职位,她们的追求和嘉倩其实是一样的——“人生就是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做这个位置该做的事情”。辞去不遂心的前工作而成为书店里的一名员工,重庆女孩说现在的工作累虽累却是她喜爱的,是她的位置。武汉学计算机的女孩在合唱队找到了“第二人生”,而拥有哲学博士学位的合唱队队长,却在音乐里找到了热情,放弃哲学开始学习音乐。

从2013年年初到年尾,嘉倩约见了600多个人。从梦想到家庭、再到爱情——一路上,嘉倩关心的主题一直在变,但始终不变的,是她对自己生活的思考。从别人的故事中,可以更清楚地看清自己未来要走的路。嘉倩说,“每个人的心都是一个世界,当你走进它,会发现很多事情真正的原因,一些原来看似不可理喻的东西,也就释然了。其实从更深意义上,这也是我的心之旅,他们脚踏实地生活的状态深深感染了我。”

出发,是为了更好地回归

大多数的时候,嘉倩就和约访人住在一起,她花的主要是路费。因此尽管跑了这么多地方,一年下来,花费还不到1万多元。2014年春节前回来的路上,她略微磨花的红书包里,装着各种各样的小东西——写满了祝福语的小册子、撒哈拉的沙子、冰岛的火山灰……这些“小宝贝”,都是一路上伴随着故事的收获。

嘉倩从背包深处掏出了一支钢笔,说,笔原先的主人是一位深圳的女生,她父亲前几年患了癌症,临终前把这支笔送给了她。那女孩告诉她,自己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未来想去新加坡发展,但是她妈妈却极力反对。她希望有一天自己梦想成真,嘉倩再把这支笔交还给她。

在这位女孩家做客时,嘉倩发现,每当谈起女孩的梦想,她妈妈的言语中便会充满排斥和不解,还不时反问嘉倩:“你这样做,家里人不会担心吗?”“怎么能就这样草率地把工作辞掉了呢?”、“你什么时候结婚啊?”

晚饭后,嘉倩架起了摄像机,让女孩的妈妈录一段话给十年后的女儿。一开始,那位妈妈关于女儿追寻梦想的反对态度依然坚决,然而说着说着,突然之间,她的声音突然变得柔和了起来——“女儿,其实妈妈这样反对你,只是想让你不要离开我,以后能找份安稳的工作,嫁个好人家,不要走妈妈的老路。我知道,你的一些想法我可能一时不能理解,但是一定要记得跟妈妈说,好吗?”

听到这里,镜头后的嘉倩湿了眼眶。她想起来在家里等她回家的爸爸妈妈。当刚开始,嘉倩向家人提出自己准备辞职去执行自己的计划时,妈妈极力反对,甚至一度几乎要和她“断绝关系”。但看到嘉倩已经默默收拾好行装准备出发的时候,父母最终选择了支持。

在每听完一段故事后,嘉倩都会请求受访者,录一段话给未来最低谷的自己。这样做的原因要追溯到她的留学生涯:那一年,她只身一人来到荷兰,接连遭受了注册不成功、学生证丢失导致补考等问题。在人生的低谷,她无人倾诉,只能自己给自己鼓励。后来,她开设了一个“倾诉邮箱”,至今已收到了不下1000封邮件。她发现,其实大多数人都与自己有着相似的诉求。“别人再多的安慰,其实真的不如几年前的你对自己说:‘一切都会过去的。’那样有力量。”

对于“交换梦想”,嘉倩说她想一直做下去,做到没有钱为止。也许十年后,嘉倩会找到这些讲故事的人,记录他们在这十年里为梦想所做的努力。她期待十年后,和这些采访能够相逢,或者相约在巴黎的某个街头,或者在他家楼下的一个小咖啡馆,嘉倩带着十年前所拍的片子,打开电脑,陪他们一起当面看。然后嘉倩问他们:“当年的那个梦想,你实现了吗?是不是现在的你,成为了你当年不喜欢的人。”其实这样也没关系。实现梦想的过程,就像恋爱一样,永远都在追求的路上,适不适合、追不追得到,都是一种修行,有时简单有时难;然而这一切终归是快乐的,不会带一点后悔。因为你努力过,经历很多事情之后,选择了一种最适合你的生活。

同时,让嘉倩欣喜的一个意外是,和陌生人交换梦想的过程中,自己竟然会用小小的、不经意的力量影响他们。在南京的一些大学做梦想分享会的时候,一个女生说她想当插画师,但她学的不是美术类专业,听了嘉倩一路交换梦想的经历,她说:“从那一天开始,我开始天天都画画了。嘉倩,我现在画了一幅画,叫《嘉倩狂想曲》。你是我画的第一个作品。这是我踏上这条路的第一步。”

跟随指南

湖南卫视有一档节目叫《变形计》,参与节目的嘉宾所做的事情就是交换彼此的一段人生:局长和村官互相交换,乡村教师和城市教师互相交换,城里的孩子和农村孩子互相交换……嘉倩所做的事情也是如此,现在网络平台比传统的电视媒体更自由、更便捷,设计一个创意,走到600多个陌生人身边,交换彼此的一段梦想,看看不同的人生里,是否吸取前进的力量、生活的启示。

交换梦想的形式很多,除了嘉倩这样的访谈形式,也有真人图书馆、一席讲座等多种平台和方式。当然,交换的内容也有很多,你可以试试这些新的交换事物:

1.善意小铺:“用你的才华交换实物,而非金钱。”这是美国刚出现的一个社会创新企业“善意小铺”提出的口号。知名餐厅内,穿着chanel最新秋装、提着LV包包的少爷贵妇正在享用一餐要价上万元的晚餐;餐厅外,衣不蔽体的老翁裹着残破老旧的毯子瑟缩在街头,他一天的心愿,只是想求得一口温暖的热水——这种对比在贫富差距明显的城市中,似乎已成了司空见惯的场景。来自旧金山的设计师索尔斯和他的同伴,正是看到城市里的贫富差距,以及现代人以追逐金钱为生活目标的价值观,因此决定成立“善意小铺”,希望能促使大众重新思考金钱至上的价值观,转而重视人们的内在——才艺。他们认为,钱不能帮你买到商品,你的才华可以。

项目是怎么启动的呢?索尔斯和两个小伙伴带着一盒糖果上街,问人们乐意与他人分享什么秘密技能。不出意料的是,对于各种公开表演,旧金山人的态度异常开明,如唱歌、饶舌、跳舞、诗朗诵和讲笑话等。“善意小铺”还延伸到了线上,只要人们上传自己表演“某项才能”的视频,就能换购各种物品,大至iPod,小至一罐豆子。直至目前,所有换购物都由兴起项目的朋友所购买,不过,他们希望能找到乐意与小店合作的品牌,以增加换购物品的选择。他们还希望能将这个项目拓展到其他城市。

2.旧物交换商店:不花钱就能得到商品?这可不是天方夜谭。在国内出现的一些旧物交换商店里,人们既可以使用货币购物,也可以从自己家里倒腾出暂时不需要的物件,拿到店里,换来自己心仪的物件。旧物交换的利润并不大,那店主如何赚钱呢?别出心裁的旧物改造却能让产品在交换中增值不少。比如,把废旧轮胎重新刷漆穿绳改装成时尚小凳、把废灯泡装水插植物变成挂饰型水培花盆、把坏吉他重新上弦挖洞装音箱变成两用吉他等。经过改造的旧物很受欢迎,价值也更高。除了以物易物,交换商店还提供技能交换。比如一个美术系学生想要学音乐,不用去音乐班花钱学习,拿你的美术技能交换就好。这样的小店,你也能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