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别让优秀的自己毁在沟通上
6319400000003

第3章 怀才不遇不是才华不够,而是你不善于沟通(2)

等待乌迪的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分公司。车间的生产及产品开发等都非常混乱。乌迪每天都加班加点工作,想要尽快打开新局面。但是,新工作并没乌迪想的那样顺利,因为内部人员对他很排斥,公司内部有很多小圈子、派别。为了完成总部的任务,他很多时候不得不亲自上阵监督。

乌迪认为,管理这些人要用狠手段,仅仅说教并不管用。因此,他对下属态度越来越强硬,让下属们越来越反感。

与此同时,他工作没有准确的时间,也没有办法关心远在加州的家庭,让自己精神方面感到疲惫不堪。

两年工作下来,分公司的生产情况并不乐观,甚至有些员工公然说他没有能力。而妻子也发来信件,认为这样两地分居的生活已经伤害到了她和孩子,要求离婚。

就在乌迪焦头烂额时,总部发起业绩整核。因为乌迪在生产部PM职位上并没有什么作为,员工意见又大,所以,上级认为他必须下调一级。至此,乌迪完全崩溃。很快,他打了辞职报告。

他回到加州时,迎来的却是妻子发来的离婚协议。

这对乌迪来说雪上加霜。他每天在酒吧买醉。朋友提醒他去看一下心理医生。但医生给出的建议是:你没有任何心理问题,只是你不善沟通,让你与周围的人与事关系僵硬,从而摩擦不断。

乌迪非常不解:“我有权力要求员工去做什么,不是吗?”

医生点头,说:“是的,但你的强硬将你身边所有人都推开了,包括你的妻子,他们得不到与你交流、沟通的效果,所以只能选择离开。”

确实,一个人再聪明,再有才华,也不可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完成所有事。特别是一个管理者,他所需要的是公司上下同心,大家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只一味地强硬支派而不注重沟通,久而久之也就将自己关于一隅了。

著名的组织管理学家巴纳德就认为,沟通是一个把组织的成员联系在一起,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这也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想要证明自己的才华,不妨先在沟通上用点心思。当我们能够完美与人沟通时,其他那些工作能力、研究成果等等方面的才华,才有可附着开发的基石,也才拥有开出梦想之花的可能。

错误的沟通将会毁掉你的前程

在要说一些事之前,有三件事要考虑:方法、地点、时间。

——(波斯)萨迪

世界著名推销专家乔吉拉德是在38岁以后才开始做汽车推销工作的。他虽然入职晚,却很快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汽车销售员——他平均每天卖掉6辆汽车。而他自己认为,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除了机遇之外,就是他善于与别人沟通。

确实没错,一个人的一生中,总会有那么几次成就自己的机会降临。但是,如果我们只等机会而不去学习与他人沟通,就无法顺应时代,无法打造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这个机会就很可能只是一次玩笑,它会看着我们懊恼不已,将我们推离梦想之路,进而失去一心希冀的前程与成功。

苏菲是台湾某家著名企业的总裁秘书,人不但长得漂亮,而且特别能干。同时,她一心想摆脱“花瓶”形象,在工作上大有作为。所以,她积极面对工作,随时为老板提供参考意见。她深信,只要自己能得到老板赏识,就一定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其实,老板能力很强,只不过脾气很坏,容易生气。有一次,他发现供货商给自己的材料价格偏高,且质量不好。为此,他非常恼怒,马上给供货商打电话,大声斥责,甚至说出了再也不合作的狠话。放下电话,老板还生气,于是让苏菲写一封辱骂供货商的信发过去。

这件事过去一个月后,老板手下的人也对市场进行了调查,才发现原来的那家供货商是最守诚信的,价格也是最公道的。老板很不好意思,对苏菲说:“你现在就去写一封致歉信,替我向供货商表达歉意。”

这时,苏菲笑了起来,并漫不经心地说:“老板,这完全没必要。我就知道您会后悔的,那封信,我根本就没有寄出去。”

苏菲想要显示自己的能力,可她没想到的是,老板不但没有夸奖她能干,却反问:“我交代你的其他事是不是也都这样呢?”

苏菲一下愣在那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第二天一早,苏菲便接到人事部的辞退通知。

这个故事看似只是下级与领导的相处艺术,但实际上反映的还是沟通能力。作为秘书,苏菲考虑的或许是公司利益、自我能力彰显,但她偏偏忽略了领导的面子,那她的前程只能成为泡影。

相反,如果苏菲能将那封辱骂信写好之后放在老板可以看到的地方,并用另外的语气告诉老板:“哎呀,真不好意思,我那天忘记发出去了。”这样,老板有面子,她的“小错误”也易于让老板理解。她又何愁前途没有发展呢?

其实,这就告诉我们,沟通不只是语言的运用,还需要正确的定位。我们无论与谁进行沟通,都应该根据对方的习惯工作方式进行有效沟通,给对方以适当的关注及体谅,甚至以他(领导)为主导,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沟通方式,所得到的效果也自然事半功倍。

沟通不只是一种意愿,还要把握正确与否。正确的沟通非常重要,它不仅对语言、神情等有所要求,更对我们的内心有所要求。毕竟,身为职员的我们,是看老板的脸色吃饭的,如果我们用心不到,前程就很可能功亏一篑。

美国通用汽车CEO李·艾柯卡,曾经只是福特公司的一个技术人员。他虽然对自己的工作有所不满,却因为不善于与人沟通而不得不甘于埋头苦干。后来,他有机会参加了人际关系与沟通的培训,并成功跳槽,最终成为通用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多年后,他回福特公司看望老同事,虽然那些人的技术比他精进,但始终只是一名技术员。他说:“我与他们的不同,就在于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

美国某咨询研究机构通过市场调查得出结论:70%不能成功的人,错误就在于沟通不力。沟通是一门大学问,它不仅要求我们会说话,会交流,还要求我们必须掌握正确的沟通方式。唯有如此,我们才不会因为沟通原因而毁掉自己的前程。

你说话目的性越强,获得的机会反而越渺茫

谈话的艺术是听和被听的艺术。

——(英国)赫兹里特

有话直说并不是一件坏事,但这不代表每句话都要直奔目的。就一般心理层面的接受程度而言,说话的目的性越强,反而越让人反感,尤其是推销产品时,语言目的性太强只会遭到对方更直截了当的拒绝。

因此,想要让他人接受自己的意见,我们不妨暂时先将目的抛开,与之进行交流,在适当的时候将自己的真实目的显现出来,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0世纪30年代,一位叫作比伯的年轻人在美国费城一家电气公司工作。公司派遣他到当地的一个乡村推销用电。比伯来到一户农家,礼貌地敲了敲门。给他开门的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太太。这位老太太看见比伯的工作服便知道他是来推销电的,于是二话没说,立刻将门关了起来。

比伯见老太太对自己态度强硬,并没有放弃。他再次敲门,并且透过门缝对老太太说:“真的很抱歉打扰到您了,我也知道您对用电的事情并不感兴趣,我不是来向您推销电的,而是向您买鸡蛋的。”老太太隔着门听见比伯这么说,立刻打开门,上下打量着比伯。比伯继续说:“刚刚您开门的时候,我看到您养的鸡很漂亮,所以我想买些鸡蛋带回城里去。”

老太太反问:“难道你们城里没有卖鸡蛋的吗?”

比伯回答:“我们城里当然有卖鸡蛋的,只不过我们城里的鸡蛋都是白色的,所以做出来的蛋糕一点都不好看,而您的鸡蛋是棕色的,做出来的蛋糕一定特别好看。”

比伯的一番话立刻让老太太开心起来。她给比伯开了门,说话的语气也有所转变,并且高兴地与比伯聊起关于鸡蛋的话题。

比伯环顾四周后发现,老太太家还有一个牛棚。于是,他对老太太说:“夫人,这牛棚里的牛我想一定是您丈夫养的吧?我敢打赌他养牛肯定没有您卖鸡蛋赚钱多!”

比伯这句话让老太太乐开了花。随后,老太太热心地带着比伯参观了鸡舍。比伯一边参观鸡舍,一边赞扬老太太的鸡养得好,并顺便提及如果用电照明的话,鸡会长得更好,鸡蛋会下得更多。此时,老太太对比伯的态度相比之前已经有180度的转变。比伯趁机向老太太介绍了用电的好处。

老太太完全没有拒绝听比伯讲电的好处,而且在两个星期之后,就主动提交了用电申请。

作为推销员,将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这是最终目的。但如果我们开门见山地将这一目的告诉对方,会很容易引起对方的逆反心态,甚至引起对方反感,从而忽略自己对产品的需求性。相反,在与顾客进行沟通时,相对婉转地改变谈话技巧,收到的效果往往就不一样。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排斥心理,当我们不断强调一个问题的时候,人的排斥心理就会产生。在对方连我们的人都不接受时,又怎么会心甘情愿去买我们的东西呢?因此,我们当务之急是需要对方认同我们本身这个人,然后再寻机推销产品。

这种沟通方式并不单指推销一件事,日常中很多问题也是如此。我们直接表明,再三强调自己的能力、心态、行为的时候,都会因为太直接的表达而给对方一种自吹自擂的感觉。在这一基础上,对方势必会产生防范心理。于是,沟壑也就产生了。如果我们委婉一些,先找一些对方感兴趣或者双方均有感触的话题聊一聊,对方的戒备心理自然会消失。这时就创造了双方继续聊下去的氛围,再找机会表露目的,自然就水到渠成。

事实上,这种沟通方式很容易理解。生活中,没有目的性的话让人听了轻松,目的性明显的话让人听了戒备心理提高。我们要想顺畅沟通,要想让对方尽快接受自己,就需要让对方放松,减少戒备心理,从而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这样,对方才会有心情与我们沟通,才会让我们有机会将目的表达出来。

很多时候,或许我们本身很优秀,但别人不一定知道,不一定承认。我们要将优秀的自己推销出去,需要智慧去引导对方接受,而不能直截了当地将我们的目的展现给对方,从而使对方对我们产生怀疑与反感。毕竟,有话直说并不适用于所有事,学会间接、婉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会更容易让人接受和认同我们。只有让对方产生与我们交流的愿望,对方才会给我们展现目的的机会。

你的逆耳忠言,也许就阻碍了你前进的路

说话周到比雄辩好,措辞适当比恭维好。

——培根

我们都听说过一句话:忠言逆耳利于行。但问题在于,只有听得进你忠言的人,才会利于他的行事,如果对方听不进,阻碍的可能就是你们之间的友情,或者是你前进的路。

有时候,我们因为一句话而生气,因为一句话丢了项目,因为一句话产生误解,因为一句话结下仇怨……这一切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就是我们所说的话!因为我们说话太直接,让对方感觉到面子或者尊严受损,从而产生情绪波动,最终导致事与愿违的事发生。一句话能成事,一句话能败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密西西比州一家餐厅,老板正在招聘服务员。为了考核服务员的素质,他特别假扮成顾客,对两个即将入选的女孩进行了测试考核。

第一天,老板请第一个女孩来面试。老板冒充成顾客,坐在餐厅中间,当着一群顾客的面大叫:“小姐,你马上过来!”第一个女孩应声走了过去。老板生气地说:“你自己看看,你们用的一定是劣质牛奶吧!放进茶中去都结成块儿,让人怎么喝?”

第一个女孩看了看红茶,发现杯中放了牛奶,还放了柠檬。她严肃地说:“你为什么把柠檬与牛奶一起放在红茶里?牛奶与红茶放到一起就会变成这样。你只能放其中一样。”说完,她头也不回地走了。

第二天,老板通知第二个女孩前来面试。他同样坐在餐厅中间,像第一天一样大声地质问:“你们肯定用的是劣质牛奶,好好的红茶都被你们糟蹋了。”不过,第二个女孩并没急于辩解,而是面带微笑,说:“真不好意思,我现在就给您换一杯。”

新的红茶端来之后,茶杯边依旧放着牛奶和柠檬。第二个女孩笑着对老板说:“先生,我能向您提个建议吗?”

老板不解,问:“什么建议?”

“如果您喜欢在红茶中放柠檬,最好就不要加牛奶,因为有时候柠檬酸会使牛奶结块。”

事后,餐厅老板没有录取第一个女孩,而是留下了第二个女孩,并很快将她提升为店长。

表达同一个道理的话,说话的态度婉转一些,对方易于接受,说话直截了当,对方火上加油。可见,哪怕是忠言,如果不能让对方听进去,便丝毫没有作用。而且,因为说了忠言,因为说话直截了当,惹怒了对方,我们得不到对方认同,还会为此付出代价。

与人沟通的语言,从来不只是文字的应用。苏联作家马卡连柯说过:“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做出二十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就变成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了。”沟通的语言恰恰如此,直截了当的表达最多是你说话流利,但在沟通者看来,却完全是词不达意。所以,他们会拒绝接受。正是因为这样,各种沟通培训才会强调训练人们的说话技巧,而事实上那些真正善于沟通的人,往往话未出口先胜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