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十六计(全集)
6331000000006

第6章 第一套:胜战计(3)

警察们灰头土脸地走了,他们对散落在床上、书桌上、墙角里的纸片纸团看都不看一眼。深藏在保险柜里的东西都不重要,丢在外面的还会有用吗?

易卜生正是用这一条妙计,射过了警察的搜捕,保护了文件和朋友,尽管他不知道这一计被我们称作“瞒天过海”。

加里波第妙用障眼法

1834年的一个风雨之夜,反对法国独裁统治的起义军首领加里波第,从关押他的监牢里逃了出来,躲过明哨暗岗和一队队巡逻兵,跑进了附近的一家酒馆。正当他狼吞虎咽地咀嚼着面前的菜肴时,酒馆的老板认出了他:坐在桌前吃饭的这个小伙子,正是国王下令通缉的政治犯。老板肥胖的脸庞泛着兴奋的红光,他心中暗喜:抓住他,马上就可以发一笔大财。

为了把这位重要的政治犯身份搞准,老板凑到加里波第的桌前,自己给自己斟满一杯酒,没话找话地搭讪着说:“兄弟,从哪儿来呀?”

加里波第沉稳地说:“我是个外乡人,到这儿来想找一份工作,老板,不知您可以帮助我么?”

老板喋喋怪笑着说:“行了,别跟我兜圈子了,你是起义军的头领加里波第,你一定是从监狱里逃出来的吧?我和你一说话,就听出了你的南部口音。怎么样,跟我走吧!我保证平安地将你送回监狱。”

加里波第问:“把我重新送回监狱,你会得到什么好处吗?”

“当然,我会得到一大笔赏金,说不定他们还会发给我勋章呢!知道吗?你可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

加里波第用餐巾擦了擦嘴,坦然地站起来,说:“老板先生,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居然会给你带来这么多好运,好吧,我这就跟你走。”

老板得意洋洋地说:“这就对了。算你聪明,要知道,想反抗是没有一点意义的,瞧,我的那些侍者一个个身体棒得像牛,你绝对不是他们的对手。”

加里波第刚走出两步,又停住了。

老板讥讽地问:“怎么,后悔了?”

“不,”加里波第惋惜地说:“这样走,我不会再付给你饭钱了,我白吃你的两道菜,你不会心疼吧?”老板很大度地说:“这有什么,政府的赏金会比这顿饭钱多得多。”

加里波第郑重地说:“我可不那么想,毕竟这顿饭钱马上就可以得到,而赏金却要等到把我送入监狱,确定我的确是加里波第,你才可能拿到。为什么不把眼前能抓到的钱先装进口袋,却偏偏等待着那也许会落空的奖赏呢?再说,有钱不怕多,能多收一点,为什么不去收呢?”

老板满面狐疑地望着加里波第,不解地问:“我把你送进监狱,你真的还会付我饭钱么?”“当然,我先前订了三道菜,已经上了两道,请允许我把第三道菜品完。”老板沉思了一下,又望了望加里波第严肃诚挚的脸,点着头说:“好吧,看在你用不了多久就会上断头台的分上,我允许你再吃完第三道菜。”

酒店里已经挤满了人,有人唱歌,还有人喝彩。正在思索脱身之计的加里波第走到前面,神态安然地大声说:“诸位,我来给大家唱一首歌。”在一片掌声中,他潇洒地唱起了著名的诗人贝龙若的名作《慈悲的上帝》。

动人的歌词已令人心醉,美妙的歌喉更让人倾倒。小酒店里的客人们听得如醉如痴,连酒店老板也神志昏迷地陷入了歌声的意境。

等到老板从众人的喝彩声中清醒过来,这才发现那个被政府悬赏捉拿的小伙子已经无影无踪了。

“抓住他,快抓住刚才那个唱歌的小伙子,他是加里波第……”

然而,酒馆里人声鼎沸,老板的叫喊声实在是太微弱了。

“快抓住他,谁能抓住他,我给他一半赏金……”

当老板心疼地喊出这句许诺的时候,加里波第早就走远了。

第二计 围魏救赵[1]

【原文】

共敌[2]不如分敌[3],敌阳不如敌阴[4]。

【注释】

[1]围魏救赵:公元前353年,魏国攻打赵国,魏军围困了赵的京城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派田忌为将军援赵,孙膑为军师。田忌想直去邯郸解围,孙膑建议避开围赵的魏国精锐部队,而去捣已经空虚的魏国国内。于是田忌引兵直奔魏国的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军被迫回救,走到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陷入齐军的埋伏圈,齐军以逸待劳,打败魏军。魏军几乎全军覆没。[2]共敌:兵力集中、实力较强的敌人。[3]分敌:采用人为办法,把兵力集中、实力较强的敌人分散开来,使之每部分兵力薄弱。[4]敌阳不如敌阴:敌阳,指攻打敌人精锐强盛之方面。敌阴,指攻打敌人必然存在的空虚薄弱的环节。以魏国来说,其精锐部队前去围赵,必然形成国内的兵力薄弱与空虚。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卓越的军事统帅,善于发现与利用这一点。

【译文】

与其攻打集中的正面强敌,不如迫使敌人分散兵力以后再打。迎击敌人的正面攻势,不如迂回到敌人虚弱的后方,伺机消灭敌人。

【评析】

围魏救赵的精义就是“攻其所必救”:攻击敌人没有防备的虚弱部位来间接地牵制敌人,以达到最终的目的。

本计出自《史记》记载的齐魏桂陵之战,计名则见于明朝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0回:“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公元前353年,魏惠王派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位于今山东的齐国求救。齐王招募8万军队,任命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前往援救赵国。田忌原想率兵直奔赵都邯郸,与魏军决一死战。军师孙膑建议说:“魏国出动全部精锐部队攻打赵国,国内空虚,无重兵把守,因此,我们应攻打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这样,魏军必定会停止对邯郸的包围,回兵救援本土。”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带领齐兵向魏都大梁进军。消息一经传开,魏将庞涓慌忙从赵国退兵,火速赶回魏国。这时,齐军在魏军回国必经之地桂陵一带(今山东菏泽东北)设下伏兵,以逸待劳,作好充分准备。魏军长途跋涉,精疲力尽,遭到齐军的突然伏击,大败,赵国之围也很快化解了。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战例。后人把这次战例的经验加以升华、概括,列为三十六计的第二计。可见,此计主要是用于解围的。

在此计中,“围魏”是“救赵”的前提条件,不论是真围还是假围,不论是明围还是暗围,“围魏”必然能够引出“救赵”这个后果。也就是说,“围魏”与“救赵”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否则,“围魏救赵”只能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打算。

古人云:“治兵如治水。”面对来势凶猛的强敌,一味硬碰,无异于以卵击石。所以应当避其锋芒,采用分导引流的办法:或者攻击敌人的薄弱之处牵制它,或者袭击敌人的要害部位威胁它,或者绕到敌人背后打击它。如此一来,敌人就不得不放弃原来的目标。这是一种转化敌我双方地位的迂回策略。

对敌作战如同治水,对来势凶猛的强敌,要避开其正面冲击,像治理洪水一样,因势利导,使其疏散成为分流;对待弱小之敌,则必须抓住其弱点,采取筑堤截流的办法,将其一举围歼。

所以,当齐国去营救赵国的时候,孙膑对田忌劝说道:要解开纠结杂乱的绳结,不能掌拍拳打;要阻止打架,不能自己参加进去动拳头。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打仗要攻击敌人的要害和空虚部位,使对方受到形势的阻碍和限制,不能继续进行军事行动。这样,战争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这也就是《孙子兵法》“虚实”篇里所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行,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长短,月有死生。”水能因为容器而任意改变其形状。孙子说:“兵形象水。”也就是用兵亦须如此。老子也曾说过:“上善若水。”所以说中国人在兵法上或处世上,似乎都以水的特性为其至高理想。

围魏救赵有三种含义:

一、避实击虚。《孙子兵法·虚实篇》认为,水的流动规律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同样的道理,用兵的规律是避开敌人的坚实之处而攻击其薄弱之处。避实击虚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二、以攻为守。进攻是最积极的防御。在敌兵压境的情况下,如果一味防御,就会愈来愈被动。应当利用一切机会发动进攻,打乱敌人的阵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

三、以迂为直。在几何学中,两点之间的直线是最短的。但在战争中,最直接的方式不一定有效。这就好比上山一样,如果从山下直接向上攀登,路途虽近但危险颇大;假如绕山盘旋而上,虽然多走了一段路,却能够平安地到达山顶。

只有攻击敌方内部矛盾的非主要方面,才能迅速从量变上削减敌方的主要方面,并且发生连锁反应,最后消灭全敌。

这一军事策略,提高到哲学高度分析以后,就可看到,这是事物发展普遍存在的一条辩证规律。因而,人对之掌握与运用,就是一种方法论。不但古代战争可用,现代战争也可用。各行各业运用它,都会获得奇迹般的成功!

【军事谋略例说】

景阳攻魏巧救燕

战国时期,齐、韩、魏三国联合起来攻打燕国。燕国眼看危在旦夕,便派太子到楚国求援。楚王与燕王交好,立即以景阳为将,率兵以解燕国之围。

在当时的情况下,直接杀上前线同三国联军对阵,固然可起到支援燕国的作用,但楚国的军队并不十分强大,贸然向三国联军发起进攻,显然要冒极大的风险。

聪明的景阳没有直接发兵救燕,而是选择了三国军队中最为强大而后防最为空虚的魏国作为敌手,用一支精干的轻骑军偷袭魏国的雍丘,结果很轻松便取得了胜利。

景阳率军开始攻城后,魏国国内的民众开始混乱,前线将士的士气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在攻燕的战斗中,魏军思乡心切,作战也不如往常那样积极勇敢了。这就间接地支援了燕国。攻占雍丘后,楚王十分高兴,准备重赏为他开疆拓地的将领,然而景阳却紧持要将雍丘作为礼物送给宋王。楚王十分恼怒,派人前去质问景阳。

景阳回答说:“本来我们此次发兵的目的,是去救助燕国,解燕国之围,怎么可以为了区区一座小城而使亡国的危险降临到楚国的头上呢?”

来人不解,问:“难道占据一座小城,楚国就会灭亡吗?这简直是在危言耸听。”景阳不急不躁地答:“表面看来,我们攻占了雍丘后,一方面援助了燕国的正面战场,一方面多占了一座城市,可谓一举两得,可如果这样做,祸事也就临头了。楚国虽然兵强马壮,国力殷实,但与齐、韩、魏三国联军相比,实力还是处于下风。魏国见楚国乘机夺去一座城市,必不甘心,肯定要回师声讨,如到那时,燕国战乱刚息,必不能有援于我,我们将独力同三国联军作战,难道就没有战败的危险吗?一旦战败,国家还能够存在吗?这怎么是危言耸听呢?如果我们把它送给宋国,宋国的国君肯定十分感激我们,因为他们早就垂涎这座城市。如果我们有难,他们还会发兵援助我们。除此之外,难道我们还有更好的方法吗?”来人心悦诚服,回去如实向楚王禀报,并将雍丘送给了宋国。

果然,没过多久,三国联军便罢兵不再攻打燕国,转而攻打楚国。魏国的大军驻扎在楚军的西边,齐国的军队驻扎在楚军的东边,楚军的后路也被阻断了,形势十分危急。

胸有韬略的景阳再次使用“围魏救赵”之计,他采取了联齐打魏、和东打西的战略。白天晚上,景阳不断派出使者,假意前往齐军的营地进行谈判,每次去都大事张扬。白天去时驾着马车,带着丰厚的礼品,晚上去时则点燃灯笼火把,同时亦派出疑兵来往于楚、韩两军之间。三国的军队看到后,都以为另外两国的军队在同楚军谈判,害怕盟军做出不利于己的行动。齐军首先撤兵,紧跟着韩国撤军。最后只剩下魏国一支军队,他们看到孤掌难鸣,而楚国又难以攻破,只好言和罢兵。

就这样,景阳多次巧妙地采用“围魏救赵”之计,不但替燕国解除了灭国之危,还机智地使三国联军不战而退。在历史上,这是极为成功的战例。

孔明巧计退曹兵

曹操在谋杀马腾之后,又想趁周瑜新死之际,进兵东吴,消灭孙权。就在这时,有探马向曹操报告说,刘备正在训练军队,打造兵器,准备攻取西川。

曹操听后大惊,他深知刘备如果占据西川,羽翼就会日益丰满,到那时再攻刘备可谓难上加难。曹操有心攻打刘备,又怕失去灭吴的大好时机,正犹豫不决之时,谋士陈群献计说:“现在刘备和孙权结为唇齿之盟,若刘备攻取西川,丞相你可以命人带兵直趋江南,孙权一定会求救于刘备。而刘备只想着西川,必定无心救援孙权。这样,我们先攻下东吴,平定荆州,然后再慢慢图谋西川。”曹操听罢,茅塞顿开,遂率领大军30万人,去进攻东吴的孙权。

面对曹操咄咄逼人的气势,孙权惊慌失措,立即命鲁肃派人前往荆州的刘备处告急。刘备收到孙权的求援信,感到左右为难:如果只取西川,不顾东吴,必定导致孙刘联盟的瓦解;如果支援孙权,放弃西川,岂不可惜?正在刘备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刚刚从南郡赶回荆州的诸葛亮献计说:“主公不必出兵东吴,也不必停止攻打西川,只须修书一封,劝说马超进攻曹操,使曹操首尾不得兼顾,让他自动从东吴撤兵。”刘备闻言大喜,连忙派人带着他的亲笔信劝说马超进攻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