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史记·本纪(精粹)
6331700000009

第9章 夏本纪第二(3)

【原文】

帝曰:“毋若丹朱傲,维慢游是好,毋水行舟,朋淫于家,用绝其世。予不能顺是。”禹曰:“予娶涂山,辛壬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辅成五服,至于五千里,州十二师,外薄四海,咸建五长,各道有功。苗顽不即功,帝其念哉。”帝曰:“道吾德,乃女功序之也。”

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舜德大明。

于是夔行乐,祖考至,群后相让,鸟兽翔舞,箫韶九成,凤皇来仪[1],百兽率舞,百官信谐。帝用此作歌曰:“陟天之命,维时维几。”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皋陶拜手[2]稽首扬言曰:“念哉,率为兴事,慎乃宪,敬哉!”乃更为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歌曰:“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帝拜曰:“然,往钦哉!”于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数声乐,为山川神主。

【注释】

[1]来仪:被招来。[2]拜手:古代男子跪拜礼的一种。跪后两手相拱,俯头至手。

【译文】

舜帝说:“不要像丹朱那样骄恣放纵,一味喜欢浪荡遨游,在没有水的路上行船,一群人在家里做淫乱的事,因此,我要断绝他的帝位继承权,我不能容忍这样的情况。”禹说:“我辛日娶涂山国的女子为妻,壬癸二日在家,甲日就离开家去治水了,生了儿子启,我也没有抚养过,所以才完成了平治水土的事业。我帮助帝王设置了五服制度,使国土的宽广达到了五千里,十二个州都设置了官长,京师以外一直管辖到偏远地区,建立了伍长制度,各自的首领也都遵循职守、建功立业。只有三苗愚顽,没有功绩,希望帝王您记着这件事。”舜帝说:“用我的德教去开导他们,都要靠你的工作来使他们归顺。”

皋陶从此敬重禹的功德,命令百姓都效法禹。不服从命令的,就用刑罚进行惩罚。于是舜的德教得到了广大发扬。

于是夔奏起了乐曲,祖先的神灵因此降临,各方诸侯相互礼让,鸟兽起舞,当《箫韶》的乐曲奏完九章,凤凰被召来了,百兽起舞,百官忠诚和睦。舜帝因此唱道:“我奉上天的旨命来治理百姓,重在顺应时势,重在谨言慎行。”接着唱道:“辅佐大臣尽职尽责啊,君王的治功才会兴起啊,百官的事业才会兴盛啊!”皋陶跪拜伸手叩头,然后高声说道:“大家要记住舜帝的告诫啊!要恪尽职守、遵守法度,不要懈怠啊!”又继续唱道:“君王英明啊,辅臣大臣贤良啊,天下万事都兴旺发达啊!”又唱道:“君王若无大略啊,辅佐的大臣就会懈怠啊,天下万事就会毁败啊!”舜拜答说:“对,以后我们都要办好各自的事务。”于是天下百姓都遵奉禹所兴起的音乐,推崇他做山川神灵的主宰。

【原文】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1]。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而后举益,任之政。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2],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

【注释】

[1]嗣:指地位继承人。[2]日浅:指时间不长。

【译文】

舜将禹推荐给上天,让他作为帝王的继承人。十七年后舜逝世了。三年的丧期结束后,禹因辞让、回避舜的儿子商均,而到阳城居住。天下诸侯都离开商均而去朝拜禹。禹这才继承了天子之位,坐北面南接受了诸侯的朝拜,立国号为夏后,姓姒。

禹即位后将皋陶推荐给上天,并将处理国政的权力授予他,但是皋陶没有继任就去世了。于是就将皋陶的后代封在英、六,也有部分封在许地。后来又举用了益,任用他管理政事。

十年过去了,禹到东部地区去巡视,到达会稽后去世了。禹把天下传给了益。三年丧期结束后,益将帝位让给禹的儿子启,然后隐居在箕山的南边。禹的儿子启贤能,天下都归向于他。禹去世时,虽然将帝位传给了益,但是由于益辅佐禹的时间很短,天下人对他还不够信任。所以诸侯都离开他去朝拜启,说:“他是我们的君主禹的儿子啊。”于是启就继承了天子之位,这就是夏后帝启。

夏后帝启,是禹的儿子,他的母亲是涂山氏的女子。

【原文】

有扈氏[1]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启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2]五行,怠弃[3]三正,天用剿绝[4]其命。今予维共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女不共命。御非其马之政,女不共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僇于社,予则帑僇[5]女。”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6],作五子之歌。

太康崩,弟中康立,是为帝中康。帝中康时,羲、和湎淫[7],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

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帝少康崩,子帝予立。帝予崩,子帝槐立。帝槐崩,子帝芒立。帝芒崩,子帝泄立。帝泄崩,子帝不降立。帝不降崩,弟帝扃立。帝扃崩,子帝廑立。帝廑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为帝孔甲。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8]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求,惧而迁去。

【注释】

[1]有扈氏:古部落名,在今陕西省户县。[2]威侮:凌虐侮慢。[3]怠弃:怠惰荒废。[4]剿绝:消灭,灭绝。[5]帑僇(tǎng lù):指刑戮连及子女。[6]洛汭(ruì):河南省洛水入黄河处。[7]淫湎:沉溺于酒色。[8]扰龙:驯龙。

【译文】

有扈氏不服从帝命,启就前去讨伐他,在甘地大战一场。将要开战时,启作了一篇誓辞《甘誓》,并召集六军将领进行告诫。启说:“唉!六军将领们,我发布誓词告诫你们!有扈氏违背五行规律,背离天、地、人的正道,因此上天要断绝它的国运。现在我恭敬地执行上天的命令对其进行惩罚。如果战车左边的射手不从左边射击敌人,如果战车右边的剑手不从右边击杀敌人,就是不服从命令。如果驭手不能使车马列阵整齐,也是不服从命令。服从命令的,我会在祖先神灵前赏赐他;不听从命令的,我会在社神前杀掉他,而且要将他们的家属收为奴婢。”于是启就灭掉了有扈氏,天下都来朝拜。

夏后国帝启去世后,他的儿子太康继位。太康帝失去了国家,他的五个弟弟逃到洛水北岸,作了一首《五子之歌》。

太康逝世后,他的弟弟中康继位,即中康帝。中康帝时,羲氏、和氏沉湎于酒,将每年的四季、日子的甲乙次序都搞乱了。胤奉命前去征伐,作了《胤征》。

中康逝世后,他的儿子相帝继位。相帝逝世后,他的儿子少康继位。少康帝逝世后,他的儿子予帝继位。予帝逝世后,他的儿子槐帝继位。槐帝逝世后,他的儿子芒帝即位。芒帝逝世后,他的儿子泄帝继位。泄帝逝世后,他的儿子不降帝继位。不降帝逝世后,他的弟弟扃帝继位。扃帝逝世后,他的儿子廑帝继位。廑帝逝世后,不降帝的儿子孔甲即位,即孔甲帝。孔甲帝继位后,迷信鬼神,干淫乱的事。夏后氏的威德开始衰败,诸侯背叛了他。从天上降下来两条龙,一雄一雌,孔甲喂养不了它们,也没有找到会养龙的人。陶唐氏已经衰败,后代有个名叫刘累的,他从养龙的人那里学会了驯龙,就去待奉孔甲。孔甲为他赐姓为御龙氏,让他接受豕韦氏后代的封地。后来雌龙死了,刘累将其献给孔甲吃。孔甲吃完后,又派人前去索要,刘累因为害怕而逃走了。

【原文】

孔甲崩,子帝皋立。帝皋崩,子帝发立。帝发崩,子帝履癸立,是为桀。帝桀之时,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汤而囚之夏台[1],已而释之。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鸣条[2],遂放而死。桀谓人曰:“吾悔不遂杀汤于夏台,使至此。”汤乃践天子位,代夏朝天下。汤封夏之后,至周封于杞也。

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注释】

[1]夏台:夏代狱名。又名均台。在今河南省禹县南。[2]鸣条:古地名。在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北,相传商汤伐夏桀战于此地。又名高侯原。

【译文】

孔甲逝世后,他的儿子皋帝继位。皋帝逝世后,他的儿子发帝继位。发帝逝世后,他的儿子履癸帝继位,即桀。桀在位时,因为从孔甲开始就有很多诸侯叛离夏朝,而桀又不致力于德政、反用武力去伤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桀又召来汤,并将其囚禁在夏台,不久又将其释放。汤修行德业,天下诸侯都纷纷归附,于是汤就领兵去征伐夏桀。桀逃到鸣条,最后被放逐而死。桀对人说:“我后悔当初没有将汤杀死在夏台,以致让我落到这步田地。”汤于是就登上了天子之位,代替夏来接受天下诸侯的朝拜。汤封了夏的后代,到周朝时,将夏的后代封到杞地。

太史公说:禹是姒姓,他的后代被分封在各地,就用国名作为姓氏,因此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孔子校正夏历时,学者中有很多传授《夏小正》的。从虞、夏时起,进贡纳赋的制度就已经完备了。有人说禹是在江南会合诸侯首领、考核他们功绩时去世的,所以就葬在了那里,并将安葬之处命名为会稽,会稽就是会合考核的意思。

【评析】

夏自夏启算起,共计君王十五个,历时五百年左右,但此篇对于启至桀十五君所用笔墨很少,而把主要文字用于叙述大禹的功绩上。本篇名为《夏本纪》,但很大程度上是禹个人的传记。

司马迁在叙述禹的功绩时,把他的一生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尧时主持治水,二是舜时参与国家的治理。在司马迁看来,中土水害的消除、版图疆域的奠定、行政区划的确立,禹都功不可没。而舜时清明政治的出现,禹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禹处在原始社会与文明社会交替之际,还有很多原始遗风,司马迁在写作中,对此作了忠实的反映,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理想。禹让天下给商均,益让天下给启,这和后代争相为帝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司马迁虽然没有公开对比,却从中流露出对尧舜之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