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曾国藩家书(精粹)
6332200000003

第3章 前言(2)

曾国藩还转而诉求于气学在生成论方面的资源,来弥补理学之局限,谓“张子之《正蒙》,醇厚正大,邈焉寡俦”。依着气学的思路,曾国藩认为,天地万物均因禀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终基元。在禀气而生这个意义上,天地万物是“同体”的。

不过,曾国藩同时认为,虽太和<纟因><纟昷>之气流行不止,天地万物最初所得之气“均耳”,但人与物、圣人与常人实所禀有之气并不相同。就人与物相对而言,人得气之全,物却仅得气之偏;故人有知性,而物仅得物性。就人类而言,圣人所禀之气清且厚,常人所禀之气却浊而薄。

“自其初而言之,太和<纟因><纟昷>流行而不息,人也,物也,圣人也,常人也,始所得者均耳。人得其全,物得其偏,圣人者,既得其全,而其气质又最清且厚……”

文学流派

曾国藩认为,“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写作,需在气势上下功夫,“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详略得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又“为文家第一要也”。为文贵在自辟蹊径,“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

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伟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称。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化、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著有《曾文正公全集》。

处世交友

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益,兼听而不失聪。“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国藩写有格言十二条,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这十二条是:

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廿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一、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

十二、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持家教子

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生说过,曾国藩教子成功是一个事实,无法抹杀,也无须抹杀。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

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

二、尽孝悌,除骄逸。

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六、家事忌奢华,尚俭。

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

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十、择良师以求教。

后世评价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显赫且最有争议的人物,他享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名,又兼“曾剃头”“卖国贼”的骂名,毁誉如此悬殊,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可说是绝无仅有的。他的门生故吏把他称为“德比诸葛,功过萧曹,文章无愧于韩、柳,实为近百年来难得的圣贤”。

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指曾国藩“岂唯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唯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竞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曾国藩的评价最为客观,称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曾国藩以一介儒生,由科举入仕途,青云直上,出将入相,成为大清的一根柱石。他一生致力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严于治军、治家,实践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后世视为道德修养的楷模。然而他率军镇压太平天国,对外国列强割地赔款等所作所为,却是罪名昭著。“天津教案”使曾国藩声名一落千丈,转而成了“卖国贼”。

无论何种评价,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曾国藩对他所处的历史时期和后世的中国社会,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就当时而言,用“忠君报国,文武兼备,兴学清廉”作为他的注解,最能够体现曾国藩的现实含义。

《曾国藩家书》的成书及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清廷对权重势大的曾国藩极度猜忌,曾国藩为表明心迹,作出了有违个人性格的事,刊印《家书》。

《曾国藩家书》的首次编刊,是在光绪五年由传忠书局印行。据查考,编校者为曹耀湘。曹耀湘对家书中涉及的家庭琐事、训斥言词与政治密谋诸端删落殆尽。

《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三十年至同治十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基本包含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思想。就对象而言,上由祖父母至父母,中对兄弟,下及儿辈;就内容而言,有家务,有劝导,有国事,有政务,有军事指示,有人物评论,还有文学理念,是一部真实生动的生活宝鉴。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涵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和清朝社会末期的重要资料。曾国藩的家教思想对很多人、很多家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可以说,《曾国藩家书》是与《颜氏家训》相媲美的仕宦家训的成熟典范。尽管曾国藩留传下来的著作很少,但曾国藩的著作和思想仍然影响深远、泽被后人。对后世启迪最大的首推他的家书,仅一部家书就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其影响至今不衰。

本书简介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曾国藩的学术和其思想上的影响,对他的理论进行更好地承接和扬弃,汲取其中的精华,应用于今天社会的各个方面,我们精心编著了这本《曾国藩家书精粹》。本书以清光绪三年的《曾文正公全集》为底本,从一千余万字的“全集”中选取了172篇对后世影响最深远、最能体现曾国藩思想精髓的“家书”,按时间顺序分为:养心之道、自勉之道、成事之道、为学之道、交往之道、理财之道、为政之道、养生之道共八个方面。还将每封书信的重要文字和名言警句摘录于标题之下,不仅美观,而且宜于收藏。

“精神愈用而愈出,智慧愈苦而愈明。”愿以此与读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