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智囊(精粹)
6332600000002

第2章 前言

明朝立国以后,随着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市民阶层开始对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俗话本以及文言小说在继承宋元话本和文言小说传统的基础上,又推陈出新,并开始大量涌现,这也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明代出版业的发展。

这一时期,不仅涌现出大批供文化水平很低的市民欣赏的俗文学,比如《三国演义》《忠义水浒全传》等,同时还涌现出一批供文人士大夫消遣的较“雅”的东西,比如一些文言的笔记文学,而明代著名学者、以通俗文学创作著称于世的冯梦龙所选编的《智囊》,就属于较“雅”的笔记体文学。

我们知道,在古代,人们常用“智囊”一词形容足智多谋的俊杰人物。比如,战国时期的樗里子,“滑稽多智,秦人号曰智囊”;西汉时期的晁错,足智多谋,颈下又生有一个赘生物(可能是肉瘤),好像袋子一样,因此汉景帝称他为“智囊”。《智囊》的书名正是撷取此意。

《智囊》一书,初编于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年),此时冯梦龙已届天命之年,还在各地以做馆塾先生过活,兼为书商编书以解无米之忧。此时也是奸党魏忠贤在朝中掌权、特务机关东厂大兴冤狱之际,冯氏编纂这部政治色彩极浓、并且许多篇章直斥阉党乱政的类书,不能不令人对冯氏的胆识表示敬佩。该书初编成以后,又经冯氏数次增补,重刊时改名为《智囊补》,其他刊本也称《智囊全集》《增智囊补》或《增广智囊补》等,内容实则均与《智囊补》无异。

《智囊》全书分为上智、明智、察智、胆智、术智、捷智、语智、兵智、闺智、杂智10部28卷,共收录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历代智慧故事1238则,其中,上智部、明智部、察智部,收录历代政治智慧故事;胆智部、术智部、捷智部,收录历代官吏处理政务的智慧故事;语智部收录历代辩才的智慧故事;兵智部收录历代军事将领的智慧故事;闺智部收录历代女子的智慧故事;杂智部收录历代骗术或狡黠小技之类的故事。

这些故事,既有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大谋略,也有士卒、漂妇、仆奴、僧道、农夫、画工等小人物日常生活中的奇巧机智。比如,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盖世胆量,于谦处理复杂事务的游刃有余,王羲之的灵活机智,东方朔的诙谐机智,红拂女的慧眼识人,凡夫俗子的狡黠,无不收罗其中。其资料来源几乎涵盖了明代以前的正史、笔记、野史,其中大部分故事信而有征、查而有据,这就于无形之中增加了故事的说服力。

《智囊》曾是毛泽东晚年最喜爱的笔记体藏书之一。他在阅读过程中,对书中所涉及的部分军事、政治、经济内容做了许多精彩的点评,其中对围点打援、集中优势兵力围歼弱势之敌等军事思想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智囊》成书以后,延及清朝初年,已成为一部相当流行的图书,此后历代出版家多有翻刻。近代以来的诸多版本中,当以民国出版家郑振铎先生收藏的版本最为精到。

《智囊精粹》一书,选录了历代版本中广为流传、富含哲理与智慧的篇章加以注译,不论是经邦治国的智慧,还是全身持家的智慧,都有所撷取。总之,作为一般读者,常读此书,可以丰富阅历和见闻,历练谋略和胆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