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庸(全集)
6332700000004

第4章 天命(2)

天子尧决定让舜继承帝位,于是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九个儿子伴随舜。结果在舜的感化下,尧的两个女儿都不敢以帝女自骄,而是像一般人家那样与邻里和睦相处,尧的九个儿子也都尊敬舜,性格也日益笃厚恭谨。舜自己做了天子的贵婿,并没有忘记他的父母,于是带着两个妻子去见家人。瞽叟一家人见舜携妻载物归来,非但没有收敛恶心,反而处心积虑地想把舜害死,好得到他的财产和妻子。父亲与后母想尽一切计策陷害舜,终未得逞。虽然如此,舜待父母弟弟更加孝悌友爱,瞽叟和象这才回心转意,一家人从此和睦地过起日子来。

舜的身上融汇了中华民族的种种美德,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以及礼、义、仁、智、信在他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典句札记】

此处讲的是真正的智者,正是由于认识到了“道”的重要意义,才会真心实意地遵循着“道”的原则去做事,即使在没有人看见的时候也会谨慎行事,在没有人听见的时候也会心怀戒惧。一个人在独处时候的行为态度,会渐渐成为一种习惯,从而在做事时产生惯性的影响,在独处时的那些所谓的“隐私行为”,并不一定能永远不见天日,思想稍有松懈,就会显现出来。

那些只是装装样子给别人看的人,他们的行为隐藏得了一时,隐藏不了一世,最终将会在不知不觉中暴露。所以,真正的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会严格地要求自己。这种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慎独”,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儒家思想认为君子需要自觉自悟自律自警,心性诚笃,不曾有片刻地违背道义,即使自己独处的时候,也心存对天地神明的敬畏,摒除各种私心杂念与诱惑。孔子说过,“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论语·里仁》)。这也就是说君子不论是通达顺遂还是身处困厄,一时一刻也不敢懈怠,不敢放纵自己,他们无论日常事务如何繁杂,都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专注于内心的修养,凝神静修,永远保持心境平和宁静,从来不偏离道义的准则。这些人固守着,坚持着,精心地呵护着、培育着内心的美好道德,使内心回归明净,塑造真实美好的自我。

《论语·乡党篇》中记载孔子“寝不尸,居不客”,意思是说孔子睡觉时不像死尸,家居不像接见客人或者自己做客一样。睡觉时采取怎样的睡姿,平日在家时是怎样的状态,这些事情本来看似平常,之所以在《论语》一书中收录,就是为了说明孔子非常重视细节问题。即使是睡姿和在家中的状态这样的通常不会为外人所知的家居小节,孔子也绝不会人前一套,人后一套。这就是孔圣人“慎独”的体现。

【史例解读】

天地有知

杨震(?~124),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东南)人。幼年时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博学多才,“明经博览,无不穷究”,成为当时的大儒学家。杨震还开馆授学,有“关西孔子”之称。据说,曾有一只冠雀衔了三条鳝鱼,飞到他家的窗台上。他的学生看到后说:“老师,据古书上所说这种鱼的颜色与官服颜色相近,三条是表示三公的职位,老师以后一定会高升发达!”杨震听后,并不以为意,仍然潜心学问,不为所动。50岁时,接受大将军邓骘的推荐,举茂才,历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迁太仆、太常、司徒等,位列三公。杨震做官清正廉明,不谋私利,从来不私下接见任何人,也不接受任何人的请托。有人看见他生活清苦,就劝他置办田地产业。他则回答说:“让后世称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让后世的人称我的子孙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把这些遗留给他们,不是也很丰厚吗?)

杨震任荆州刺史时,发现荆州茂才王密才华出众,便向朝廷荐举王密为昌邑县令。王密内心很感激,深怀报答之心。后来,当杨震调任东莱太守,途经昌邑(今山东金乡县境)时,王密亲赴郊外迎接。当晚,王密拜会恩师杨震,俩人交谈投机,非常高兴,深夜王密告辞时,从怀中捧出黄金十斤,说:“难得有拜见恩师的机会,学生特意备办了一点薄礼,只是略表心意,实在不能报答栽培之恩,恳求老师收下。”

杨震意味深长地说:“作为相知相敬的挚友,以前正因为我了解你的才学人品,所以才向朝廷举荐你,希望你做一个廉洁奉公的好官,为百姓做好事。可是今天你这样做,实在是违背了我的初衷和对你的厚望。只要你为官正直,为国效力,为百姓造福,就是你对我最好的回报,而不是送给我个人什么礼物。我很了解你曾经是一个很正直的人,认为可以做朋友,但是你却不了解老朋友,现在这样做,是什么原因呢?”

王密说:“深夜之中,没有人知道,请收下吧!”

杨震严肃地指着天地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虽然此时没有旁观的人在,难道你我的良心就不在了吗?”

王密十分惭愧地走了出去。

天地神明,都在注视着我们的一言一行,我们又能欺得了谁呢?谁的行为能逃得过上天的注视呢?居心端正,行为正直,又何必躲藏世人的眼睛呢?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典句札记】

这句话强调君子的“慎独”,孔子也是很重视这一点的。儒家提倡的“慎独”在今天仍有其现实的指导意义。

人生在世,无论做过的是有利于他人的事,还是危害习俗的事;无论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还是在独处暗室之时,所作所为最终都会被世人看到,无一例外。

人心就是一面镜子,照得见别人,也照得见自己。自己的心镜照见自己的人性,别人的心镜照见的是你的人品。因此任何事都不可疏忽。

其实,人对于自己的行为,都心明如镜,都心中有数,都是经过事先深思熟虑,也都是经过选择取舍的内心权衡,都进行过轻重的掂量,并不是漫不经心地随意而为。比如贪污行为,当事人必然都是经历了心理的挣扎,独自静处时也必然做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以私欲而胜所致。贪污者都是清醒的,所谓不懂法律或是人情难却,都不过是一种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他们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灵魂交给了魔鬼,与别人的行为无关。

再扩展一些来看,一些人所持有的不正确的观点和态度,即使很微小或者极不易被人们察觉,也会积少成多,最终也会暴露,即使骗得了别人,甚至骗了自己,也骗不了事情的现实结果。所以真正值得我们去认真把握的,就是我们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意识。这种意识,常常是隐藏不露的,既不易被别人察觉,又不易被我们自己察觉,是平时听不到、看不见,却又真实存在的。只有在“慎独”的状态下,我们的内心才能处于一种平静、淡然的状态之中,在对事情进行判断的时候,才可以做到不偏不倚,这就好像我们平时为了看到自己的相貌而照镜子一样,此时才能自觉地直指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看到自己平时看不到或是忽略了的事情。

【史例解读】

清介守义

曹鉴(1271~1335),字克明,元代宛平(今北京城西南)人。幼年时就聪颖过人,举止异于同龄儿童,青年时到南方游历,深通“五经”大义。大德五年,经翰林侍讲学士郝彬推荐,任镇江淮海书院官长,后累官至礼部尚书。为官三十多年,一贯以清介见称。感疾而卒,年方六十五。追封谯郡侯,谥文穆。曹鉴天性纯孝,济贫恤孤,唯恐落后。但他的生活却十分俭朴,一生为官,租赁房屋居住。终死之日,家中没有一文财产积累,只保存有几千册经过自己亲手校订的书籍。

至治二年,曹鉴被任命为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奉旨括释氏白云宗田,稽检有方,纤毫无扰。后调任湖广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当时丞相忽剌歹恃势强横,恣纵妄为,作威作福,僚属畏怯趋避,只有曹鉴依理办事,不曲意阿附。

曹鉴在湖广行省任职时,他的下属顾渊伯同他关系极好,他因公务操劳过度,顾渊伯外出办事返回后,给他带回了一包辰州出产的朱砂。朱砂是一种名贵药材,炮制后可用以医治惊悸、失眠等症。曹鉴当时并没有在意,也没有打开看一看,随手放到了箱子里。半年后,他取出朱砂准备配制药物时,发现朱砂中掺杂着三两金子。曹鉴很是意外,感叹地说:“渊伯把我看成一个什么人了?”

此时,顾渊伯已经去世。曹鉴就把黄金归还给了顾渊伯的儿子。

【现代活用】

慎独者,自知也

一青年向一禅师求教怎样正确认识自己这个问题:“大师,有很多人称赞我是天才,将来必有一番作为;也有人骂我是笨蛋,一辈子不会有多大出息。依您看呢?”

“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禅师反问。

青年摇摇头,一脸茫然。

“譬如同样一斤米,用不同眼光去看,它的价值也就大不相同了。在炊妇眼中,它不过做两三碗大米饭而已;在农民看来,它最多值2块钱;在卖粽子人的眼里,将米包扎成粽子后,它可卖出8元钱;在制饼者看来,它能被加工成饼干,卖10元钱;在味精厂家眼中,它可提炼出味精,卖12元钱;在制酒商看来,它能酿成酒,卖50元钱。不过,米还是那斤米。”大师笑了笑,接着说,“同样一个人,有人将你抬得很高,有人把你贬得很低,其实,你就是你。只不过他们说的时候,偏离了现实而已。你究竟有多大出息,取决于你到底怎样看待自己。”青年豁然开朗。

做自己的一面镜子,以一种从容淡定、不偏不倚的心态理智地去认识自己,改变自己。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