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容斋随笔(精粹)
6332800000003

第3章 容斋随笔(1)

欧率更帖

【原文】

临川石刻杂法帖一卷,载欧阳率更[1]一帖云:“年二十馀,至潘阳,地沃土平,饮食丰贱,众士往往凑聚。每日赏华,恣口所须[2]。其二张才华议论,一时俊杰;殷、薛二侯,故不可言;戴君国士[3],出言便是月旦[4];萧中郎颇纵放诞,亦有雅致;彭君摛藻[5],特有自然,至如《阁山神诗》,先辈亦不能加。此数子遂无一在,殊使痛心。”兹盖吾乡故实也。

【注释】

[1]率(lǜ)更:即率更令,欧阳询曾任太子率更令。率,作“计”解。更,古夜间计时单位。[2]恣口所须:大饱口福。恣,无拘束。须,同“需”。[3]国士:字面意为国中的战斗之士,实际上它最初是用来专门称呼被各级统治者从武士中精选出来的勇士的。《左传·成公十六年》载晋、楚鄢陵之战,晋军将领深患楚军“国士在,且厚,不可当也。”这里所说的“国士”,便是指的楚军中精选出来的武士。先秦典籍中出现的“教士”“贤良”“俊士”“材士”“桀杰”,其实指的都是“国士”,后用为人之敬称,所谓“无双国士”。[4]月旦:月亮出来烁烁其华的样子。成语“舌端月旦”,意为常在谈话中议论别人。其出处于宋代叶廷圭《海录碎事·人事》:“舌端月旦,皮里阳秋。”[5]摛(chī)藻:满腹经纶。摛,传扬、铺展的意思。藻,华丽的文采、文辞。这是指施展文才。

【译文】

在(江西)临川县的一处石刻中夹杂着一卷法帖,这卷法帖记载了欧阳率更的一段话,帖上说:“我二十多岁的时候来过鄱阳郡,这里土地肥沃、地势平坦开阔,食物和水都很廉价,很多有才华的人时常聚集在这里。他们每天在这里赏花饮酒,大饱口福。在这些人当中,有两个姓张的人,才华横溢,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姓殷、薛的两位士人,其才华也就不必说了;一位姓戴的先生也是当时有名的勇士,一旦发表评论就是定论;有个姓萧的中郎,虽然显得放荡不羁,但也不失文雅风度;彭先生很喜欢施展才华,他写的文章平静自然。其中写的《阁山神诗》,前辈高人都不能超过。上面的名士才子都已经不在人世了,这使人痛心不已。”以上都是我的故乡值得称道的事啊。

【评析】

这篇文章主要叙述欧阳率更帖中所记述的一些话。先记述鄱阳郡的生活气氛,“地沃土平,饮食丰贱”。然后再记述那里文人志士的特点,如“其二张才华议论,一时俊杰;殷、薛二侯,故不可言”等。最后感叹这些文人志士的逝去。此篇文章通过对鄱阳郡才人志士特点的描述来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古代很多诗人都会通过写诗的方式来表达对友人的怀念。比如,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愤慨之情、寄以慰藉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还有北宋诗人黄庭坚《寄黄几复》诗云:“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这首七律即黄庭坚写给知交黄几复以倾诉别离之感、怀念之情的寄赠诗,是为山谷诗中的名篇。古代的文人在社会交往中常常以诗代柬。

八月端午

【原文】

唐玄宗以八月五日生,以其日为千秋节[1]。张说[2]《上大衍历序》云:“谨以开元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3]之夜献之。”《唐类表》有宋璟[4]《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云:“月惟仲秋[5],日在端午。”然则凡月之五日皆可为端午也。

【注释】

[1]千秋节:又称天长节。以唐玄宗生日而得名。[2]张说:唐玄宗时名相,著名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家洛阳。[3]赤光照室:古认为帝王将相是上天授予,降世之时必有异兆,常见的说法有赤光照室、祥龙托胎等。[4]宋璟:唐玄宗时名相,与姚崇并称为“姚宋”,两人为开元盛世立下了汗马功劳。[5]仲秋:即中秋。每年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

【译文】

唐玄宗出生于八月初五,于是就把这天定为千秋节。名相张说在《上大衍历序》中写道:“谨于开元十六年八月初五即皇帝诞生之日的夜晚,献上《大衍历》。”另外,《唐类表》载有名相宋璟的《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其中写道:“月惟仲秋,日在端午”也就是说每个月的初五都可以被叫作端午。

【评析】

在古代所说的“端午”,并不是像现在专指阴历五月五日而言。在唐代以前,把每个月的初五,都叫作端午。直到唐玄宗“端午临仲夏”一诗出现,历经宋、元以后,端午才成为五月初五的专称,直到现在。但是,这也有例外。四川东部地区,就和其他地方不同,因为他们每年过三个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叫作“小端阳”,五月十五,叫作“大端阳”,五月廿五,叫作“末端阳”。在这三天,以大端阳最为热闹,末端阳较为冷清。而如今,当人们提出端午节,自然而然令人想起划龙船、包粽子与纪念屈原。从早期的文献看来,端午节最初完全是一个唤起全民驱除疫病,促进民族健康的节日,其作用并不仅在纪念屈原。甚至在屈原以前,端午节就已存在。后来,因为屈原投江而死的那天,正好是五月五日的端午,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便在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以免鱼与蛟龙去吃屈原的躯体。

禹治水

【原文】

《禹贡》[1]叙治水,以冀、衮、青、徐、扬、荆、豫、梁、雍为次。考地理言之,豫居九州[2]中,与衮、徐接境。何为自徐之扬,顾以豫为后乎!盖禹顺五行而治之耳。冀为帝都,既在所先,而地居北方,实于五行[3]为水,水生木,木东方也,故次之以衮、青、徐;木生火,火南方也,故次之以扬、荆;火生土,土中央也,故次之以豫;土生金,金西方也,故终于梁、雍。所谓彝伦攸叙[4]者此也。与鲧[5]之汩陈五行,相去远矣。此说予得之魏几道。

【注释】

[1]《禹贡》:《尚书》中的一篇。该书把当时的全国分为九州,采用区域地理方法,记述地理情况,内容包括山脉,河流、蔽泽、土壤、物产、贡赋、交通等,是我国最早的地理科学著作。[2]九州:传说是古代中国的九个行政区划,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3]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的运行与变化。[4]彝(yí)伦攸叙:正常运行。彝伦,即常理。攸叙,有序而不乱。[5]鲧(gǔn):禹的父亲。

【译文】

《禹贡》中记述了大禹治水一事,以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为顺序。从地理位置来看,豫州位于九州之中心,并与兖州、徐州接界。为什么从冀州开始,然后是扬州、荆州,而把豫州放在他们的后面呢?我认为这大概是按照五行方位治水顺序排列的缘故吧。冀州作为帝都,理所应当为第一个,而且地处北方,又因为五行属水,水生木,木表示东方,所以之后的顺序为兖州、青州、徐州;木生火,火表示南方,所以在徐州之后的顺序为扬州和荆州两州;火生土,土表示中央,所以在扬州、荆州之后为豫州;土生金,金代表西方,因此最后的两个为梁州和雍州。这就是按照五行常理而有条理地排列次序的。然而禹的父亲鲧打乱了五行顺序,相差太远了。这个我也是从魏几道那里得知的。

【评析】

相传舜命鲧治水,鲧只懂得堵、填之法,失败后为舜所杀。鲧之子禹接受父亲的使命接着治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最终获得了成功。通过大禹治水的故事,我们发现,人应该顺应自然而不是遏制和阻拦。“川流不息”,一味地堵住洪水,洪水仍会流到别处,就好比现在的江河防洪,一味地修高堤坝只能暂时保证生命财产的安全。如果不及时分流排淤,若遇到百年一遇的洪水,仍然可能冲垮大坝,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所以说,治水主要是方法的问题。

浅妄书

【原文】

俗间所传浅妄之书,如所谓《云仙散录》、《老杜事实》、《开元天宝遗事》[1]之属,皆绝可笑。然士大夫或信之,至以《老杜事实》为东坡所作者。今蜀本刻杜集,遂以入注。孔传《续六帖》[2],采摭唐事殊有工,而悉载《云仙录》中事,自秽其书。《开天遗事》托云王仁裕所著,仁裕五代时人,虽文章乏气骨,恐不至此。姑析其数端以为笑。其一云:“姚元崇开元初作翰林学士,有步辇之召[3]。”按:元崇自武后时已为宰相,及开元初,三入辅矣。其二云:“郭元振[4]少时美风姿,宰相张嘉贞欲纳为婿,遂牵红丝线,得第三女,果随夫贵达。”按:元振为睿宗宰相,明皇初年即贬死;后十年,嘉贞方作相。其三云:“杨国忠盛时,朝之文武争,附之以求富贵,惟张九龄未尝及门。”按:九龄去相位十年,国忠方得官耳。其四云:“张九龄[5]览苏颋文卷,谓为文阵之雄师[6]。”按:颋为相时,九龄元未达也。此皆显显可言者,固鄙浅不足攻,然颇能疑误后生也。惟张彖指杨国忠为冰山事[7],《资治通鉴》亦取之,不知别有何据?近岁,兴化军学刊《遗事》,南剑州学刊《散录》[8],皆可毁。

【注释】

[1]《云仙散录》:又名《云仙杂记》,旧题后唐冯贽撰,内容多是从其他书摘抄的唐五代人士轶闻轶事。《老杜事实》,亦称《杜诗事实》,已轶。《开元天宝遗事》,内容多采自民间传闻,记录唐玄宗时宫廷内外风俗习尚,事多失实。[2]孔传《续六帖》:宋人孔传为白居易《六贴》所撰续书,仿《北堂书钞》例,杂采成语故事。[3]步辇之召:皇帝派车去召见。[4]郭元振(公元656年~公元713年),唐朝将领。名震,字元振。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北)人。据《旧唐书》记载,少有才智,18岁举进士,任通泉县尉。[5]张九龄(公元678年~公元740年):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有《曲江集》。[6]文阵之雄师:文坛上成就杰出者。《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上自战国,下迄五代,采用正史杂史约三百五十种,取材颇为谨慎。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7]杨国忠为冰山事:意指杨国忠借杨玉环得宠而发达,其荣华宝贵就像冰山一样,一旦太阳出来,就融化了。[8]兴化军学刊《遗事》:指闽莆田一带学舍刊本。南剑州学刊《散录》,指闽南平学舍刊本。

【译文】

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许多浅薄荒诞的书籍,比如《云仙散录》《老杜事实》《开元天宝遗事》等等这样的书籍,都是可笑至极的。但是仍然有一些士大夫们相信这些书的内容,甚至有些人认为《老杜事实》的作者就是苏东坡。现如今四川刻制的《杜集》,竟然把《老杜事实》为东坡所作这件事写进了注释。孔传的《续六帖》,在采集唐朝史事这件事情上做了不少贡献,然而却把《云仙录》中的故事记载在了里面,这简直就是玷污了自己的书。《开天遗事》假如是王仁裕写的,王仁裕是五代时期的人,虽然文章缺乏气概,但也不至于写出这么不济的文章吧。暂且分析以上几件事情,就当笑话吧。第一件事说的是:“开元初期姚元崇做了翰林学士,皇帝曾派车召唤他。”考查得知:姚元崇在武则天时期就已经成为宰相,到开元初期已经是第三次当宰相了。第二件事是:“郭元振年轻的时候,就已经英俊潇洒、风度翩翩了,宰相张嘉贞想要让他做自己的女婿,于是就把他的第三个女儿和郭元振牵红线,他的三女儿果然跟着丈夫富贵发达了。”考查之后才知道:郭元振在睿宗时期做过宰相,明皇初年就被贬官过世了,十年之后,张嘉贞才当上了宰相。第三件事是:“杨国忠得势的时候,朝廷的文武百官都想着要依附他,以谋求荣华富贵,唯独张九龄没有登门拜访过。”考查之后得知:“张九龄辞官十年之后,杨国忠才得到了官职。”第四件事则是:“张九龄浏览了苏颋颋写的文章时,评价说:苏算得上是文坛不可多得的人才。”考查之后发现:“苏颋当宰相的时候,张九龄还没发达呢。”这些都是明摆着的事实,轻易就可以看出错误,因此浅陋得都不值一驳,然而这也颇能迷惑误导后生晚辈啊。对于张彖说杨国忠的富贵和权势像冰山这件事,《资治通鉴》也记载了这种说法,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的证据呢?近几年,兴化军官刊刻印刷的《遗事》,南剑州官刊刻印刷的《散录》,都应该毁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