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容斋随笔(精粹)
6332800000004

第4章 容斋随笔(2)

【评析】

在这篇文章中,对于民间流传的一些浅薄荒诞的书籍给予了抨击和揭露,对那些书籍里的虚假的论述,我们应该予以否定。我们应该有据理论证的精神,而不是一味地相信书中所有的内容。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也一样,做什么事都不能盲从,应该用科学的事实说话,一切真实的事实都不是我们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有着科学的证明和依据的。达尔文曾说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作出结论。”文章中列举的四个错误的故事,都是有事实和内在规律证明的。总之,这篇文章警戒我们:要实事求是,用科学角度认知事实。

地险

【原文】

古今言地险者,以谓函秦宅关、河之胜,齐负[1]海、岱,赵、魏据大河,晋表里河山,蜀有剑门、瞿唐[2]之阻,楚国方城[3]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吴长江万里,兼五湖之固,皆足以立国。唯宋、卫之郊,四通五达,无一险可恃。然东汉之末,袁绍跨有青、冀、幽、并四州,韩遂、马腾辈分据关中,刘璋擅蜀,刘表居荆州,吕布盗徐,袁术包南阳、寿春,孙策取江东,天下形胜尽矣。曹操晚得兖州,倔强其间,终之夷群雄,覆汉祚[4]。议者尚以为操挟天子以自重,故能成功。而唐僖、昭之时,方镇擅地,王氏有赵百年,罗洪信在魏,刘仁恭[5]在燕,李克用在河东,王重荣在蒲,朱宣、朱瑾在兖、郓,时溥在徐,王敬武在淄、青,杨行密在淮南,王建在蜀,天子都长安,凤翔、邠、华三镇鼎立为梗,李茂贞、韩建皆尝劫迁乘舆[6]。而朱温[7]区区以汴、宋、毫、颖截然中居,及其得志,乃与操等。以在德不在险为言,则操、温之德又可见矣。

【注释】

[1]负:依靠,凭借。[2]瞿塘:指瞿塘峡,又名夔峡。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巫山县的大溪镇,全长约8公里。在长江三峡中,虽然它最短,却最为雄伟险峻。[3]方城:楚长城北起今河南方城,故称方城。[4]覆汉祚:灭亡了汉朝。祚,皇位。[5]刘仁恭:深州(今河北深州)人,唐末曾任卢龙节度使。本为原卢龙节度使李可举旗下将领,唐僖宗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在卢龙攻易州的一场战役中,以挖地道进城的方法攻陷城池,因此军中号曰“刘窟头”。[6]乘舆:天子代称。舆,乘坐的车架。[7]朱温:唐朝末期将领,曾被赐名朱全忠,称帝后改名朱晃。宋州砀山午沟里(今安徽省砀山县)人家世为儒,祖朱信,父朱诚,皆以教授为业。

【译文】

古今说到地形险要的,都认为秦国凭借函谷、大河的有利地势,齐国倚仗大海和泰山的险要地形,赵国和魏国依据大河,晋国外境有河、内境有山,蜀国拥有剑门关、瞿塘峡的险阻,楚国把方城作为城垣,汉水作为城池,吴国凭借万里长江和太湖的险要,都可以建立国家。唯独宋国、卫国的周围,四通八达,没有一处险要的地势可守。然而在东汉末年,袁绍占据了青州、冀州、幽州、并州四州,韩遂、马腾等分别占据了关中,刘璋凭借蜀地,刘表占据荆州,吕布窃据徐州,袁术拥有南阳、寿春,孙策攻占江东,全国所有的险要地方都分割完了。而曹操最后才得到兖州,从这里崛起强盛起来,最后却消灭群雄倾覆汉室。讨论这件事的人认为,曹操挟持皇帝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所以才能成功。然而在唐朝僖宗、昭宗时期,藩镇割据,王氏占有赵地一百多年,罗洪信占据魏地,刘仁恭占据燕地,李克用占据河东,王重荣占据蒲州,朱宣、朱瑾占据兖州、郓州,(王)时溥占据徐州,王敬武占据淄州、青州,杨行密占据淮南,王建占据蜀地,皇帝建都在长安,凤翔、邠州、华州三镇鼎足而立,不听诏令,李茂贞、韩建都挟持过皇帝。然而朱温凭借小小的汴州、宋州、亳州、颍州几个地方在危险中求得一席之地,然后慢慢壮大,最后竟能取得和曹操一样的雄基伟业,统治整个中原。所以就历史的兴衰而言,大多在于德行而不在于地理位置险要。从这个方面来看,曹操和朱温的德行就可见一斑了。

【评析】

文章说,就历史兴衰而言,大多在于德行而不在于地理位置险要,这个结论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但就个例而言,曹操和朱温的立国并不在于他们二者多有德行,而在于时势所趋,所谓“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若不然,何以曹魏46年而亡,后梁16年而亡呢?

长歌之哀

【原文】

嬉笑之怒,甚于裂眦[1];长歌之哀,过于恸哭。此语诚然。元微之在江陵,病中闻白乐天左降[2]江州,作绝句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起坐,暗风吹雨入寒窗。”乐天以为:“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微之集作“垂死病中仍怅望”。此三字即不佳,又不题为病中作,失其意矣。东坡守彭城[3],子由[4]来访之,留百馀日而去,作二小诗曰:“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飘泊在彭城。”“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困卧北窗呼不醒,风吹松竹雨凄凄。”东坡以为读之殆不可为怀,乃和其诗以自解。至今观之,尚能使人凄然也。

【注释】

[1]裂眦:因发怒而眼睛睁得极大,形容极其愤怒。[2]左降:贬官的意思。[3]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4]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

【译文】

带着嬉笑的愤怒,超过吹胡子瞪眼的愤恨;通过悠长的歌声表达的悲伤,超过号啕大哭的痛苦。这句话描述得很正确。元微之在江陵的时候,生病时听说白乐天被贬官到江州,于是作了一首绝句说:“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起坐,暗风吹雨入寒窗。”白乐天认为:“这首诗别人都不愿意听到,更何况是我自己呢?”元微之曾写过“垂死病中仍怅望”,“仍怅望”这三个字用得既不好,又不能说明是在生病时所作,因而失去了最初的意思。苏东坡在彭城当官,他的弟弟苏辙前来拜访他,居住了一百多天才离开,走时还作了两首小诗,说:“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飘泊在彭城。”“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困卧北窗呼不醒,风吹松竹雨凄凄。”苏东坡认为读了这两首诗后心里非常难受,便和了两首用来宽慰自己。现在读起来,仍然使人感到悲凉凄惨。

【评析】

痛与不痛,并不是表现在脸上或者显眼的外表,这就像原文所说的“嬉笑之怒,甚于裂眦”。有些人不是很痛苦,不是很悲伤,却能把悲伤表现得淋漓尽致;有些人明明很痛苦,却为了不让别人担心而把痛苦藏在内心,其实后者才是最痛苦悲伤的。换一个角度想,凡是那些能忍受痛苦悲伤的人,其成功的概率才会更大。忍受孤独、忍受失败、忍受屈辱都是忍受痛苦的一种。忍受孤独的能力是成功者的必备条件,忍受失败的能力是重新振作的力量源泉,忍受屈辱的能力是成就大业的前提。

张良无后

【原文】

张良、陈平[1],皆汉祖谋臣,良之为人,非平可比也。平尝曰:“我多阴谋,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矣,以吾多阴祸也。”平传国至曾孙,而以罪绝,如其言。然良之爵但能至子,去其死才十年而绝,后世不复绍封,其祸更促于平,何哉?予盖尝考之,沛公攻峣关[2],秦将欲连和,良曰:“不如因其懈怠击之。”公引兵大破秦军。项羽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即解而东归矣。良有养虎自遗患之语,劝王回军追羽而灭之。此其事固不止于杀降也,其无后宜哉!

【注释】

[1]张良:字子房,汉初三杰之一。传为汉初城父(《后汉书注》云:“张良出于城父”,即今安徽亳州市东南)人。陈平,阳武(今河南原阳)人,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在楚汉相争时,曾多次出计策助刘邦。[2]峣关:故址在西安市蓝田县城南,因临峣山得名,自古为关中平原通往南阳盆地的交通要隘。

【译文】

张良、陈平,都是汉高祖手下的谋臣,但是张良的为人,却不是陈平可以相比的。陈平曾经说:“我善于使用阴谋,这是道家所禁忌的地方。我的后代将会灭绝,这是我造的祸根啊!”果然陈平的地位传到他的曾孙时,因罪而被断绝了,正如他所说的一样。然而张良的爵位却只传到他的儿子,他去世后十年就灭绝了,后代也不再续封,他遭到灾祸的时间比陈平还早,这是为什么呢?我曾考查过,沛公攻打峣关时,秦国守将想要投降,张良说:“不如趁他放松戒备时进攻。”沛公的军队战胜了秦兵。之后项羽和汉王订立了合约,平分天下,达成合约后项羽就带兵向东去彭城了。张良说这是养虎为患,劝刘邦回兵追击项羽灭掉他。张良的这两件事不逊于诛杀降兵,因此他应当没有后代啊!

【评析】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知道,张良腹藏坏水、损招频出。刘邦攻打峣关时,秦国想要投降,张良提出“不如因其懈怠击之”,于是才打败秦军。张良如此阴险,理应受到报应。这件事也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如果能够多做一些善事,尽力地去帮助别人,将来必定能够获得相应的回报;即使无力行善或不愿意为别人付出,无论如何也不能心存邪念,加害于别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周亚夫

【原文】

周亚夫距[1]吴、楚,坚壁[2]不出。军中夜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帐下。亚夫坚卧不起。顷之,复定。吴奔壁东南陬[3],亚夫使备西北。已而果奔西北,不得入。《汉史》[4]书之,以为亚夫能持重。按,亚夫军细柳[5]时,天子先驱至,不得入。文帝称其不可得而犯。今乃有军中夜惊相攻之事,安在其能持重乎!

【注释】

[1]周亚夫:西汉名将。距,通“拒”,抗拒,抵抗。周亚夫(公元前199~公元前143年),西汉时期的著名将军、军事家,汉族,沛县(今江苏沛县)人。他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2]坚壁:坚守阵地。[3]陬(zōu):隅,角落。[4]《汉史》: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汉书》,又称《前汉书》,一百二十卷。其主要记述起于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囊括了西汉一代(包括短暂的王莽政权)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5]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

【译文】

周亚夫在抵抗吴、楚军队时,坚守阵地,并不主动出战。军营在夜间时发生惊动,士兵们互相攻击扰乱,一直闹到周亚夫的帐下。周亚夫依然躺着不起。过了一会儿,军营安静下来。吴军攻打军营东南角,周亚夫便命令加强军营西北角的防备。果然吴军又来攻打军营西北角,却不能够攻进来。《汉史》上记载了这件事,认为周亚夫用兵适当、稳重。据考查,周亚夫在细柳驻军时,皇帝派的使臣到达那里,却不能够进军营。汉文帝称赞他的军队是不可侵犯的。但军队如今竟然发生夜间受扰而互相攻击扰乱的事,怎么能够说他用兵适当、稳重呢?

【评析】

做事情一定要适当、稳妥地处理问题。上述文章讲述了虽然周亚夫在抵抗吴军用兵得当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也得到了《汉史》对其“能持重”的评价。但由于军中出现“夜惊,内向攻击扰乱”的现象,遭到了作者的质问,最后用反问的形式否定了“周亚夫能持重”的观点。

秦用他国人

【原文】

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1]。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如齐之田忌、田婴、田文[2],韩之公仲、公叔,赵之奉阳、平原君,魏王至以太子为相。独秦不然,其始与之谋国以开霸业者,魏人公孙鞅[3]也。其他若楼缓赵人,张仪、魏冉、范雎[4]皆魏人,蔡泽燕人,吕不韦韩人,李斯[5]楚人。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燕昭王任郭隗、剧辛、乐毅,几灭强齐,辛、毅皆赵人也。楚悼王[6]任吴起为相,诸侯患楚之强,盖卫人也。

【注释】

[1]四方游士:四方游说之士。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众多,读书人习纵横之术,游历四方,希图出人头地。[2]田忌、田婴、田文:田忌,战国时齐国名将,在马陵道杀掉魏国大将庞涓。田婴,田文的父亲,齐国丞相。田文,即孟尝君,齐国贵族,有门客数千人,为“战国四君子”之一。[3]公孙鞅:即商鞅,本为卫国人,被秦孝公封到商地,故而又称商鞅、商君。[4]张仪、魏冉、范雎:张仪,战国时著名纵横家,当时苏秦先游说六国合纵抗秦,后张仪策说六国连横事秦。魏冉,魏昭王母宣太后的异父弟,助昭王即位,为将军,受封穰侯。范雎,字叔,战国时魏人。[5]李斯:战国末上蔡人,因六国弱,无法施展才能而入秦,助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为丞相。秦始皇死,又助胡亥继帝位。[6]楚悼王:即熊疑,其父熊当被盗贼杀死,熊疑继立为悼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