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孟子(全集)
6332900000005

第5章 梁惠王上(3)

当时,郭子仪随从军卒仅一万人左右,在泾阳屯军。四周叛军、回纥、吐蕃等军队有近三十万,已经把郭子仪军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郭子仪急忙下令属下四将分阵迎敌,自己亲率两千铠甲军出于阵前。回纥军队首领很奇怪,惊问唐兵:“主帅为谁?”唐军回报:“郭令公。”回纥首领大惊:“郭令公还活着吗?仆固怀恩讲天可汗(唐代宗)已崩,郭令公也病死,中国无主,我们才跟随他来到这里。既然郭令公还活着,天可汗也活着吗?”唐军答称:“天子安好!”这下子回纥首领有些慌乱,面面相觑:“难道仆固怀恩欺骗我们?”

见此,郭子仪忙派使者去回纥营中晓谕:“几年前回纥大军跋涉万里,帮助我大唐收复两京,双方休戚与共,关系甚洽。现在,你们为什么要捐弃旧谊,帮助仆固怀恩这个叛臣,如此下去,对回纥一点好处也没有呵。”回纥人将信将疑:“都说郭令公死了,否则,我们怎敢至此。如果郭令公真活着,就让我们亲眼见一见。”

使者回报。郭子仪马上跨马欲出。左右将帅都劝:“戎狄狼子野心,怎能相信!”郭子仪说:“敌众数十倍于我军,力战肯定不能胜。我现在出去与他们相见,示之以诚。”左右将领要派五百骑兵护卫,郭子仪摇手拒绝,只带十几骑轻装而出。唐军大呼:“令公来!”

回纥人如临大敌,不知唐军真假,前面数排弓箭手皆引弓搭箭,持满欲射。

郭子仪骑马至阵前,摘去头盔,对带头的回纥首领亲切问候道:“君与我前些年同生死、共患难,怎么现在一点也不念昔日情分啊?”见到果真是郭子仪本人,回纥大将们都扔掉手中兵器下马行礼:“果吾父也。”(真是我亲郭大爷呵)

于是,郭子仪邀请回纥众首领欢饮,大赠金帛,誓好如初。酒席宴上,酒酣耳熟,郭子仪乘机劝说回纥首领:“吐蕃与我大唐本来是舅甥之国,现在背信弃义进攻我们。他们已劫抢牛马无数,诸位如果能倒戈奋击吐蕃,既能逐戎得利,又与我大唐重修友好关系,一举两得,多么好啊。”当时,仆固怀恩已经暴病而死,“群虏无所统一”,回纥人就答应了郭子仪。

吐蕃军队已经得知唐军与回纥军“联欢”的消息,惊疑双方有诈,乘夜就引军退走。郭子仪先派白元光等率一部分唐兵与回纥军相合,追击吐蕃,自引大军继后,于灵台西原大败吐蕃,斩首五万,生俘一万,得牛羊马驼不可胜计,并追回被俘掠的唐朝士女。

一颗仁爱之心,能够让一个人成为真正的赢家。

【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1]。出,语人曰[2]:“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3]:‘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4]。’”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5]?’”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6]?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7]。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8]。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9],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10]!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11],沛然谁能御之?’”

【注释】

[1]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名嗣(一说名赫)。[2]语(yù):告诉。[3]卒(cǔ)然:突然。[4]定于一:安定以统一为前提。[5]与:跟,从。[6]夫:彼。[7]七八月:指周历七八月,相当于夏历五六月。槁:草木枯干。[8]油然:盛多的样子。沛然:大雨滂沱的样子。浡(bó)然:蓬蓬勃勃地。[9]今夫:调换话头的连词。人牧:人君,指统治者。[10]引领:伸起颈项。[11]由:与“犹”通用。

【译文】

孟子见到了梁襄王。出来之后对别人说:“梁襄王远远地望去不像人君的样子,靠近些也不见有什么威严。他突然问我:‘天下怎么样才能安定呢?’”

“我对他说:‘统一了就能安定。’”

“‘那么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说:‘不喜欢杀人的人能统一天下。’”

“‘什么人能归顺呢?’”

“我说:‘天下百姓都会归顺。大王知道那禾苗么?七、八月之间天气大旱无雨,苗就枯黄了。天空突然起了很厚的云,下了很大的雨,苗就重新旺盛起来。能够像这样,谁又能抵挡得了呢?现在天下做人君的人,没有不爱好杀人的。如果有不好杀人的人出现,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伸长脖子盼望了!如果能做到这样,老百姓归顺他就像水向下流动一样,气势宏大,谁又能阻挡得了呢!’”

【历代论引】

苏氏曰:“孟子之言,非苟为大而已。然不深原其意而详究其实,未有不以为迂者矣。予观孟子以来,自汉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杀人致之。其余杀人愈多而天下愈乱。秦晋及隋,力能合之,而好杀不已,故或合而复分,或遂以亡国。孟子之言,岂偶然而已哉?”

朱子曰:“不似人君,不见所畏,言其无威仪也。卒然,急遽之貌。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王问列国分争,天下当何所定。孟子对以必合于一,然后定也。”

又曰:“盖好生恶死,人心所同。故人君不嗜杀人,则天下悦而归之。”

【评析】

孟子对梁襄王谈的其实是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天下统一才能够安定。这个道理是非常简单的。天下不统一,四分五裂,战争不断,怎么可能安定呢?用以后各代的历史事实(如三国、六朝等)来验证,也可以看到孟子论断的正确性。第二层,谁能统一天下?孟子说得非常简单:不喜欢杀人的人能够统一天下。首先,孟子所说的“不嗜杀人者”是指执掌人的生死大权的国君。其次,在当时的时代,七雄纷争,战争不断。战争就要互相残杀。所以,孟子所说的“不嗜杀人者”实际上是指不喜欢战争的人,也就是和平的维护者,而“嗜杀人者”则是指那些战争贩子。

综合起来看,孟子认为,国君只有实行仁政,善待人民,就像雨水滋润禾苗一样,人民才会归顺他,他才能统一天下,而使天下安定下来。这段话,表达了孟子反对暴政、主张仁政、“仁者无敌”的思想。

从我们今天的研究来看,孟子的政治学说和治国方略在理论上说都非常有道理,使人听了后不得不信服。但从实践来看,则不一定适用于战国时代的特殊历史。在战争年代,军事和政治密不可分,要谋求天下统一也的确离不开军事,离不开战争本身。所以,一般国君都会认为孟子的思想过于迂阔而不实用,不如纵横家或兵家的计策来得实在。梁襄王显然也是这种看法。事实上,就在孟子走后不久,苏秦到了魏国,并没有费太多的口舌就说动了梁襄王参加六国合纵抗秦的计划。

【史例解读】

引领而望

商王武丁的宰相傅说从政以前,曾在傅岩(今山西平陆东)地方从事版筑,故以傅为姓。傅岩是虞、虢两地交界之处,又是交通要道,由于山涧的流水常常冲决道路,奴隶们就在这里版筑护路。傅说身为奴隶,就靠从事版筑为生。商王武丁即位以后,三年没有理政,国事全由家宰管理。

有一天,武丁告诉群臣,他梦见上天赐予他一位贤人,这个人穿着奴隶穿的衣服,说自己姓傅名说,正在做苦役。武丁说:“傅者,相也。说者,悦也。天下当有相我而悦民者哉!这是个好兆头,我一定能得到一位治理天下的好帮手。”武丁就让人把梦中人的形象画出来,在全国寻找,果然在傅岩找到傅说。

经过一番交谈,武丁发现傅说果然就是自己和百官引领而望的治国之才,于是就让他担任宰相。但是这一来,出身宗族的大臣们却很不服气,认为他身为一个奴隶做宰相是对朝廷的侮辱。

过了一段时间,傅说发挥自己的才能,出台了一系列励精图治的政策,终于使得贵族和平民都心甘情愿地服从于他的领导。武丁一朝也因而成为商代后期的极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

七(一)

【原文】

齐宣王问曰[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2]?”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3]。无以,则王乎[4]?”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5],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6]。’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7],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8]。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9],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10]。以小易大,彼恶知之[11]?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12]?”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13]。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14]。”

【注释】

[1]齐宣王:姓田,名辟疆,齐威王的儿子,是齐田政权的第四代诸侯。其祖先本是春秋时姜姓齐国的大夫,到了田和,乃放逐齐之末君康公于海上,建立了齐田氏的封建政权。[2]齐桓:姓姜名小白。晋文:姓姬名重耳。皆春秋五霸之一。[3]未之闻:即“未闻之”。[4]以:同“已”。无以:不得已。[5]胡龁(hé):宣王左右近臣。[6]衅(xìn)钟:新钟铸成,杀牲取血,涂抹钟的缝隙,用来祭祀。[7]觳(hú)觫(sù):恐惧发抖的样子。[8]爱:吝啬。[9]褊(biǎn):狭小。[10]无异:莫怪。[11]恶(wū):何。[12]隐:痛,不忍。何择:有何区别。[13]无伤:不要紧。[14]仁术:仁者的心术。庖(páo)厨:厨房。

【译文】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可以讲给我听一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弟子没有讲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所以后世没有流传,我也没有听说过。如果大王非让我讲不可,那就讲讲王道吧?”

齐宣王问:“有怎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

孟子说:“安抚老百姓就能称王于天下,没人能挡得住。”

齐宣王问:“像我这样的,可以安抚老百姓吗?”

孟子说:“当然可以。”

齐宣王问:“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大王坐在朝堂上,有人牵牛从堂下经过,大王见到了,问:‘牵牛到哪里去呀?’那人说:‘将用来祭钟。’大王说:‘放掉它吧!我不忍心看着它发抖,好像没罪的人马上赴刑场一样。’那人说:‘是不是废除祭钟了呢?’您说:‘怎么能废除呢?用羊代替它。’不知有没有这回事?”

齐宣王说:“有这回事。”

孟子说:“这种心就可称王于天下。老百姓都认为大王您很吝啬;我却知道大王您是不忍心呀。”

齐宣王说:“您说得对。确实有这样的老百姓。齐国虽然不大,我也不至于吝啬一头牛。我就是不忍心看着它恐惧、发抖,像是无罪的人上刑场,所以用羊代替它。”

孟子说:“大王不要责怪老百姓认为您吝啬,用小的换大的,他们怎能知道您的真实想法呢?大王若是可怜它没罪而赴死,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我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呢?我不是因为吝惜财物才用羊替换牛的。怪不得老百姓会说我吝啬。”

孟子说:“这没有妨碍呀。这是仁爱之道呀,是看见牛而没有看见羊啊。君子对于禽兽,看到它活的时候,就不忍心看到它死去;听到它的叫声,就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离厨房远远的。”

【历代论引】

董子曰:“仲尼之门,五尺童子羞称五霸。为其先诈力而后仁义也,亦此意也。”

朱子曰:“王见牛之觳觫而不忍杀,即所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扩而充之,则可以保四海矣。故孟子指而言之,欲王察识于此而扩充之也。”

又曰:“牛羊皆无罪而死,何所分别而以羊易牛乎?孟子故设此难,欲王反求而得其本心。王不能然,故卒无以自解于百姓之言也。”

又曰:“术,谓法之巧者。盖杀牛既所不忍,衅钟又不可废。于此无以处之,则此心虽发而终不得施矣。然见牛则此心已发而不可遏,未见羊则其理未形而无所妨。故以羊易牛,则二者得以两全而无害,此所以为仁之术也。声,谓将死而哀鸣也。盖人之于禽兽,同生而异类。故用之以礼,而不忍之心施于见闻之所及。其所以必远庖厨者,亦以预养是心,而广为仁之术也。”

【评析】

在这一节里,齐宣王很委婉含蓄地向孟子请教历史问题:“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但实际上,他所关心是如何称霸天下的问题。因为齐桓公和晋文公在春秋时代都是靠“霸道”而称雄天下的。殊不知孟子所奉行的是反对霸权主义的儒学,不讲“霸道”而讲“王道”。也就是不讲武力,不依靠军事力量、战争称霸天下,而讲用道德,靠教化的力量,靠仁政统一天下,使天下人心归服。好在齐宣王也还通泰随和,管他霸道、王道,只要是能称雄天下就行,也就与孟子一问一答地探讨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