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学的改革(第二卷·学院篇)
6335300000005

第5章 传承(2)

改革的魄力

(2013年8月23日)

今天,清华经管学院师生举行学习《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座谈会。在过去的四年中,朱镕基总理共有三部书问世,每一次都产生轰动效应。四年前《朱镕基答记者问》出版,学院在2009年9月11日举行学习《朱镕基答记者问》座谈会。两年前《朱镕基讲话实录》四卷本出版,朱院长赠送学院500套,学院在2011年9月22日举行《朱镕基讲话实录》座谈会,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上个星期,2013年8月12日,《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举行首发仪式,朱院长的第一个博士生、学院市场营销系主任赵平教授在仪式上发言。今天我们学院在这里举行座谈会,畅谈学习《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的感想和体会。

我拿到这本书后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感想很多。清华经管学院于1984年春成立,朱镕基担任首任院长。到了1987年底,在担任院长三年半后,他调任上海市市长,但仍然担任学院院长,指导博士生。从1987年底到1991年春,他担任上海市领导,也是三年半的时间。之后他调回北京担任国务院领导。在此期间,他还一直担任清华经管学院院长,直至2001年。从2000年开始至今,他一直是学院顾问委员会的名誉主席。在近三十年中,朱镕基院长与清华经管学院结下不解之缘,学院师生对我们的老院长感情极为深厚。今天来参加座谈会的人中,有一些就是朱镕基担任院长时的教师和学生。他们接下来会谈自己学习《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的体会。

我感到,阅读这本书首先需要理解当时的环境背景。应该说,从1988年至1991年初这三年多时间中,国内经济形势十分困难、政治环境十分严峻。朱院长是在这个时期上任,并且在此期间在上海推动各项工作,大胆改革开放,为上海后来的大发展打下了基础。1988年我在国外读书,利用暑假的三个月时间在国内多个省市(包括上海)做调研,所以对当时中国经济状况有所了解。一方面,中国经济还未走出短缺经济的困境;另一方面,经济改革全面展开,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挑战,突出表现在通货膨胀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程度。1989年的“政治风波”更是导致经济增速大幅下滑,改革开放的方向受到质疑,同时还受到了来自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这就是这本书中的文章和讲话实录的大背景。我的体会是,要理解这些实录的意义,首先要理解那个时期的环境。

在这个背景下我谈两点感想。第一点感想是,在财力、物力都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我们看到的是朱市长做事的“力度”和“速度”,十分令人敬佩。这在他的这本书中有充分反映。在体现“力度”方面,比如成立外资委员会,一站式解决审批问题,力度非常强;在体现“速度”方面,我们看到他在担任上海市市长的三年中做了那么多的事,不仅着力解决眼前问题,还抓紧长远发展的大事。一方面是眼前问题,比如菜篮子、交通问题,他一上任就抓,这是当时上海面临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他不仅只抓眼前问题,还抓长远问题,为上海日后的大发展打基础。比如浦东开发、成立上海证券交易所、启动住房改革,这些都是关系到上海长远发展的大事,都是在经济形势并不好的时候出台和启动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是在经济低谷的1990年成立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朱市长经常会说,正是因为经济上遇到了困难,发展中出现了问题,所以才要依靠更多的改革、更大的开放、更快的发展来解决问题。

我的第二点感想来自书中的四篇文章:1988年11月29日朱市长会见德国专家格里希(Werner Gerich)时的谈话,1988年12月1日在格里希为1200多位大中型企业厂长做报告之后的讲话,1989年10月9日在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预备会议(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以及一个多月后关于上海金融业发展和开放问题的讲话。

前两篇是朱市长邀请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专家——70多岁的格里希来上海,认真听取他非常尖锐的批评和建议,虚心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经验,以提高中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1988年11月29日,朱市长会见格里希,非常耐心、认真地听他的讲话。我特别能理解本书编辑保留了大篇幅的格里希的原话,他讲得如此之细,在每一个企业看到的每一个细节,比如这个厂房的玻璃碎了,那个工厂的环境很脏等细节。朱市长耐心地听完这些对中国企业管理的尖锐批评之后,立即邀请格里希为1200多位上海的大中型企业厂长做报告,还特别叮嘱,你要像跟我刚才谈话时一样尖锐。在两天后格里希的报告之后的讲话中,朱市长特别强调要使用国际质量标准,不能用低标准,也不能用两个标准。格里希提出的一个批评就是,中国企业出口产品用一个标准,而在国内销售的产品用另一个较低的标准。格里希认为这样不好。朱市长说他非常赞同,只能用一个标准,就是国际标准。朱市长不仅认真听取一位外国专家的意见,而且迅速地把这些内容传递给1200多名上海厂长。当时上海共有1万名大中型企业厂长,这些听众就占了十分之一。这是不得了的大手笔。

后两篇的时间是1989年下半年。我们都知道这个时候的政治形势非常严峻,经济形势十分困难,而且在意识形态上很僵化。正是在这个时候,10月9日,朱市长发起成立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邀请美国AIG(美国国际集团)主席格林伯格(Maurice Greenberg)先生担任会议主席,并决定今后每年召开一次会议(这个会议至今已经开了二十多次)。这不仅仅是一个形式。在一个多月后的12月2日,在朱市长关于上海金融业发展的谈话中,他特别提到了这个咨询委员会会议,并引用了格林伯格在会上提出的关于引进外资银行的建议,以及他对金融监管政策的一系列意见,而这些又都在接下来的上海金融业发展规划中体现出来。

我对此很有感触。一方面,格林伯格也是我们学院的顾问委员会委员,他多次同我讲过朱院长发起的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并且对他担任第一任主席深感自豪。另一方面,我自己在过去这七年中,每年参与组织学院的顾问委员会会议,聆听朱院长的教诲。读了这两篇,我对朱院长在2000年发起成立清华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并且每年召开一次会议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朱镕基一共创建过两个顾问委员会,一个是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另一个就是清华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在他离开上海之后,清华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就是他每年唯一参加的顾问委员会会议了。在每年的学院顾问委员会会议上,朱院长都非常认真地听取委员们对学院发展的建议,并教导我们要做世界一流,就要认真学习世界上的先进经验,而且检查我们是否落实。这些都对经管学院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读了这本书后,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朱院长认真听取国外专家的意见,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参考借鉴国外经验的决心和魄力。他既不是装饰门面,也不是生搬硬套,而是结合中国国情,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为的是要做世界一流。特别是在1989年下半年那种形势下发起成立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更是不可思议,因为当时不像今天这样开放。

最后,我们期待朱院长在明年学院三十周年院庆的时候,回学院看看。清华经管学院的师生校友都非常想念他。

在清华师生学习《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座谈会上的讲话。

精神的传承

(2016年4月24日)

今年是清华建校105周年,同时也是清华经济学系建系90周年。清华经济学系是今天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源流。

历史是这样的:1911年清华建校之初,只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1925年9月,清华学校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本科生。1926年4月26日,清华学校评议会决定在大学部设立17个学系,其中11个学系先行设立专修课程。这17个学系中就有经济学系。

从1926年建系至1952年院系调整,老清华经济学系共历26载。老清华经济学系共有两任系主任:第一任系主任是朱彬元,任期从1926年至1928年;第二任系主任是陈岱孙,任期从1928年至1952年。

老清华经济学系自建系之初课程就分设“经济”和“商学”两组。老清华经济学系群英荟萃,人才辈出。长期担任系主任的陈岱孙先生是我国经济学界一代宗师。刘大中、王亚南、萧蘧、陈锦涛、戴世光、伍启元、徐毓枬等知名学者曾在经济学系任教。在1926—1952年间,经济学系是清华毕业生最多的一个系,占全校的五分之一。从这里,走出了巫宝三、杨联升、陈舜礼、刘国光等一批经济学栋梁人才。

今天,当我们纪念清华经济学系建系90周年的时候,我们特别怀念陈岱孙先生。从本周起,学院在舜德楼大厅展出“纪念陈岱孙先生诞辰115周年展览”,回顾他97年的一生,特别是他与清华经济学系和清华的亲情。陈岱孙生于1900年。他20岁从清华学校毕业,随后赴美留学,22岁时获得威斯康星大学学士学位,26岁时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27年他回到母校清华担任教授,1928年起担任经济学系系主任。1929年清华法学院成立,下设经济学系和政治学系,他担任法学院院长并兼任经济学系系主任。在1937年至1945年间,他担任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经济学系系主任,并在1940年至1945年间兼任西南联大商学系系主任。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先期北返,负责接收清华校产、修复校园、招生考试等工作。在1928年到1952年期间,陈岱孙作为清华校领导核心成员和经济学系系主任,为清华、为清华经济学系做出了卓越贡献。

改革开放后,在1980年校庆日返校时,陈岱孙就表示要积极支持清华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在1984年清华经济管理学院成立大会上,陈岱孙先生受聘担任学院名誉教授。1987年10月,陈岱孙出席由清华经济学系1932级学长王秉厚捐赠设立的“陈岱孙经济学奖学金”的首届颁奖会。1994年,学院十年院庆,94岁的陈岱孙参加了在清华大礼堂举行的院庆大会并讲话。1995年10月,陈岱孙95岁华诞,朱镕基院长原定登门为他祝寿,但因公务未能成行,特别写了亲笔贺信。信中写道:“先生年高德劭,学贯中西,授业育人,六十八年如一日,一代宗师,堪称桃李满天下”“清华经济管理学院成立之后,始得求教于先生之机缘,得益良多”。陈岱孙先生于1997年去世。为了纪念他,学院在2000年落成陈岱孙铜像并将它置放在伟伦楼大厅。在2011年清华百年校庆之际,学院开启“陈岱孙经济学纪念讲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马斯金(Eric Maskin)为首位演讲人。

陈岱孙先生在老清华有三重身份:学者、教授、管理者。我从他身上看到两种精神特别值得我们今天传承。第一是教书育人的敬业精神。陈岱孙先生的名言是:“我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教书”。这句话刻在陈岱孙铜像的基座上面。在如今重研究、轻教学的环境中,我们更要继承教书育人的传统。第二是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在老清华经济学系的26年中,面对内忧外患,历经南渡北归,陈岱孙带领经济学系同仁在很短时间内便使清华经济学系跻身国内一流,可歌可泣。论物质条件,今非昔比,但是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依然是我们要传承的。

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在1979年成立经济管理工程系(准确地说是1979年成立筹备组,1980年正式成立系),由董新保担任系主任。在1984年成立经济管理学院,迄今又已32载。在我担任院长之前的三位院长分别是:朱镕基,任期从1984年至2001年;赵纯均,任期从2001年至2005年;何建坤,任期从2005年至2006年。在1985年,经济系在经济管理学院下复建,至今有三位系主任:董新保,任期从1985年至1990年;李子奈,任期从1990年至2005年;白重恩,任期从2005年至今。今天他们三位都到场,并将一起对话,回顾经济系的这一段历史。

作为老清华经济学系延续而成立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32年的历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我们在此时没有忘记学院的源流,成立于1926年的经济学系。正如王大中校长在2000年4月30日陈岱孙铜像揭幕仪式上所言,今天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1926年建立的清华经济学系的历史渊源一脉相承。我们很高兴,陈岱孙先生的亲属、《孤帆远影》的作者刘昀先生,今天也到会。

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清华经济学系建立90周年,既是经济系的活动,也是经济管理学院的活动。今天的活动由学院党委书记高建主持,接下来有两场教师、校友的对话,分别由经济系系主任白重恩和系副主任钟笑寒主持。通过这个活动,让我们饮水思源,追昔抚今,传承前辈教书育人的敬业精神和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使学院更好地前行。

在清华经济学系建系9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