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成就一生好习惯
6380900000006

第6章 第5种好习惯:给爷爷奶奶一片孝心——培养孩子关爱老人的好习惯

B篇 爱是无岸的海——爱心习惯的培养

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关心,关爱他人就是关爱自己。

尊老敬贤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将这种美德发扬光大,并一代一代延续下去。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孩子对待老人或父母不够尊敬,如顶撞老人、不服从管教,用生硬的态度命令老人为他做这做那事。

精彩案例

尊重老人的习惯要从小培养,时时刻刻想着为老人做些事情,自己能做的事情坚持自己做。只要父母留心培养孩子尊敬老人的习惯,相信孩子会做得更好,同时,孩子也会得到老人的更多关怀。

陈磊原是哈尔滨三中的学生,后来以630分的托福成绩被美国著名的米德尔伯里学院录取。现在在纽约华尔街全美排名第一的投资银行——高盛银行工作。陈磊从小就知道关心老人。

幼年的陈磊很惹人喜欢,是爷爷奶奶的掌上明珠,是爸爸妈妈的希望所在。家人对她倾注了浓浓的爱。但父母从不娇惯她,而是注意让她在享受爱的温馨之中,培养起对家人和对他人、对生活的美好感情,从接受大家的爱当中学会爱大家。在祖孙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中,只要用心培养就能让孩子养成关心老人的习惯。每逢家人吃水果,爷爷奶奶就说:“看磊磊怎么分?”她每次都是把大的给了爷爷奶奶,自己留小的。有时爸爸妈妈给她买来小食品,她也是主动让爷爷奶奶、妈妈爸爸尝一尝。每逢节假日家人聚餐时,都等爷爷奶奶长辈们入座后,她再上桌。遇到好吃的东西,她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往爷爷奶奶的碗里夹。陈磊的妈妈说:“那时,每逢节假日,我们常带着她去看姥爷、姥姥。在她能走路的时候,我们就尽量让她自己走。实在累了,我们才背她走一段,边走边问她:‘等爸爸妈妈年龄大了,走不动时,你能背我们吗?’每次她都痛快地说:‘能’!有时,看我们背她走得吃力,她便主动要求下来自己走。一次去江边玩,由于天热,一动便全身出汗,她无论如何也不让我们背她走,自己走得满脸通红,路上行人见了,觉得这个小孩挺懂事,那时她还不到3岁。”

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德。一个懂得关爱他人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关爱。这种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它必须从小抓起,从小培养。

养成方法

●父母应以身作则,做尊敬老人的带头人。孩子认识浅显,判断能力差,缺乏独立性,心理活动带有暗示性和模仿性。在他们眼里,父母的行为就是一把尺子,认为父母做的,他就能做,父母怎样做,他就应该怎样做。因此,父母在与老人(自己父母、公婆、岳父母和其他老人)相处中,态度应谦逊、彬彬有礼、关心照顾、体贴入微。如在家给老人端茶送水,在公共场合,给老人让座让道。父母的言行,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会像父母一样善待老人。

●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反复练习,养成习惯。练习是强化记忆痕迹的有效手段,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将良好的行为转化为习惯,长久地保持下去。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必须处处留意,对孩子从“小事”入手,加强培养,如:经常让孩子帮老人做事情,用礼貌语言与老人交往(常用“您好”“再见”“谢谢”“请慢走”等),关心、慰问生病的老人,扶爷爷奶奶上下楼梯,为爷爷奶奶盛饭,陪爷爷奶奶说话,给爷爷奶奶唱歌或跳舞,等等。多次训练,日积月累,孩子的良好习惯便会逐渐养成。

●利用有关节日,启发诱导。可借助老人生日、重阳节(老人节)、元旦、春节等有利时机,通过谈话、点拨、暗示,诱发良好行为,如询问孩子:“明天是××节,你应该做些什么?怎样使爷爷(奶奶)高兴呢?”孩子就会认真地说:“我帮爷爷切蛋糕,祝爷爷生日快乐,健康长寿。”“我送奶奶一件礼物。”“我给爷爷、奶奶拜年。”……

●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防微杜渐。孩子易冲动,自制力差,他们的行为往往受情绪支配,容易出错,常常做出对老人无礼的举动,如对老人发脾气、摔东西、不理睬等。一旦发现这些问题,成人一定要严加管教,严肃批评,耐心说服,使孩子认识到错误,尤其不放过“第一次”,严格把关。迁就容忍只能招致更多的过错,使孩子养成不良习惯。

●建议老人多与孩子相处,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有些孩子不是对老人敬而远之,就是漠不关心,这往往是相处甚少、感情不深的缘故。在相处中,他们常常要在父母的提醒下,才关心老人,非常被动,如给老人搬凳子、说“再见”等。为此,作为老人,应平易近人,态度和蔼,关心孩子的成长,多与孩子交谈,缩短两代人的心理距离,不能因兴趣迥异,而居高临下。老人对孩子只有“动之以情”,才能使其主动关心、尊敬老人,自觉听从老人教导,努力做他们心目中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