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科学社会主义研究Ⅲ(第21卷)
6431000000008

第8章 1885—1895年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国家政体思想的发展(4)

恩格斯同时纠正了对巴黎公社无产阶级专政的错误看法。公社是由布朗基主义者和蒲鲁东主义者组成的,但它的措施却往往是正确的。无论是蒲鲁东主义者或布朗基主义者,都按照历史的讽刺,做出了恰恰与他们学派的信条相反的事件。公社在政治方面的决策是由布朗基主义者做出的。他们要求把全部权力最严格地集中在新的革命政府手中。但是同时,他们在向法国各省人民发表的一切宣言中,号召巴黎和外省的公社联合起来,组成一个自由的联邦。公社所要破除的正是军队、政治警察、官僚这种旧的集权政府的压迫权力,“即由拿破仑在1798年建立的地方行政长官管理制”。恩格斯在这里描述的无产阶级专政并不是像人们所理解的即那种布朗基主义专政。恩格斯最后做出结论说:“近来,社会民主党的庸人又是一听到无产阶级专政就吓得大喊救命。先生们,你们想知道无产阶级专政是什么样子吗?请看看巴黎公社吧。这就是无产阶级专政。”[26]

我们在前面还提到,恩格斯在1891年初还出版了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这部著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恩格斯在国家问题上的思想发展。当然,我们不能期待在这部著作中找到恩格斯在《爱尔福特纲领批判》中提出的论题,即民主共和国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殊形式。马克思认为,民主共和国正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最后的国家形式里进行阶级斗争决战的场所。此外,他还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27]这里马克思提出的无产阶级革命专政的概念只是一个“实质”概念。它涉及的是过渡时期国家的政治、社会、历史内容。至于专政采取什么样的政治形式,马克思保持着沉默,因为他没有重提“公社是终于发现的政治形式”。这部著作涉及的政治形式仅仅是民主共和国。马克思指出,德国无产阶级应该要求实现这个国家形式,同时应该意识到,从专制的国家过渡到共和形式是十分艰难的。他批评德国共产党在提出一系列民主要求的时候,忘记了至关重要的一点:“这就是这一切美丽的东西都建立在承认所谓人民主权的基础上,所以它们只有在民主共和国内才是适宜的。”[28]马克思既反对拉萨尔派对国家的迷信,也反对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对民主的迷信。他捍卫了工人党的独立性,同时也捍卫了民主的最低纲领。马克思虽然没有说明无产阶级专政应采取的政治形式,但是却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一般原理。它起到了指导我们确定适宜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政治形式的作用。从此以后“自由的国家”应该成为无产阶级追求的目标。“自由就在于把国家由一个站在社会之上的机关变成完全服从这个社会的机关。”[29]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解决下述问题: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家制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同现在的国家职能相比,哪些社会职能应该保留,哪些应该扬弃?哪些应该创新?恩格斯的理论工作正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三、结论

我们对恩格斯从1885—1895年间所从事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政治形式研究的理论活动作了考察。这些活动反映在他在这一时期的著述和书信之中,它们由历史唯物主义这条线索联系在一起。恩格斯为什么要进行这些理论研究呢?他在1893年7月14日致弗·梅林的信中,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答。他两次强调了曾经被他和马克思忽视了的形式问题的重要性。他写道:

“对问题的这一方面(我在这里只能稍微谈谈),我觉得我们大家都有不应有的疏忽。这种情况过去就有:起初总是因为内容而忽略形式。如上所说,我就这样做过,错误总是在事后才清楚地看到。”[30]

这就是恩格斯理论研究的动因。他从1885年到1891年对民主共和国的研究就是为了解决形式问题。应该看到,从1848年革命到8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专政的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概念最初同内战和暴力联系在一起,因为这正是革命时代的特点。到了80年代,它就不再同起义密切相关了,而是变成了所谓的实质概念。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理论所面临的问题是:仅仅从内容的角度说明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是社会变革历史阶段的特点是不够的,还必须指出这种专政是在什么形式下实现的。巴黎公社之后,我们得到了关于这个形式问题的第一个答案。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讨论过渡问题的时候却没有提及这个答案。恩格斯在1891年就这个问题又给了我们第二个答案,同时他也没有否定第一个答案。这个答案的好处在于它表明,非官僚制的民主共和国同巴黎公社相比符合更为广泛和普遍的历史经验。从此以后,在政体问题上,人们再也没有理由指责马克思主义留下形式的空白了。之所以有人在1891年后仍然发出这样的诘难,是因为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和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混为一谈。这种解释是列宁做出的,他否认恩格斯制定了关于形式问题的理论,而坚持马克思先前提出的民主共和国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最后决战场所的论题。列宁又重新回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概念,并力图根据俄国的经验对形式问题做出回答。

恩格斯在政治形式领域制定的理论具有重要的史学意义,因为他所制定的理论回答了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和后来发生的无产阶级革命之间有什么关系?或者进一步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成果(民主共和国就是最先进的资产阶级革命取得的最显著的成果)一旦获得以后,它们在无产阶级革命中起什么作用?恩格斯1891年的理论革命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政治领域把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取得的成果向前推进,如果它能够把这些成果继承下来的话。为了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需要一个民主的政治形式,而这种形式已经被先前的革命创造出来了。这种形式如果已经存在,那么就保留和发展它,如果还不存在,那么就去争取它。

无产阶级专政需要一定的政治形式,现在的问题在于通过什么样的斗争形式(合法的和非法的、和平的和暴力的),通过哪些阶段,在各阶段又通过哪些联合才可以最终实现这种政治形式。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不能混为一谈。这两个问题恩格斯在《爱尔福特纲领批判》中都涉及了。在斗争形式问题上,恩格斯批评了那种认为在现存的合法制度下就可以过渡到民主和社会主义的荒谬观点。他认为,在现存的专制制度下合法地、和平地进行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社会变革是不可能的。用暴力来建立民主和社会主义是必然的。问题在于什么时候,在什么条件下使用这种暴力,才可以在阶级搏斗中取胜。而在1895年《〈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这篇政治遗嘱中,恩格斯对德国社会主义变革进程的形式又增加了新的考虑。这已经不是1848—1850年不断革命策略中设想的两个明显的不同的阶段,而是其性质直接就是社会主义的革命。正是在这个唯一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运动中,无产阶级政党将建立民主的政体。这个社会主义革命将附带地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同时,也只有建立了民主政体,这个革命才能够进行。

我们应该把无产阶级革命专政的政治形式同社会变革的政治形式区分开来。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使用或不使用暴力涉及的是社会变革的政治形式问题。巴黎公社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谁也不会指责巴黎公社践踏了民主。“起初就是行动”。公社进行了“不断的革命”。它在1870年6月恢复了共和国,而在1871年3月又把民主向前推进了一步,创造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新的政治形式。革命的暴力本身始终是一种民主的形式。

还有一点要补充的是,巴黎公社是在民主政体并没有真正确立的情况下使用暴力的。众所周知,1871年3月18日起义是对梯也尔政府进攻的回答,因为梯也尔想要非法地夺取国民自卫军的大炮。恩格斯对这一情况后来进行了认真的思考。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正是资产阶级首先使用暴力,破坏了合法性;二、这种对暴力的使用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挑衅,它导致了屠杀。因此担心新的挑衅会引起新的流血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恩格斯。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促使恩格斯以新的方式提出暴力问题。首先应该把事实颠倒过来:统治阶级用暴力破坏了自身的合法性,然后工人阶级才考虑使用暴力,作为对占有者阶级非法使用暴力的回答;其次,在那些存在着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的可能性的国家,即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政党(其中也包括工人阶级政党)已经建立了民主政体的国家(即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仍然保留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性质,从而在这些国家中,政治上的平等往往受到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制约),进攻性地使用武装暴力是否合法,是否可能以及是否受人们欢迎?

(原载法国《当代马克思》杂志1905年总第17期)

(李其庆 译)

注释:

[1]本文选自《马克思恩格斯研究》1995年总第22期。

[2]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373—374页脚注。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7卷第361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7卷第291—292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7卷第297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1卷第257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5卷第362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6卷第341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6卷第344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6卷第359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2卷第272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2卷第273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2卷第274页。

[14]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对这句话的评论是:“恩格斯在这里特别明确地重申了贯穿在马克思的一切著作中的基本思想,这就是:民主共和国是走向无产阶级专政的捷径”。(《列宁全集》第2版第31卷第67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2卷第276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2卷第353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6卷第55—56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9卷第209—210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9卷第40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8卷第561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9卷第87—88页。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2卷第219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2卷第225页。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2卷第227页。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2卷第227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2卷第229页。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9卷第31页。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9卷第31—32页。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9卷第30页。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9卷第95—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