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素书新解(全译本)
6436100000008

第8章 正道章第二(1)

张氏注曰:『道不可以非正。』

王氏点评:『不偏其中,谓之正;人行之履,谓之道。此章之内,显明英俊、豪杰,明事顺理,各尽其道,所行忠、孝、义的道理。』

正道章第二

原典

德足以怀远。

张氏注曰

怀者,中心悦而诚服之谓也。

王氏点评

善政安民,四海无事;以德治国,远近咸服。圣德明君,贤能良相,修德行政,礼贤爱士,屈己于人,好名散于四方,豪杰若闻如此贤义,自然归集。此是德行齐足,威声伏远道理。

译文

一个人的道德如果很高尚,就能使远方的人前来归顺。

黄石公智慧

“宽则得众,惠能使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些古人留下来的宝贵的治国安民的经验,同样适用于今天。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只有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准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才能更好地推动工作的开展。

《六韬》中说:“利天下者,天下启之。”的确,民心的归属与否关系着国家之存亡,事业之兴衰,领导者不可不重视。历史和现实的许多事例都表明,凡是成长和发展比较快的领导者,大都是既受上级信赖,又受下级拥戴而且政绩又突出的人。因此,作为一名领导者,应当注意协调这几者的关系,尤其要注重打好群众基础。

“得民心”说得通俗一点儿,就是要有好人缘,与群众搞好关系,这样才能具备较高的威望,才能变得具有号召力。民心不仅是领导者做好工作的群众基础,也是领导者求得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保障。

得人心并不难,首先,能做到公正无私就已成功一半。尽管管理者的工作方法各不相同,但首先必须树立公正无私的形象,这样才能大大有利于自己凝聚力的加强。明智的管理者大多很在意自己的名声,因为他们深知,有好名声才有凝聚力,才能做到众望所归。因此,只有顾及下属对自己品质的评价,在下属面前树立一个公正无私的贤者形象,才能更好地立权树威,做到取信于“民”。

其次,公正地评价下属是管理者公正无私的另一个重要的体现。作为明智的管理者,为了客观评价下属,他们总是善于及时观察和做笔记。因为他们深知,下属的表现只有通过长期的工作才能体现出来,所以只有长期注意记录他们的行为,才能对他们真正有所了解,从而做到真正的赏罚分明。

再次,深受下属欢迎的管理者还总是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从而他们才能够充分地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然后通过尽可能公正地使用人才来激发下属为单位效劳的积极心态。

另外,管理者公正无私还表现在对下属的“论功行赏”上面。受下属欢迎的管理者,往往在论功行赏方面做得相当完美,能够充分地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形成人人争上游的工作局面,从而给单位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反之,如果论功行赏做得不好,不仅无法激励下属,反而有可能给单位带来负面的影响。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事务中要公私分明,切不可假公济私。要了解一个人的品性很容易,只要看看他使用金钱的方式就可以了。有些管理者乍见之下气度非凡,可是一牵涉到钱,脑子里却会立刻盘算起来如何才能“报公账”。如果常常这样做,那无论是从品性还是从能力上来说,作为管理者都是完全不够资格的。

总而言之,作为管理者,只有在下属面前树立一个公正的形象,才能更好地立权树威,做到取信于群众。这就是所谓的“德足以怀远”。当然,德不是只有管理者才能立的,管理者失德也要从上位跌到下位,下位的人如果注重凑齐德,也能逐渐使人心归顺,最终成功上位。

原典

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

张氏注曰

有行有为,而众人宜之,则得乎众人矣。天无信,四时失序;人无信,行止不立。人若志诚守信,乃立身成名之本。君子寡言言必忠信,一言议定再不肯改议、失约。有得有为而众人宜之,则得乎众人心。一异者,言天下之道一而已矣,不使人分门别户。赏不先于身,利不厚于己;喜乐共用,患难相恤。如汉先主结义于桃园,立功名于三国;唐太宗集义于太原,成事于隋末,此是义足以得众道理。

译文

一个人的信义昭著足以影响别人对事物的认知,从而最终达成统一的意见;一个人行止有义,处事公正,就能获得众人的支持。

黄石公智慧

东汉的许慎在他所著的《说文解字》中说:“诚,信也。”又说:“信,诚也。”由此可见,“诚”和“信”,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相连使用,在古代都是同一个意思。诚实守信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坦诚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坦诚可能会让人损失眼前的利益,所以多数人在面对这种选择时,往往会选择用谎言遮盖。但一个有信义的人却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远比金钱更重要,这种信任在日后会给他的人生带来极大的帮助。但有的人却不这样想,他们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失去诚信,这样一来,他们就会失去长远的发展机会了。

自古以来,诚实守信就是做人最基本的品德。黄石公指出,一个人如果诚信昭著,那就足以影响别人对事物的看法,能使众人意见达成统一。所以,考察自己说的话有没有人听,首先得问问自己曾经建立了多少可信度。如果一个人的可信度很高,那么他所说的话自然会得到众人的信服。

诸葛亮说:“信义可以交友。”可见信和义也是分不开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义都不是特别看中,结果经常抱怨自己没有朋友,或者觉得曾经的朋友都开始疏远自己,而且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其实,别人有心疏远不是没有缘故的,朋友少也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有人说自己朋友少是因为没钱,有人说自己朋友少是因为文化低,有人说自己朋友少是因为别人不识货,这种将问题归咎于别人的交友方式,人际关系是很难有所改善的,除非能够认识到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做事不合乎“义”才造成的。

“义”代表人心的公理,一个行事常常遵循公理,常常从群体利益角度出发的人,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喜爱和拥戴。或许这个人的外在条件不是很强大,但是“义”却可以让他变得很有吸引力,因为,行事合乎公理,做事就会少有阻碍,做事就有成效,就会使人富足;行事合乎公理,就会使人渐渐明理,对公理确信不疑,这就是智慧,就是文化的本质;行事合乎公理,就会使人朋友越来越多,这就是闪光点。所以,在说自己没有朋友,找不到知己,说话没有人愿意听之前,先要问问自己是否在“信”“义”方面做到位了。如果一个人真的做到了,相信就不会再有这些抱怨了。

原典

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张氏注曰

嫌疑之际,非智不决。

王氏点评

古之成败,无才智,不能通晓今时得失;不聪明,难以分辨是非。才智齐足,必能通晓时务;聪明广览,可以详辨兴衰。若能参审古今成败之事,便有鉴其得失。天运日月,照耀于昼夜之中,无所不明;人聪耳目,听鉴于声色之势,无所不辨。居人之上,如镜高悬,一般人之善恶,自然照见。在上之人,善能分辨善恶,别辨贤愚;在下之人,自然不敢为非。能行此五件,便是聪明俊毅之人。德行存之于心,仁义行之于外。但凡动静其间,若有威仪,是形端表正之礼。人若见之,动静安详,行止威仪,自然心生恭敬之礼,上下不敢怠慢。自知者,明知人者。智明可以鉴察自己之善恶,智可以详决他人之嫌疑。聪明之人,事奉君王,必要省晓嫌疑道理。若是嫌疑时分却近前,行必惹祸患怪怨,其间管领勾当,身必不安。若识嫌疑,便识进退,自然身无祸也。

译文

才识杰出可以借鉴历史,聪明睿智可以知众而容众,这种人是人中俊杰。

黄石公智慧

所谓“才俊”,应包含两个标准,一个是鉴古,也就是学识涵养的储备有多少;一个是照下,也就是荣众、惠众的能力有多少。

“鉴古”,可以综合两方面去理解,一个是古今人物的历史,一个是自己过去的历史,从别人和自己过去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并能够在下次遇到问题时想到这些教训,从而规避误区,这就可以称得上是拥有杰出的才识了。

谈过“鉴古”,我们再来看看“照下”。前者更多的是从个人才识层面来说的,而“照下”则是告诫人要协调处理好自己和众人之间的关系,而这就需要对别人有深入的了解,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知众”。不过,做到“知众”还不够,还要注意善加区别看待每个人不同的性情,使一个集体里的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对应的位置,从而呈现出活泼的氛围。一个人生格局开阔的人,不应该只做到排除异己,还应该竭力做到与众人和睦相处。

一个人能够在学识能力方面没有懈怠,在人际协调方面不出岔子,那在做事时失误就会少很多。同时,与其等别人找出问题来攻击我们,倒不如我们自己先找出问题所在。普通人总是等待别人找出自己的问题,找不出就蒙混过关。他们在学习上懈怠,在人际关系上表现冷漠,每每在人生的关键时刻脱节。这就是俊杰和普通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原典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