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术与传统(全集)
6497500000017

第17章 王国维 陈寅恪与吴宓(5)

我们打开1944年12月14日至1945年1月24日的《雨僧日记》,几乎是天天、有时一天两次,吴宓都去医院看视、陪同寅恪先生。例如《雨僧日记》1944年12月14日:“寅恪以目疾,住陕西街存仁医院三楼73室,宓1—2往探视,久陪坐谈。”12月15日:“10—11存仁医院探寅恪病……4:00再探寅恪病,以万元付寅恪作家用。”12月16日:“在燕京大礼堂讲《红楼梦》评论”,“探寅恪病”。12月17日:“下午1:30始得至存仁探寅恪病。”12月18日:“12—1探寅恪病。今日下午,左目将行割治。”12月19日:“往存仁视寅恪,仅得见夫人筼,言开刀后,痛呻久之。”12月21日:“探寅恪病,甚有起色。”12月23日:“夕,探寅恪病,仅见筼夫人,言寅恪不如前。”12月24日:“上午探寅恪病,转佳。”12月25日:“探寅恪病。逢陈医检查其病目。”12月26日:“探寅恪病,医方检视,宓急退出。”12月28日:“夕,探寅恪病,方眠。”12月30日:“探寅恪病,方食,后筼夫人送出,秘告:医云割治无益,左目网膜,脱处增广,未能粘合,且网膜另有小洞穿。”12月31日:“探寅恪病。方眠。”1945年元旦:“9:30探寅恪病。”“下午,阴,2—3以借得之张恨水小说《天河配》送与寅恪。”1月3日:“夕5—8探寅恪病,陪坐。”1月5日:“探寅恪病,方眠。”(62)吴宓几乎是天天去医院“陪坐”、“久坐”、“陪谈”。这一时期的《雨僧日记》,如同寅恪先生眼病的病历卡一样,纤毫不漏,很少见到朋友之间有如此至爱亲情的。陈寅恪的特点是深挚,吴宓的特点是投入。1961年吴宓赴广州最后一次看望老友,陈寅恪赠诗有句说:“幸有人间佳亲在”,这“佳亲”二字,不妨可以看作也包括两个老友的关系在内。

吴宓和陈寅恪在1949年以前,尽管有战乱和流离,总有机会倾心谈叙,互相切磋;1949年以后,本来是寰宇已定的和平环境,反而天各一方、相见时难了。因此1961年已是六十七岁的吴宓亲赴广州看望七十有一的陈寅恪,可不是一件小事。吴宓于8月23日乘船到武汉,会见老友刘永济先生,然后于8月30日抵广州,到中山大学已是夜里12时,寅恪先生仍在东南区一号楼上相见。这一天的《雨僧日记》写道:“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在室内摸索,以杖缓步。出外由小彭搀扶而行。面容如昔,发白甚少,惟前顶秃,眉目成八字形。目盲,故目细而更觉两端向外下垂(八)。然寅恪兄精神极好,撮要谈述十二年来近况。”(63)读这篇《日记》,令人感到凄然。吴宓9月4日离开广州,与寅恪先生有四个整天在一起叙往谈心,学术、政治、人事,无所不及,又交流诗作,劝吴宓与陈心一女士复合。陈寅恪《赠吴雨僧》诗第一首:“问疾宁辞蜀道难,相逢握手泪汍澜。暮年一晤非容易,应作生离死别看。”(64)不料想这首记实的诗,后来竟成为谶语,果然是“生离死别”,从此这两位结管鲍之谊的老人再没有见过面。

1964年暑期吴宓本来还计划有广州之行,因政治风云忽变而未果。陈寅恪1962年跌断右腿,盲目膑足,在十年内乱期间备受摧残。吴宓处境更为不利。1969年挨批斗,被猛向前推跌倒,左腿扭折,至1971年6月又盲了右目。扣发工资,每月只给三十七八元生活费。但此情此景,他担心、眷念的是寅恪先生,竟于1971年9月8日写信给“中山大学革命委员会”,问询老友的消息。他在信中说:“在国内及国际久负盛名之学者陈寅恪教授,年寿已高”,“且身体素弱,多病,双目已久盲。不知现今是否仍康健生存,抑已身故(逝世)?其夫人唐稚莹(唐筼)女士,现居住何处?此间宓及陈寅恪先生之朋友、学生多人,对陈先生十分关怀、系念,极欲知其确实消息,并欲与其夫人唐稚莹女士通信,详询一切。故特上此函,敬求贵校(一)复函,示知陈寅恪教授之现况、实情。(二)将此函交付陈夫人唐稚莹女士手收。请其复函与宓,不胜盼感。”(65)其实寅恪夫妇早在1969年10月和11月去世,吴宓的信晚了差不多两年。不过即使两年前写此信,他大约也得不到回复吧。

使我们感到格外钦敬的是吴宓的勇气,身处自身莫保的险境,他居然敢于写这样一封充满对老友系念、礼敬的信,这只有吴宓才做得出。而且十分细心,开头即说明陈寅恪是“国内及国际久负盛名之学者”,在当时恐怕也包含有对迫害知识精英的抗议吧。“身故”一词后面加一括号,注明是“逝世”的意思,想得也极周到,因为当时以戕贼文化为使命的文化环境,可能读不懂雨僧先生的至诚无华的信,连吴宓的“宓”是否识得都在未知之数。当时吴宓下放在四川梁平县,不久又由于为孔子和儒学辩护,所受迫害更变本加厉,以至于不得不回到陕西泾阳老家,终于孤独地死去,比陈寅恪更加不幸。

而当晚年的吴宓独卧病榻时,他还在不停地思念老友。一生以维系中国固有文化为己任而又具有诗人浪漫情怀的吴宓,到生命的晚期,把他与寅恪先生的友谊升华到醇美的诗的境界,管鲍地下有知,也要为后世有如此气类知音之士而额手至再罢。

1992年7月19日初稿,2013年8月17日改定

(原载《中国文化》2013年秋季号)

注释:

(1)陈寅恪:《诗集》,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80页。

(2)陈寅恪:《诗集》,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1—12页。

(3)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王国维文集》第一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98页。

(4)王国维:《致铃木虎雄》(1912年5月31日),吴泽主编:《王国维全集·书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6页。

(5)王国维:《致铃木虎雄》(1912年6月23日),吴泽主编:《王国维全集·书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7页。

(6)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诗集》,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2—17页。

(7)王国维:《颐和园词》,《王国维文集》第一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260—263页。

(8)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诗集》,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2页。

(9)陈立撰:《白虎通疏证》上,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73页。

(10)王国维:《致罗振玉》(1926年10月31日),吴泽主编:《王国维全集·书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45页。

(11)陈立撰:《白虎通疏证》上,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77页。

(12)王国维:《罗雪堂参事六十寿诗》,《王国维文集》第一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289页。

(13)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85页。

(14)陈寅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46页。

(15)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47页。

(16)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47—248页。

(17)《二十今人志》,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第1—2页。

(18)《吴宓日记》第五册,1930年4月22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60页。

(19)吴宓:《空轩诗话》第十二,吴学昭整理:《吴宓诗话》,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96页。

(20)郑朝宗:《但开风气不为师》,《海夫文存》,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21)吴宓:《空轩诗话》第四十五,吴学昭整理:《吴宓诗话》,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49页。

(22)《吴宓日记》第二册(1917—1924)卷首文字,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9页。

(23)《吴宓日记》正续编,正编十册,1910—1948,续编十册,1949—1974。前后计五十四年,二十巨册,起自1910年十月初一日,讫于1973年十二月三十一日(1974年日记失去),已由三联书店于1998年和2006年先后出版。

(24)《吴宓自编年谱》,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260页。

(25)《吴宓日记》第三册(1925—1927),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9页。

(26)同上。

(27)陈寅恪:《与妹书》,《书信集》,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页。

(28)同上。

(29)《吴宓日记》第三册(1925—1927),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7页。

(30)同上,第56页。

(31)同上,第65页。

(32)同上,第73页。

(33)同上,第78—79页。

(34)蓝文徵:《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始末》,《谈陈寅恪》,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35)陈寅恪:《赠清华国学研究院学生》,《诗集》,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79页。

(36)《吴宓日记》第三册(1925—1927),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19页。

(37)同上,第327页。

(38)同上。

(39)《吴宓日记》第三册(1925—1927),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47—348页。

(40)所引1926年9月15日至1927年5月26日吴宓日记诸条,见《雨僧日记》第三册(1925—1927),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22—342页。

(41)《吴宓日记》第三册(1925—1927),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45页。

(42)同上。

(43)同上。

(44)《吴宓日记》第三册(1925—1927),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55页。

(45)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所引,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9页。

(46)《吴宓日记》第三册(1925—1927),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55页。

(47)吴宓:《空轩诗话》第十一“王国维咏史诗”,吴学昭整理:《吴宓诗话》,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92页。

(48)《吴宓日记》第三册(1925—1927),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45页。

(49)同上,第347页。

(50)《吴宓诗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74页。

(51)《吴宓日记》第四册(1928—1929),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69页。

(52)《吴宓诗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73页。

(53)《吴宓日记》第三册(1925—1927),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46页。

(54)同上,第355页。

(55)《吴宓日记》第三册(1925—1927),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46页。

(56)陈寅恪:《致吴宓》,《书信集》,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68页。

(57)陈寅恪:《诗集》,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29页。

(58)陈寅恪:《赠蒋秉南序》,《寒柳堂集》,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82页。

(59)吴宓:《空轩诗话》第十二整理者所加之脚注,吴学昭整理:《吴宓诗话》,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93页。

(60)《吴宓日记续编》第九册(1969—1971),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78页。

(61)《吴宓日记续编》第十册(1972—1974),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401页。

(62)《吴宓日记》第九册(1943—1945),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376—403页。

(63)《吴宓日记续编》第五册(1961—1962),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59页。

(64)陈寅恪:《赠吴雨僧》,《诗集》,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38页。

(65)吴学昭整理、注释、翻译:《吴宓书信集》,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4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