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李希凡文集(第四卷):现代文学评论集
6543600000005

第5章 “列宁论高尔基”启示着我们(3)

其次,列宁着重分析了高尔基产生这种错误观点的根源——是“受到那些满怀怨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包围”的必然产物。列宁说:

您的职业迫使您“接见”几十个满怀怨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并且由于生活环境,您不得不比任何人都更多地接触这些“残余分子”。

似乎“残余分子”“对苏维埃政权抱有一种近似同情的感情”,而“大多数工人”则是制造冒充“共产党员”的坏蛋云云!于是您说出了“结论”:干革命不能靠坏蛋,不能不要知识分子。[23]

列宁不仅为高尔基分析了产生这种错误思想的根源,而且为高尔基指出了克服这种错误思想的“方法”。列宁根据这种科学的分析,诚恳地告诉高尔基:“我不想强迫别人接受我的劝告,但是我不能不说:您要彻底改换环境,改换接触的人,改换居住的地方,改换工作,否则生活会使您完全厌倦。”[24]列宁深刻地指出:生活在高尔基那样的环境里,“无论是部队里的新事物,或是农村里的新事物,或是工厂里的新事物,您作为一个艺术家,在这里是不可能观察到并进行研究的。您剥夺了自己做那种能够使艺术家得到满足的事情的可能性”。“要观察,就应该到下面去观察——下面可以遍观建设新生活的情况;就应该到外地的工人居住区或到农村去观察——在那里用不着在政治上掌握许多复杂的材料,在那里可以专门从事观察。”[25]

这封有名的信,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牢固地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具有重大的意义。高尔基的伟大,正在于他勇于接受批评、勇于正视事实的教训,扫除了思想发展中的这些绊脚石。但是,对于一个思想意识在许多方面接近于成熟而又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的作家来说,改变这种延续很久的错误观点的过程是曲折而复杂的。高尔基为了总结这次错误的教训,在《列宁》一书里,对于自己的错误想法曾做过翔实的记述和极其诚恳的自我批评。他在叙述这段分歧经过的最后说:“十三年以前我是这样地想的,也就是这样地错了。我的这一页回忆本来应该删掉。但是‘用笔写下来的,用斧头也砍不掉’。此外,‘让我们从错误中来学习吧。’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常常反复地说。就让读者知道我的这个错误吧。如果它可以作为对于那些爱依据自己的观察匆匆地下结论的人的一个教训,那就很好了。当然,在一部分专家卑鄙的破坏行为连续发生以后,我就不得不改变——而且已经改变了——我对科学技术人员的态度。这样改变是相当费力的,特别是在一个人的老年时期。”[26]自然,影响高尔基改变自己的错误观点的因素,还不能不提到1918年8月列宁遇刺的最深刻的教训(这在《列宁》一书里,也有生动的叙述)。伟大的作家为了深刻地总结这次历史教训,曾经把自己称为“迷失过路的人”,并以这次教训不断地教育别人,记得他在一封给青年作者(《给A.H.阿芬诺干诺夫》)的信里,就曾经这样说过:“……请允许我向您提一提我和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之间的一次分歧。我认为自己比他——一个理论家——更有经验……1917年,我的经验主义成了我对无产阶级力量抱怀疑态度的根基。正如您知道的‘理论家’原来比经验主义者更强,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这个错误对我是太可贵了……亲爱的同志,您需要好好想想这件事情;这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27]

无产阶级伟大作家高尔基的这种深刻的自我批评精神,将永远是我们革命文艺工作者学习的榜样。革命的作家当然需要积累丰富的正确的生活经验,但是,不能使经验变成包袱,使经验变成“经验主义”,丰富的生活经验只有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加以整理和概括,才能成为对作家有用的东西,否则,它也可能把人们引到歧路上去。同时,经验也必须不断地用活的东西来补充,而且现实生活是千变万化的,特别是在革命的年代里,有些历史的经验势必为发展着的革命的现实所否定。所以毛泽东同志在哲学上特别强调“实践”的作用,他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28]在文学艺术的创作方面,则特别强调文学家艺术家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29]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经验主义的片面性,也只有这样,才能给革命的作家以正确地认识现实,正确地观察、研究新生活的充分条件。看了列宁对高尔基的批评和忠告,用不着仔细分析,人们立刻联想到毛泽东同志文艺思想的根本原则,二者有着怎样惊人的一致啊!只是在毛泽东文艺思想里,马克思主义的这些根本原则,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发展。

高尔基虽然在当时没有能实现列宁的“到下面去观察”的劝告——他因病去国外休养了,但是,当六年后他从国外回来的时候,当他走遍伏尔加河流域的时候,苏维埃祖国飞跃发展的现实,即列宁当年所说的“俄国十分之九的人口生活中的新事物”,是怎样激动着这位伟大的作家啊!高尔基晚年的富有特色的政论、杂文和文学评论,最足以说明这位伟大作家的思想变化了。他的热情洋溢的政论,就是对社会主义新生祖国的颂歌。他庄严地宣告:“我觉得可以庆幸和自豪的——就是新的俄罗斯人,新的国家的建设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美好的东西都没有像现在在俄罗斯这样好”;“我是意志坚强、目标明确的人的崇拜者。现在我的梦想实现了。我们在实际的现实中看到了勇敢、坚强、大胆的人”;“在最宏大的社会主义工作的过程中,产生了新型的集体主义者,自己国家的主人,在通往崇高目标的路上能够克服一切障碍的胜利者”;而对于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我们却看到了其更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在资产阶级文化的遗产里,蜜糖和毒药是紧紧混合在一起的,而资产阶级的科学关于人类历史性的过去的‘真话’,又具有一个假纯洁少女的老于世故的妖妇的本质。”“资本主义的文化无非是资产阶级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扩大和巩固他们对世界、人们、地下宝藏、自然力量的统治的方法的体系。”[30]在高尔基的晚年著作中,我们再也看不到列宁曾经批评过的那些“迁就一般民主”的“字眼”了,一切社会概念在他的著作里,都有着严格的阶级界限!谁能说这种巨大的转变,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高尔基世界观中取得了彻底胜利的结果呢?谁能说这个胜利不是伟大的列宁友谊的帮助照亮了高尔基前进的道路呢?当然,我们这样说,决不是为了贬低无产阶级伟大作家高尔基勇于自我批评纠正自己错误的能力,实际上正是由于高尔基终究是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战士,一个只在世界观中的某些方面产生了迷误的共产主义者,他才能在列宁的帮助下,在面对着现实生活的真理面前,克服这些错误观点,引以为终生的教训。不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士,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高尔基在思想发展中所经历的这些事件,在今天的革命文艺工作者所走的道路上,也许不会照样地重蹈覆辙,但是,列宁的具有原则性的批评和意见以及高尔基克服了那些引以为教训的思想错误,却仍然是我们的一面光辉的镜子。它说明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取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对于一个无产阶级革命作家,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它说明了在轰轰烈烈的革命时代,一个无产阶级革命作家,如果把自己局限在自己周围生活的小圈子里,不能深入工农兵群众的建设新生活的斗争,将会走上怎样危险的、迷误的道路;它说明了哪怕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在建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过程里,也需要作出多么艰辛的努力……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来重温一下列宁和高尔基的同志式的深厚友谊和严肃的思想斗争,是十分有益的事。

列宁的《论文学与艺术》,像他的其他重要著作一样,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的一座丰富的宝库,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完整的美学体系,而且在消除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影响和克服庸俗机械论的斗争中,也授予我们以最锐利的武器。

注释:

[1]载《文艺红旗》1961年第2~3期。

[2]《列宁论文学与艺术》,第432页。

[3]同上书,第323~324页。

[4]同上书,第325页,《给玛·亚·乌里扬诺娃》信中说:“……高尔基和斯基塔列茨的书收到了,并以极大的兴趣阅读了。我不但自己看了,而且把它们给了别人。”

[5]《列宁论文学与艺术》,第328页。

[6]《列宁》,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4~5页。

[7]《鲁迅译文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04~605页。

[8]《列宁论文学与艺术》,第339页。

[9]《列宁论文学与艺术》,第341~342页。

[10]同上书,第374页。

[11]《列宁全集》第14卷。

[12]《列宁回忆录》,工人出版社1957年版,第139~140、151页。

[13]《列宁论文学与艺术》,第353~354页。

[14]《列宁论文学与艺术》,第374~375页。

[15]同上书,第347~348页。

[16]同上书,第433~441页。

[17]《列宁论文学与艺术》,第435、436页。

[18]《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2页。

[19]同上书,第23卷,第341页。

[20]《列宁》,第38页。

[21]《列宁全集》第23卷,第341~347页。

[22]《列宁论文学与艺术》,第451~452页。

[23]《列宁论文学与艺术》,第451页。

[24]同上书,第454页。

[25]同上书,第452~453页。

[26]《列宁》,第41~42页。

[27]《高尔基论文学的五封信》,《新港》1957年7月号。

[28]《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85页。

[29]《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62页。

[30]此处所引均为高尔基政论中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