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李希凡文集(第五卷):艺术评论集
6543700000010

第10章 有了整体把握,才能有准确的概括

——1997年4月24日在《中华艺术通史》第六次编委会上的发言(摘要)

关于撰写章、节、目、点四级提纲的通知,本是1月28日发出的,《通知》曾要求3月8日交编辑部,中间过了个春节,考虑到在那段时间里大家难以进入角色。而这次提纲的要求,又显然是需要分卷主编把必要的资料摸过一遍,有了整体把握,才能有准确的概括。再加上中间涉及魏晋卷、五代两宋辽金夏卷、清代卷主编调整、换人,于是,还是把时间延长一点,使大家写得从容些,现在延长了时间,进入撰写阶段或可节省时间。各分卷提纲是陆续交稿的,又需要陆续打印,打印后又分送各卷主编会前阅读,准备意见也需要给一点时间。

现在分卷四级提纲构架已见眉目,魏晋卷、清代卷,对田青和陈绶祥同志来说,都是要重新开始的新课题。这种变换是编辑部该负的责任。原来的考虑是,五代辽金两宋朝代多,艺术史的发展又是多民族的错综交叉,给了上中下三卷。在上次提纲讨论会上,问题暴露出来了,肚子太大,于全书也不匀称,看不出非三卷不可的必要性,只好又合成两卷,但调出一位分卷主编,总要给一个合适的分卷。魏晋南北朝是佛道思想与佛道艺术的发展期,最适合田青了。可陈绶祥同志担任过中国美术史魏晋卷的主编,他轻车熟路,早就抢了这卷,现在把他调换到清代卷,确实是强他所难。我们知道他是要叫的,但总编会还是强行决定,请他克服困难承担下来。所以,他春节回桂林探亲,也没让他过好年,我打了三个长途给他。春节后,又“围攻”了他一次,当然,主要还是他顾全大局,终于接受下来了。因为这两卷都是从新开始,并没有安排讨论他们的提纲,但田青同志还是突击出来了。其他分卷,也有一部分章节撰写人未能拿出提纲,希望尽快补齐。

实际上这次章、节、目、点的四级提纲的撰写,已经是要求各卷主编和撰稿人进入具体的构思过程。事实证明,无论是分卷主编还是主要撰稿人,确是已把资料摸过一遍,并形成了基本观点、基本构架,特别是导言、概述部分,都已写得很细。关键在于,从通史的要求来看,每一分卷的章、节、目、点,是否有了整体的把握,能代表这个时代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以及规律性的艺术现象,是否该排排队,哪些要重点突出,哪些必须设节,希望集中大家的智慧,认真讨论一下,为进入撰写阶段打好基础。

各卷提纲我看了两遍。峻骧的《原始卷》,除彩陶部分尚无详目,其他的章、节、目、点都已写出。这是《通史》开宗明义的首卷,它是艺术史发展中的混沌的萌芽期,但我们对它的基石作用要描述得准确,脉络也要清楚。峻骧的提纲写得很细,特别是导言部分,头绪太多了,引用外国对人类起源的论述也太多,还是要概括些,重点突出,因为原始艺术的文物遗存毕竟还是太少。

三代卷跨度很大,从艺术史上看,仍是半混沌期。但已开始分化。错综驳杂。三代划分,又是“九五”国家的系统工程,而诸子百家,特别是儒道两家,可说是中国艺术理论与美学的奠基者,心峰同志有志攻关,大家也要竭力相助。我看三代要重点突出的是青铜艺术与诸子百家。

秦汉卷,顾森同志(后来因故退出)在中国美术史就负担的这一卷,这一次就不仅是轻车熟路,而且会在“综合”中有创新的发现。从文学领域来讲,汉赋是特殊成就,博大宏丽,也是大一统艺术氛围的一种表现,不知与其他门类艺术在审美上内在联系有无可值得探索之处。古人云秦宫汉阙,秦宫早已烧光,未留遗迹,却发掘出大量的秦俑;汉阙,只有气势雄浑的大石雕,于是,画像石与画像砖成了“时代的绝响”,留存最多,是汉代艺术的缩影。

魏晋以前都是单行卷,原始、三代是混沌期与半混沌期,乐舞分不开家,造型和绘画也都附着于陶器与青铜器上。秦汉重点突出了造型艺术,魏晋卷提纲似是比较强调音乐,前后排列是音乐、雕塑、舞蹈;音乐又有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之分,与其他卷不大一样,还是要有个统一规格,列章是否也要同各卷大体一致?现在是“导言”被列为第一章,其他各门类艺术列四章,与其他各卷的结构和列章,都有很大差别,这同样需要有大体一致的规格。

隋唐开始分上下卷,但现在的提纲和其他卷不同,因为导言提纲是煦寰同志起草,造型艺术放在了上卷,时空艺术乐舞等倒列在下卷,这不妥,仍应与各卷一致,这上卷还有一专章讲各类艺术与唐诗的关系,是否还是不设专章,放在导言里讲较为适宜,而敦煌唐窟倒至少应有专节的描述。

宋以后艺术分工更加精细,说唱、戏曲高峰迭起,造型艺术全面发展,现在上下卷的分章设置,都较为合理确当。

从提纲看,规格不够统一的,还有开卷第一回的概括,导言、导论、概述、总论,名号各异,上次已经讲过,就统一称导言,而且上下卷应只有一个导言,不过,却应由上下卷主编共同完成,因为它要概括和论述这一时代艺术的综合发展、阶段性特征。自然,可以由一位主编执笔,现在构架已立起来,但撰写中一定要注意既全面又富于概括性,导言不列入章内。

上次会我们曾提出,每卷应有一简短的结语。否则,结于门类史或理论章都显得太秃,难于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现在有的有,有的没有,还是统一一下为好。

分卷各门类史,前面可有一个概述,就不要称导言了。

元代卷,只有一卷,考虑到它只有八九十年。现在分卷主编谭志湘同志提出,这一卷应有所加大。我也觉得,元代时间虽短,但艺术的发展,却又有其丰富繁盛的一面,而且如戏曲和文人画,还极富时代特点,请考虑这个要求。

《通知》本来要求各卷各章都标明字数,现在也是有的有,有的没有。分别撰写时,分卷主编还是要心中有数,交代清楚,一定按字数规定撰写,避免将来统稿时的麻烦。

这次是讨论提纲,涉及导言、分卷、分章,相互衔接等许多规范性的问题,有些同志虽然说吵得有点头痛,但总的说来,还是吵得有效果的。当然,也还有不少难题,需要进入撰写阶段逐步解决。

附带再说意见:

一、这次会后该是分卷自己开展活动的时候了。希望在进行写作前,分卷编撰会能开好。有些问题应当向撰稿人讲清楚,那就是不要出现“侵权”行为,这是一部大型书籍的大忌。前车之鉴,不久前某“小百科”与“大百科”出现了抄袭,后来虽然私下赔偿解决,但声誉上大受影响。我想,我们应当丑话说在前面,在与撰稿人订协议书时,这一点必须讲清楚。而且不只别人的不能侵权,就是自己写过的,也不能照搬照抄,这不只是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也是保持《通史》的创新与特色的问题。

二、再强调一下,希望在撰写中,大家还是多注意通史的“通”。我说过,我个人是喜欢范文澜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的,它当然有以论带史的特点,但从无长篇大论,而是把论融合在史的描述里。所以,与其称之为以论带史,不如说是以史证论。它虽然也很注意史料的运用,但从无原文的长段引用,同样也是把史料概括在史的简洁的描述中。当代的史学著作我看得不多。看了一部中国文化史,虽然涉猎很广,知识丰富,但文献资料堆得过多,脉络也不清晰;中国美学史,在历史分期上大异于历来史学界的划分,不是大家都能首肯的,但书中有些章节还是写得不错的。

总之,写通史不同于写论著,也不同于写门类艺术史,我们的确要多作借鉴,但我们又是填补空白的创举,更应闯出自己的新路子。

三、导言该概括什么内容,目前的提纲已有了初步轮廓。我想,分卷主编都有过认真的思考,论的重点放在导言。我原来主张,每卷导言,都是要引导读者进入一个时代的色彩缤纷的艺术世界。没有准确而醒目的标题,或者标题没有蕴涵,就不能体现这个时代的艺术精神,也不能吸引人。现在我同意多数同志的意见,导言想用一个短语来概括,这很不容易,也许由于不准确或不全面,而起副作用。不过,章、节、目的标题,确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尽量不要千篇一律,都简单地用某代的舞蹈、美术、音乐之类作标题。

每一分卷究竟分多少章,上次陈绶祥同志建议,大致可以是七至十三章。大家下面议论,认为太多了。究竟应以什么为标准,我想还是内容决定形式,不必强求一致,可以门类艺术为分章的基础,现在是单卷本分章多一些。

对于元代卷,我还是主张字数放宽一些,独它厚一点,也不会影响全书美观。何况它处于宋明两代中间,前后都是上下两卷。它虽有90年,却继承了宋的精致,艺术品类的发展和成就既相当丰富又独具特点。譬如元杂剧,就远盛于宋代,是中国戏剧的第一个高峰。现在宋代戏曲要写10万字,那么,元代戏剧却只有12万字,确实太局促了。

四、这次提纲根据讨论意见进行调整修改后,就不再开编委会讨论了,有问题可以个别交换意见。编辑部要根据这两次讨论整理出一个编写体例,发给大家,但大家不要等,因为多数问题已明确。全书虽计划分两次交稿,但我还是希望今年每分卷都能拿出一到两章初稿来,进行一次交流,半年时间,到10月,是否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