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批评的一鳞半爪
6544300000003

第3章 故宫纪念品如何“亲民”

最近“故宫”有点火,网上贴出了一系列故宫纪念品“创意萌物图”,如“朝珠耳机”、“朕就是这样汉子”的折扇、复古款雨伞、萌娃笔、故宫吉祥物龙凤“壮壮”、“美美”……乍一看,还真有点小兴奋:沉闷的故宫一改高冷姿态,摆出了“亲民”造型,努力“文创”,值得鼓励。

不过,亲民“姿态”是一回事,亲民“才能”又是一回事。你想玩“萌萌哒”和“脑洞大开”,动机是无懈可击的,但效果如何,还得看能否带来惊喜。至少对“见多识广”的本人来说,就觉得这些创意还是有点“放不开”,拘谨加拘泥,无论是审美价值还是实用价值,都稍欠火候。有些网民比较“促狭”,用揶揄之词把它们贬得一无是处,还“一目了然”地把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纪念品晒出来两相比较,让人高下立判。所以有媒体以“故宫萌物纪念品蹿红,今年文创收入将达9亿元”为题,大加鼓噪和渲染,我是不以为然的,也十分怀疑这个“确切数字”的依据何在。虽然我也恨不得让故宫赚个盆满钵满,给其他文创产业作出榜样,但仅凭这些创意,就想当然地用一个天文数字放卫星,似乎有点轻率,至少我是打问号的。要不咱们打个赌:年收入达不到那个天文数字,您给个说法?

很多年前去台北故宫博物院,就对那儿的各类纪念品爱不释手,尤其是“镇馆之宝”翠玉白菜纪念品,形态各异,憨态可掬。据说后来还掀起过一场风波,有“立委”质疑说,“国宝纪念品”的产地竟然是大陆,台湾“有点丢脸”。后来,受到质疑的台北故宫在压力下,往纪念品上贴了“台湾设计”标签。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设计,至于哪儿生产无关紧要。一个令人惊喜的小工艺品,有时候会卖疯的,一旦疯掉,财运挡也挡不住。

如今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新的纪念品还在不断涌现,网上晒出的“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的酒瓶塞”、“百合鸟酱油醋瓶”、“宋徽宗所创的瘦金体书法系列西式餐具组”等,既洋溢着民族历史的文化魅力,又散发着时尚气息,还蕴含着幽默意味,饶有情趣。把这种萌态十足又非常实用的纪念品赠送亲友,怎不给人惊喜?

相形之下,北京故宫此番推出的几款产品就逊色不少,就说那把“朕就是这样汉子”的折扇,设计者的初衷想必是让皇上亲民化,为其注入幽默因子,但你看来看去都难以赞叹其创意,既没有某种众人皆知的“出处”,也没有集历代皇帝智慧的“概括”,文句不通加文白不谐,显得不伦不类。还不如干脆像台北故宫博物院“朕知道了”的那款时尚胶带,轻快中有谐趣。要么玩厚重,要么玩轻谐,两者结合更佳,倘两边不讨好,应视为失败之作。

故宫具有国家象征的暗示,对其所谓“纪念品”的选择和创意,应该有个基本的梳理和判断:哪些是国宝级文物?哪些是镇馆之宝?哪些是最具审美价值的藏品?只有将顶级藏品和文创嫁接,才会有“价值的最大化”。纪念品看似“小事”,但这样的“小事”却有关“大局”,需要高超而完美的“顶层设计”,充分挖掘其意义,否则容易将这些具有国家象征意义的符号建筑和珍贵藏品空洞化,稀释其价值。纪念品表面看无足轻重,但其文化属性可大可小,得视附着之物。所谓文化名片者,即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形象说法。台北故宫博物院之所以将“镇馆之宝”翠玉白菜做成形态各异、憨态可掬的各种纪念品,正是因为他们懂得如何抓住“核心价值”,放大纪念品的文化边缘效应。北京故宫博物馆藏品车载斗量无限丰富,能否再盘点盘点,先弄几样稚拙可爱的小纪念品试试?泱泱中华总有创意奇才,何况还可以搜罗海内外高手。

当然,亲民是值得赞赏的,有了亲民心,才会体察民情揣摩民意,才会努力向先进设计学习,努力让人民满意。不过形而上的“亲民姿态”必须落实到形而下的“可喜造型”,假如民众不喜不爱不买不流传,“亲民”就会落空。所以趁现在热头上,赶紧集中海内外才俊,把这张“中国名片”打造好,于事业,于产业,于文化,于财富,都是值得用一把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