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产业开发
6545000000009

第9章 中国海洋节庆文化及其产业开发(2)

潮汕盐灶乡的“摔神”习俗的形成与当地一个传说有关。很久以前,这一带的乡民对待神灵也是恭恭敬敬,每年游神节期间都要将神像从神庙中请出来游行并供以丰盛的供品。抬轿游神的任务是乡民轮流承担,抬轿者不仅要出力,还要出钱买供品。传说在清朝乾隆年间,当时轮到一个家境贫寒的青年渔民抬神轿,他虽有力气抬轿却无钱购置供品,害怕乡民嘲笑,心里很愤懑。于是他就在游神的前夜,将神庙中的神像抱到海滩上,对神像拳打脚踢以发泄怨气。但此后他意识到无法在乡里待下去了,就偷偷漂洋过海去了泰国。青年渔民在泰国发了财,多年以后衣锦还乡。当他诉说起当年离开家乡的原因时,乡民们都觉得神灵好歹不分,对神不恭者居然能发大财。于是乡民们也模仿他的做法,希望能和他一样发财。自此潮汕一带就有了“摔神”的习俗。乡民所摔之神范围非常广,甚至连渔民最崇敬的天后妈祖也不能幸免。当然,摔神仅限于游神节期间,其余时间乡民对神灵还是顶礼膜拜,相当崇敬。[2]

(二)起源于宗教信仰的海洋节庆资源

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不同,宗教是一种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而民间信仰则是一种在特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以鬼神信仰和崇拜为核心的民间文化现象。总的来说,宗教信仰具有神圣性,而民间信仰具有世俗性。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其中,佛道两教对民间社会的影响最为深远。滨海地区起源于宗教信仰的海洋节庆资源以海灯节最为经典。

海灯节在滨海地区是一个民众认可度相当高的节日,它源于道教的中元节和佛教的盂兰盆节。

东汉时道教就有了较早的节日:三会日与五腊日。“腊日”是古代祭祀祖先、百神之日,道教根据这一习俗创制了五腊日,即正月初一为天腊,五月初五为地腊,七月初七为道德腊,十月初一为民岁腊,十二月初八为王侯腊。后来,道教又将中元地官的诞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于七月十五日。道德腊便逐渐与中元地官的祭祀合为一日,发展为七月十五中元节。农历七月,不少农作物已经成熟并收割,民间在此月原本也要用新米等祭祖,向祖先报告秋成。这一习俗与道教中元节合流,发展为民众上坟扫墓,祭拜祖先的中元节。

佛教在传入中原之前,印度就有举办盂兰盆会的活动。《大盆净土经》记载,当年印度的频婆娑罗王、须达长者和茉莉夫人等,为求灭除七世父母的罪业,都曾经依照《盂兰盆经》造五百金盆供养佛和僧众。盂兰是梵语,译为“救倒悬”,意思是解救无法描述的痛苦。盂兰盆,就是用干净的碗钵盛种种净洁美食,供养十方僧众,然后将父母亲人从倒悬之苦中解救出来。《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佛陀的大弟子目犍连尊者证得神通之后,想要救度父母。他运用天眼通的能力遍寻,却看到其母堕于饿鬼道之中,目犍连送去的饭食未入口皆化为火炭。目犍连于是向佛陀请求开示解救的方法。佛陀说由于其母业报太深,不是目犍连一人的能力可以救度,必须依仗十方众僧修行的力量,以及供养僧宝的功德才能救其母脱困。目犍连照着佛的指示去做,果然使其母得脱饿鬼道之苦。《佛祖统纪》记载:梁武帝首次根据《佛说盂兰盆经》的仪式,创设盂兰盆会。由于梁武帝大力提倡,民间各阶层人士无不效法遵行。到唐代,盂兰盆会已经成为场面盛大的民间节日。盂兰盆会与道教中元节都与祖先祭祀有关,所以后来发生了合流,也于七月十五日举行。

根据民间传说,从农历七月初一起,地府中的游魂野鬼就开始被释放出来,他们可以在人间游荡一段时间,接受人们的祭祀,直至七月二十日,鬼门关闭。因此在七月十五日,民众的祭祀对象就不仅仅是祖先,为了防止孤魂野鬼作祟,也要祭祀孤魂野鬼。每年到了农历七月十五日,民间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纸钱,拜祭祖先亡灵和地府出来的饿鬼,化解其怨气,不至于贻害人间。

七月十五日夜,沿海居民于海边放海灯,祭祀无主的野鬼和意外溺水而亡的人。在不同沿海地区,放海灯的习俗稍有差别。

山东沿海的海灯节比较隆重,由祭祀、水陆法会、放焰口、放海灯等环节组成。当日中午,家家开火煮饺子,饺子煮好后,主妇浇上饺子汤,用筷子搅碎,泼洒在大门左右,是为了祭海上溺死的无主孤魂。午后,家有海难溺死之亲人的,家人便到死者衣冠冢前祭奠,烧纸、哭祭、洒酒。水陆法会要在宽敞的地方设大型香案,香案上摆放祭品。同时要请僧道两众筑台诵经作法,超度无主孤魂。和尚与道士一边诵经,一边将事先准备好的小馒头向台下抛撒。参与法会的民众无论男女老幼都争抢馒头,当地俗信:吃了这样的馒头可以祛病消灾。这天夜里,要举行放焰口仪式。放焰口要在海边举行。参与水陆法会的僧道与民众在纸扎的巨鬼开道下移步至海边。僧道念经,超度亡灵,民众则将用笸箩盛放着的小馍馍、米饭等,抛撒到海中。在放焰口的同时,要放海灯。海灯一般是船形,下面固定一块木板,使其可以漂浮在海面上。荣成渔民特别重视放海灯。家中有溺水而亡的亲人,渔民则将海灯制作成毁于海中的船只的样子,在船上写上死者姓名,放置糖果或死者生前爱吃的东西,有的甚至放入衣服鞋袜以及死者生前喜爱的生活用品,然后点燃蜡烛,将船形海灯放入海中。放船时还要一边念祷:“某某某,给你送水灯啦,你有神灵,上灯船吧……”除了为溺水而亡的亲人送海灯之外,渔民们还会另外扎制一只大船样的海灯,是为了收容无主的孤魂。[3]施放海灯的民众认为当海流吞没了海灯,鬼魂就得到了超脱。

浙江象山沿海一带的海灯节与山东沿海有明显区别,娱乐性很突出。象山的海灯节又称“七月半”,也是在农历七月十五,其来源也与宗教信仰相关,也要进行祭祖和放海灯的仪式。但这一带的海灯却与元宵节的花灯类似,五彩缤纷、品种繁多,并不仅限于船形。一进入农历七月,象山的渔民就开始用世代相承的高超手艺扎制各式彩灯。为了能漂浮在海面上,象山一带海灯的底座用稻草制成。首先用竹子做成“十”字或者“井”字形的骨架,骨架的大小根据海灯大小而定,然后再将稻草绑织在竹子上。当代海灯的底座也有用塑料泡沫制作的。海灯主体用绢或用纸制成,式样有虾灯、鱼灯、蛤蜊灯、蟹灯、荷花灯、海星灯、六角灯、八角灯、宝莲灯等,其中最重要和数量最多的要数海生动物形状的灯。

此外,还要事先准备美酒佳肴。象山的海灯节有其特殊的节日食品:月饼筒和麦糕。麦糕就是馒头,而月饼筒则是以麦粉糊烙成的一只只圆圆的薄饼,比成年人手掌略大,厚度极薄,像一轮圆月。这薄饼是用来卷馅的,如同那道有名的京酱肉丝卷饼的薄饼一般。象山薄饼所卷的馅大多是海产,蛏肉、牡蛎肉等,也有肉丝、豆芽等,不拘一格。吃的时候,馅如同菜一般,炒好以后一盘盘上桌,随人们喜好而任意包卷。但在家人开动之前,有一项必不可少的传统仪式——祭祖。当美食美酒上桌以后,板凳、餐具也要摆放整齐,然后点起香烛,请祖先先享用美食。主妇们往往会与祖先“沟通”一番,其中必不可少的一句是:“大人呵,你吃饱了晚上等着儿孙给你放水灯照个亮。”祖先享用完毕后,焚烧纸钱,然后家人方能围坐一起用餐。

放海灯选在天黑以后,还要等待潮位。如果当天潮位好,可以在近岸或近岸的船上放。但潮位不巧时,就需要驾着舢板往外摇。外海放灯一般由成年男子完成,他们将灯一盏盏地放到海中,一次放下的海灯少则几百盏,多到几千盏不等。[4]

(三)起源于海洋生产劳动的海洋节庆资源

不少海洋节庆的产生与信仰没有直接关系,而产生自滨海民众日常的生产劳作中,因生产而形成习俗,因习俗而形成节庆。比较典型的起源于生产劳动的海洋节庆有走沙滩节、龙凤日和渔船生日。

1.走沙滩节

在农历三月初三前后,沙滩温度和海水温度都逐渐升高,浅海海螺便于此时爬上沙滩产卵,渔民也在这个季节到沙滩拾螺,并形成劳动习俗。后来,随着滩头资源的逐渐枯竭,爬上滩的螺变少。但每年三月初三在沙滩捡拾海螺的生产习俗演变成了生活习俗,沿海一带百姓依然习惯在这个时候扶老携幼到沙滩上走一趟,因此形成了走沙滩节。

关于走沙滩节的形成,在浙江象山石浦一带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石浦渔村里有一个小伙子,他非常勤劳善良,每天都出海去捕鱼。有一年的三月三,小伙子捕鱼时在海边的沙滩上拾到一只大辣螺。他将辣螺带回家,养在水缸里。有一天,小伙子捕鱼回到家,发现桌子上摆满了热气腾腾的饭菜,却不见任何人。这样的事情连续发生了几天,小伙子也找不到究竟是谁在帮他。于是有一天,他假装去打渔,却半途返回家,躲在窗口外朝里看。水缸里走出一位美丽的姑娘,帮他做好了饭。小伙子推门而入,发现这姑娘正是辣螺所变。后来两人成婚,生下一双儿女,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每年三月三时,他们一家人都要到沙滩上走一走,让海里的辣螺们来沙滩上看望这幸福的一家。因此,每到三月三的时候,石浦人都喜欢去沙滩捡辣螺,看看能不能捡到个美丽的辣螺姑娘。[5]

当代的“三月三,走沙滩”已经形成了融戏曲歌舞、杂技、体育、渔业竞技项目为一体的综合性节庆活动。三月三日那天,当地渔民和游客欢聚在沙滩上,听潮、观涛、捡螺、看表演,欢度一年一度的走沙滩节。

2.龙凤日

正月廿五日在渔民中被称为“龙凤日”,实际是“龙风日”,取龙凤呈祥之意而命名为“龙凤日”,渔民们希望新春伊始风调雨顺,一年里都顺利吉祥。龙凤日就是以风向预测年景的节日。风是最影响渔民们海上作业的自然因素之一。渔民在正月廿五日这一天通过观测风向以预测年景。如果龙凤日这天无风且天晴,则预示着当年渔业会获得大丰收。如果这一天刮四面风,风力不大不小,则预示着这一年海上劳作大吉大利。渔民们还以四面风刮的时间长短预测各种鱼的收成,比如刮东南风的时间长,则表示当年的黄花鱼要获得丰收。若是刮单向风就迎风设祭,迎接财神。如果正月廿五日这天刮大风,渔民们便会烧半炷香,将其作为神的警示记在心里,提醒自己这一年海上作业要小心谨慎。龙凤日这一天,不仅要观测风向,还要到龙王庙祭拜,祈求一年的风平浪静和渔业丰收。中午时分,渔民们还要将渔网捆扎整齐,放在院子中央,对着渔网摆供烧香,祈望渔网能带给他们一年丰收。[6]

3.渔船生日

渔船生日对沿海渔民来说也是一个重要节日。渔船的生日也就是渔船的诞辰。渔船生日的计算方法在不同的地方各有不同。有些地方将竖船龙骨日作为船生日,有些地方把新船船体完成的那一天当作船生日,还有以新船下海日作为船生日的。渔船生日一旦确定下来就不会更改。渔船生日有小寿、中寿、大寿之分。一般来说,五年寿龄以下为小寿,五年为中寿,十年为大寿。因为在海上行驶的木制渔船使用期有限,十年以后一般要大修或报废,所以十年龄的船就相当于人中的古稀,要庆祝大寿。而寿礼的规模也与船龄有关,大寿规模最大,中寿次之,小寿最简单。

每年到了渔船生日这一天,船老大和船员们都会为渔船庆贺生日。过生日的渔船,在船头、船尾遍插彩旗,大桅上挂着“寿”字大旗。船老大在渔船生日这一天要沐浴净身,早晨用三杯净茶及四色糕点供祭船老爷神像,中午在船头供祭一桌福礼。供品包括寿糕、寿饼、寿麦,还有猪头和羊、鱼、肉等。寿烛所用的蜡烛是特大号的,在上午涨潮时点燃。潮水涨到最高处时,拜寿仪式就开始了。船老大及其亲属、全体船员都要参与拜寿。拜寿要按次序进行,先是船老大,然后是本船船员,其次是亲朋好友。拜寿时,众人要祷念吉语,如“船老爷寿高,捕鱼人福好”、“船老爷福如东海,捕鱼人财随潮来”等。当潮水涨平,渔船上开始鸣放寿炮,船老大焚香燃纸,送船老爷归位。船老爷神位撤去后,拜寿仪式就基本结束了。参与祝寿的人就可以聚在一起吃寿酒。有渔谚曰:“船老爷做寿,肚皮吃得滚圆。”在贫苦的渔民中,为船老爷祝寿其实也是难得的祭自己五脏庙的机会。

当代,渔民们仍然要为渔船生日举行隆重的仪式,但办酒席的地点却改在了饭店里。吃完以后,船老大还会请船员和亲朋到卡拉OK厅里唱歌。[7]

(四)起源于传统节气和节庆的海洋节庆资源

滨海地区的不少海洋节庆的来源还与传统的节气相关。

1.渔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