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产业开发
6545000000008

第8章 中国海洋节庆文化及其产业开发(1)

中国海洋节庆文化活动体现了中国涉海人群的海洋观念、生命观念、审美观念以及生产生活等观念,是中国传统海洋思想的反映。海洋节庆文化活动最能表现涉海人群对海洋的感情,是海洋文化产业开发的重要对象,也是最容易被进行产业开发的海洋文化资源之一。

一、海洋节庆的概念及其产生

节庆意为节日与庆典,是在比较固定的时间里,通过特定主题的展示、表演和庆祝等文化活动将民众聚集起来的社会活动。从节庆性质来看,我国节庆可以分为单一性节庆和综合性节庆;从节庆内容上来看,有祭祀节庆、纪念节庆、庆贺节庆、社交游乐节庆等;从时代性上来看,有传统节庆与现代节庆之分。传统节庆与传统文明伴生,民众约定俗成、世代相传,其目的大都是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调节人际关系,传承文化理念,表现形式包括禁忌、风俗、祭祀、庆祝、娱乐等语言与行为。而现代社会的节庆则大都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包括饮食节、电影节、艺术节、游行活动、展示活动、竞技表演、艺术和手工展览、民族节庆、专题节庆等,持续时间从一天到数月不等。

不同的节庆活动反映了民众的生活生产和精神信仰情况,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民众的观念和希望。因此节庆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文化现象,即节庆文化。节庆文化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民众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在代代相承的节庆活动中,民众的行为为其不断增添文化力量,使其形成内容繁多、异彩纷呈的各种活动,不断诠释和演绎出更加精彩的节庆文化现象。

海洋节庆是发生于滨海地区的季节性节庆文化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节庆形式,海洋节庆的发展与海洋生产生活的历史基本上是一致的。最初的海洋节庆源自对海洋力量的敬畏与依赖。不仅是滨海地区生活的民众会对海洋产生这样的感情,内陆的民众对海洋的印象也是神秘莫测的。“海”字,《说文解字》解释为“从水从晦”、“海,晦也”,晦就是昏暗、不清的意思。海洋的浩瀚和神秘莫测,激发了民众的想象,创造出了各种神祇,修建庙宇进行祭祀和供奉,并在特定的时间进行大型祭祀活动。总的来说,海洋节庆的发生与海洋信仰密切相关。“渔民出海从事渔业生产活动前通常都要祈求神祇保佑他们顺利平安,这就是渔业节庆的最初萌芽。”[1]祭祀与供奉活动年年举行,便成为一种习俗世世代代保存下来,并且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但是,海洋节庆的发生是多源的,也有一些节庆活动的产生是与海洋生产与生活方式相关。比如浙江沿海的三月三走沙滩节就源自海滩劳作。

农历三月初三是一个重要节日,相传是纪念黄帝的节日,因为三月初三正好是传说中黄帝的诞生日,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三月初三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即玄天上帝,也称玄武,真武真君,传说他生于上古轩辕之世。而玄天上帝曾是古代汉族最高天神。三月上巳日则是古代汉族民众在水边举行祭祀礼仪,洗尘除垢,消除不祥的节日,这种习俗就是祓禊。魏晋以后,三月上巳日的祓禊多在三月初三日举行,且消除不祥的内涵逐渐淡化,演变为水边聚会宴饮,踏青游春的节日。正如杜甫的《丽人行》里所描绘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因为农历三月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山青水绿,桃花、樱花、山茶花、油菜花等都在此时开放,民众喜欢在此时到郊外游春,享受大自然的美景。而在少数民族地区,三月初三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比如壮族的歌圩节、畲族的乌饭节、土族的鸡蛋会、布依族的地蚕会、侗族的花炮节、瑶族的干巴节等。

而在滨海地区,农历三月初三却是“踏沙滩节”。三月三踏沙滩节始自沙滩上的渔业劳作生产活动。在浙江沿海一带历来广泛流传着这样两句俗语:“三月三辣螺爬沙滩”,“三月三螺子螺孙爬上滩”。农历三月初三前后,海水水温升高,浅海栖息的辣螺(即疣荔枝螺)纷纷爬上沙滩进行繁殖活动,沿海渔民便男女老少全家上阵,带着沙蟹桶、渔篓、沙蛤耙到沙滩上去捡拾辣螺,因此产生了三月初三前后集聚海滩捡拾辣螺的劳动习俗,在此习俗的基础上,民间还产生了《辣螺姑娘招亲》等相关传说故事,并有根据传说故事改编的同名越剧,以及招亲娱乐活动。后来随着人口的增长,辣螺资源的逐渐枯竭,捡拾辣螺的劳动习俗逐渐消失。但民俗一旦形成就具有难以改变的惯性。每年到了三月初三前后,渔民们依然喜欢拖家带口到沙滩上走一走,因此形成了三月三走沙滩的生活习俗。

二、中国海洋节庆文化资源

中国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节庆文化资源,这些节庆文化资源是海洋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海洋节庆产业化的基础。从起源来看,中国海洋节庆文化资源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一)起源于民间海神信仰的海洋节庆资源

民间信仰是由原始宗教演变出来的内容丰富多彩的宗教信仰和崇拜,民间信仰所崇拜的对象往往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民间海神信仰是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民间海神信仰的海洋节庆资源一般具有悠久的历史,以下为代表性的海洋节庆资源:

1.民间祭海

中国民间祭海起源于原始自然崇拜,所祭祀的对象从没有具体形象的海洋力量发展为有动物形象的龙神,再到人形象的鬼神,反映了民间祭海的悠久历史和漫长演变过程。中国沿海地区的民间祭海一般发生于渔汛期开始时及结束时。出海捕鱼前祭海的目的在于祈福,渔汛期结束后祭海的目的在于感谢神灵的护佑,这两种祭海仪式后来分别发展为开洋(渔)节与谢洋(渔)节。除此之外,中国民间祭海还可能发生于新船第一次下海,以及海神寿诞日等特殊时间。

浙江沿海民间的祭海分别在渔汛期开始和结束之时。具体的祭海仪式在不同的地方也有差别。舟山群岛汛期开始时的祭海仪式相当隆重,三牲为必备祭品,而祭祀的地点或在船头,或在船尾圣堂舱。船头祭祀的对象为龙王,船尾则祭祀菩萨。渔民们点起香烛,向龙王或菩萨三敬酒,然后跪拜祈福。在渔汛结束后,舟山渔民也会举行大规模的祭海,称为“谢洋”或“谢龙王”。渔民们认为,不论收成丰歉都要感谢龙王或其他海神。对渔民而言,这也是在繁重的劳动之后一次难得的既可以饱餐几顿,又可以娱乐和聚会的好时机。在浙江东部沿海的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对船(网船与偎船组成一对对船)出海捕鱼前,要先“请菩萨”。更衣沐浴过的渔民在十三下锣声中将写着“天上圣母娘娘”的黄布袋(称为“佛袋”)捧至船上,并钉在船舱内。也有请木雕的菩萨娘娘或者关羽像的。“请菩萨”结束后,船老大要邀请亲戚朋友上船吃酒。等到出海时,渔船就在鞭炮声中驶出港口。台州的渔船在渔汛出海时,船老大要到海神庙烧香请“老爷旗”。“老爷旗”请回后插于船尾,当作护船符。然后要“开船眼”,即用银汤(放有银元的开水)浇船眼。银汤还要淋于船头、左右舷、帆、舵和橹,意为驱邪扶正,大吉大利。然后在船两侧祭神鬼,船左祭海神,船右祭海鬼。祭海仪式进行得是否顺利决定了渔船是否能立即投入渔汛。舟山一带的渔船在祭海时要在船上点燃香烛,如果烛火被风反复吹灭,则预示着行船不利,必须延期开船,择期再次举行祭海仪式。

广东沿海渔民的祭海仪式在关帝圣诞(农历五月十三日)和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祭海时,渔家用供桌摆出满满的祭品,祭品上面插着彩旗,并点燃香烛,燃放鞭炮。闽南和台湾很多渔民的祭海时间都选在农历七月廿九日,但他们所祭祀的对象不同。闽南渔民祭祀海龙王,而台湾渔民则祭祀那些在海上遇难而成护航神的无名海神。台湾渔民的祭海不是在渔船上而是在海滩上举行。每逢农历七月廿九日,渔民便挑着祭品从四面八方来到海边,把它们全都摆在海滩上,由主持人焚香祷告,男女老少一齐跪拜,感谢无名神灵的恩德。拜毕焚香烧纸箔,最后渔民们围坐一起分享贡品。

在浙江舟山,新船第一次下海时也会举行祭海仪式。所用祭品为全猪全鸭和馒头长面,所祭对象为关羽关老爷。祭祀结束后,船老大还要“散福”和“酬游魂”。所谓“散福”就是向帮忙推船入海的渔民送谢礼。所谓“酬游魂”就是将一杯酒和少许碎肉抛入海中,祭祀那些溺死于海中的野鬼,希望他们为行船提供方便。

辽宁地区辽东湾二界沟渔村的祭海仪式很特别,具有非常明确的目的。这一带海域盛产毛虾和海蜇。毛虾的捕捞盛期是农历五月十三日前后。此时毛虾性腺成熟,个体肥大。渔民要举办祭祀海神的活动,祈求多捕捞毛虾,这次祭海仪式被称为“五月十三樯”。而农历七月十五左右还有一次祭海仪式,则被称为“告海蜇”。因为此时是海蜇生长的黄金时期,数量很多。但海蜇混在渔网里,影响鱼虾的捕捞,还会撑破网具,所以要举行祭祀状告海蜇,祈求海神绝此恶种。这两次祭海也都是在陆地上举行的。“五月十三樯”和“告海蜇”都是由当地渔会出面组织,用猪头、寿桃、面糕、米糕等贡品,请九沟八汊的神灵和上、中、下三路神仙到场,主要内容是向海神祈求多出毛虾,灭绝海蜇,并许愿演戏酬报等。

民间祭海节庆有时候也有不同的称呼,比如在旅顺口区北海镇、双岛镇一带沿海渔民中,就被称为“海龙王生日节”,也称“北海渔民节”。该节庆的历史可以追溯至秦汉以前,是民间自发的祭祀活动,旨在祈求海龙王的护佑。当地传说认为海龙王诞生日为农历六月十三。到了这一天早晨,渔民们便如过年一般,换上新装欢聚在海滩。为海龙王准备的生日祭品包括全猪、全羊,以及鸡蛋、白菜、粉条、馒头等,然后在海滩上举行祭酒仪式。祭酒仪式结束后,渔民开船出海,在海面上燃放鞭炮,并在船舱内摆家宴,全家欢聚一堂,共同分享海龙王的生日祭品。

2.龙抬头节

农历二月初二,又称“龙抬头”或“青龙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民间传说认为,这一天是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之日,此日之后,雨水会渐多,气温回升,春耕即将开始。这一节日的产生与民间信仰、农业生产、古代天象以及地理环境都有关系。在沿海地区,龙王是得到广泛崇信的神,沿海民众庆祝龙抬头节主要与民间信仰有关。龙神在沿海民众心目中有重要地位,为了庆祝它的抬头,二月初二日这一夜,家家户户通宵燃灯。在沿海地区,龙抬头节的节日饮食讲究也颇多,节日食品一律要冠之以“龙”字。如龙抬头节的早餐为面条,称为吃龙须,取诸事吉顺之意。炒黄豆、水饺、春饼等都是沿海地区龙抬头节常见的节日食品。炒黄豆谓之“炒龙蛋”,据说食之可除病恶;水饺谓之“龙耳”,食之耳聪;春饼谓之“龙鳞”,食之强健身体。龙抬头节还有诸多忌讳,比如忌动用针线刀斧,怕伤到龙神。以上诸俗,表现了龙在沿海人心中的地位。

3.游神节

民间信仰与宗教信仰不同,前者实际上是缺乏神圣性的,所以在民间信仰中存在一些对神灵的不尊重甚至是渎神的现象,海洋民间信仰中的游神节就是此类现象之一。

在潮汕地区,农历正月廿一日、廿二日两天会举行游神的仪式,此仪式中最活跃的是澄海的盐灶乡。游神时需要先将神从神庙里请出来,然后缚在轿子里游行。而乡民则分为两部分:抬神、护神与抢神、摔神。当年轮值抬神游行的壮汉都要斋戒沐浴净身,穿一件新缝制的短裤,袒胸赤膊,周身涂上豆油。他们用绳子把神像牢牢地捆缚在神轿里,在村中游行。抢神的队伍则紧紧跟着抬神队伍,待抬神人游至指定的地点时,众人吆喝一声,便一齐冲上去,有人揪住抬脚的壮汉,有人把神像拖下来。因抬神的乡民之前已经在赤身上涂有豆油,滑溜溜的不容易揪住,所以在抢神的过程中,护神与抢神的队伍扭成一团,增强了娱乐性。神像最终会被拉神的人从轿子上拉下来,但经过一番争抢,神像往往受损,不是脸破就是脚断手折。此时,抢神的乡民还要将神像推下池塘里去浸泡。至此,游神的过程才结束。但游神节还未完全结束。乡民们会选择吉日,将神像从池塘里打捞起来,重塑金身,送回神庙,继续享受香火。当然,重塑金身的神像到明年此时还是会被摔、被淹。

作为一项传统的娱乐活动,游神受到周边民众的欢迎,每年都有不少慕名前来的民众为游神、摔神喝彩助威。由于围观者人数众多,不少民众甚至骑上墙头,登上屋顶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