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先秦卷
6545300000008

第8章 中华民族道德生活总论(8)

1978年年底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事件,它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时代,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大幕,也使中国人民的道德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转化,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利益格局、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速推进,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成功牵引了一场世界现代化发展史上空前规模的经济社会转型。30年来以肯定人们的正当物质利益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为基调,肯定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和其他现代的分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人们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积极性,崇尚劳动和创造、勤劳致富的观念蔚然成风。随着发展民营企业,引进外国资本和先进技术,建设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进程的加快,中国社会的道德生活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发展态势。道德现实主义和世俗主义的风习蔓延,一切向钱看和极端利己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滋长,并挑战着理想主义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在道德风气出现某种退化和低俗化的严峻关头,中共中央作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强调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要始终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道德建设,实现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目标。1986年和1996年,通过了两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分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比较清晰地勾画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整体结构。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实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进一步概括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内容。2006年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大强调指出,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主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在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公民道德建设蔚然成风,“讲文明、重正气、树新风”取得明显成就,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弘扬,全国各地的“共铸诚信”整体推进,现代公民道德意识日趋形成,并形成了著名的“抗洪精神”、“抗震精神”和“航天精神”、“奥运精神”,一大批见义勇为、敬业奉献、助人为乐、孝老爱亲的道德模范在神州大地涌现。在2008年的四川汶川抗震救灾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中华民族焕发出了空前的团结协作和精诚奉献精神。过去被有些人评价偏低的80后和90后一代,在道德觉悟和思想品德上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和崇高,成为中国当代道德进步的主流。中华民族道德情操和道德素质的健全、平和与开放,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国际友好人士的高度赞誉与认同。礼仪之邦的当代胜景正在逐步彰显,道德实力作为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节 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的主要内容

经历了五千年发展变迁的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按时代区分,涉及古代道德生活、近代道德生活和现当代道德生活;按社会发展阶段区分,可以分为原始社会道德生活、奴隶社会道德生活、封建社会道德生活、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生活和社会主义社会道德生活;按阶级区分,又可区分为统治阶级道德生活与被统治阶级道德生活,或剥削阶级道德生活与被剥削阶级道德生活,在阶级社会里具体表现为奴隶主阶级的道德生活和奴隶阶级的道德生活,地主阶级的道德生活和农民阶级的道德生活,资产阶级的道德生活和无产阶级的道德生活,等等。在同一时代,道德生活依历史标准还可以区分为代表时代发展方向和文明趋势的前瞻性理想性道德生活类型,与时代合拍和适应现实的应世性一般性道德生活类型,阻碍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腐朽性寄生性道德生活类型。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的内容,依据中国古代哲学“常”与“变”的范畴,也可以视为是常道与变道的辩证统一,常中有变,变而不失其常,在波澜壮阔的发展性中体现出它的统一性,在精彩纷呈的多元性中展现出它的一元性。一多交融,常变互显,成就了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的绵延与辉煌。

一、不同时代道德生活有不同的内容

中国古代的道德生活主要是同文明起源与初步发展、民族融合、国家统一以及个人人生理想实现等联系在一起的,其具体的文明框架与载体是自然经济、君主专制与农业文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大社会形态,以封建社会的发展最为成熟也最为典型,活跃于古代道德生活舞台的力量和阶层人士除统治阶级外主要是“士农工商”。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依凭着自己对人生、对价值、对道德的理解从事和展开着自己的道德生活,演绎出一幕幕道德生活的活剧,丰富并拓展着中华民族道德生活的空间。

古代道德生活的两个支柱是“国”与“家”,因此家庭道德生活和国家道德生活发展得最为充分,也颇能体现出中华民族道德生活的风采和特色。与此相关,忠孝伦理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多有历史性的突破。自秦汉直到辛亥革命以前,忠和孝一直是中国封建伦理文化的两大精神支柱。在多民族封建集权的格局下,忠孝既是哲学、伦理准则,又是宗教信仰准则,集规范伦理和德行伦理、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于一身。在中国古代社会,忠孝伦理的强调与推崇既是国家统一的思想保证,又是天下太平的组织保证。国家政治生活的有序发展和有效运作要求忠的伦理道德,家庭生活的和睦融洽要求孝的伦理道德。中国特色的封建社会的特点是宗族宗法制下的统一信仰:忠是对一国的最高统治者的服从原则,孝是一家一户小农经济下对家长绝对权力的服从原则。忠孝又是古代中国团结、教育全国各族人民的实践教材。在忠孝伦理教化与政治推行下,把众多民族和人士团结起来,形成道德价值共识,结成民族文化团结的精神纽带。忠孝原则和品德,几千年来,对社会成员起着稳定、平衡和激励劝勉的多重作用。

近现代道德生活是在遭受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和疯狂剥削掠夺下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特定情势下拉开的,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社会生活的主要矛盾,“中华道德向何处去”伴随着“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而日趋严峻,古今中西之争成为道德生活的主要问题。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华民族原有的道德生活格局被打破,中华民族被拖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道德价值体系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近代道德生活的主旋律是“救亡”与“图存”,面临着既要学习西方近代伦理道德的优秀因素又要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伦理道德文化的野蛮因素,既要冲破传统纲常名教的桎梏又要挺立民族伦理道德的进步因素等多重任务,因此伦理文化出现了多重变奏。近代道德生活的主体由传统社会的农民发展成为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无产阶级,所以民主革命也就有了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既有反帝反封建的要求又害怕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力量,在政治上、道德生活上直接表现为革命性和软弱性并存,这也决定了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和道德革命运动的缺陷和失败。近代道德生活围绕着如何走出中世纪走向近现代进行了坚苦卓绝的抗争,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破产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在于封建主义不愿走,帝国主义不让走,资产阶级想走而没有走成。在资产阶级碰得头破血流无力挽救中国的危局之际,中国的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中国无产阶级所具有的特定的阶级属性使它成为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在苏联十月革命的感召下,先进的中国无产阶级代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们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并指示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无产阶级道德和中国革命道德得以形成并在实践中获得创造性的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也结出了丰硕果实,形成了毛泽东伦理思想。毛泽东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实现了从西方到东方的创造性发展,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的新境界,同时也标志着中国伦理文化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创造性转化,实现了中国伦理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在毛泽东伦理思想的感召和激励下,无数革命军人、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成为新道德的倡导者、创造者和实践者,涌现出了一大批共产主义道德的先锋战士,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道义基础。

当代道德生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前提下开展的新的道德生活,其道德生活的类型是迥然不同于历史上任何其他道德生活类型的社会主义道德生活,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创造者、建设者和实践者。当代道德生活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密切相关,反映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和发展大势。现代道德生活经历了一个由革命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换,由无产阶级革命功利主义向社会主义功利主义的转换。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地进行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尝试和改革,虽然走过不少弯路,经历过不少挫折,但终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走上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35]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人们道德观念发生巨大变迁、道德生活发生历史性变化、道德生活面貌焕然一新的30年,公民道德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社会主义先进伦理文化建设如火如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凯歌高奏,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得到确立,整个社会的道德生活呈现出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扎根传统而又关注时代、注重建设而又注重保护与传承的开放性品质,中华民族伦理文化伟大复兴的远景呼之欲出,中国有望在“第二个轴心时代”[36]为人类伦理文明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的几大领域及所彰显的内容

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的活动领域涉及许多具体不同的领域,依活动主体和范围而分,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个人道德生活、家庭道德生活、职业道德生活、社会公共道德生活、国家民族道德生活几大类,其中每一类都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不同的时代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个人道德生活是个体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展开及其现实化表现,同个人如何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反省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及实现自我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实践密切相关。个人是道德关系的直接主体,个人的安身立命和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离不开特定道德精神和品质的支持。弗洛姆指出:“人是唯一意识到自己的生存问题的动物,对他来说,自己的生存是他无法逃避而必须加以解决的大事。”[37]个人道德生活主要是针对自我如何立身处世而言的,是人与自身道德关系的集中反映。“与存在的自我相应的是自我调节和自我监督;与体验的自我相应的是自我感觉;与概念的自我相应的是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等等。”[38]个人道德生活的主要内容有个人如何认识自我和面对自我,对待自我的生命是持珍惜还是否定的态度,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生命如何提升和维护。作为中华民族道德生活的重要部分,个人道德生活是其起点和基础,它强调立志高远、自强不息,在主体自身的发展与完善上推崇知耻自重、改过自新,并把谦虚向学、慎独自省、躬行实践、务实求真当作主要内容,同时特别推崇个人的道德气节,注重人格的健全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