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现代卷
6545400000009

第9章 中华民族现代道德生活的现实基础(5)

2003年1月,广东省河源市、中山市发生两起医院和家庭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2003年1月至2月间,广西、湖南、四川三省分别有少数输入性病例报告。2003年3月初,北京市发现来自山西省、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输入性病例。3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北京为非典疫区。同时,全国24个省份均有非典临床诊断病例报告。面对严峻的非典疫情,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明确提出“沉着应对,措施果断;依靠科学,有效防治;加强合作,完善机制”的工作方针。4月14日下午,新上任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突然出现在感染非典病毒严重的广州最繁华的商业街,和普通百姓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4月17日,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会,批准成立北京防治非典型肺炎联合工作小组。18日,北京非典病例的数字第一次汇总出来。温家宝总理当天在视察时说:“绝不允许缓报、漏报和瞒报。否则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人的责任。”4月20日,卫生部和北京市的行政首长双双去职。新任卫生部常务副部长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北京市的非典病例为339例,几乎是5天前公布数字(37例)的10倍。抗击非典过程中,卫生部坚持每天向社会公布全国疫情,先后召开9次新闻发布会、24场新闻通报会、吹风会和媒体见面会,非典疫情每日通报和专家分析会在中央电视台连续80次现场直播。以上这些措施,大大增强了疫情信息与防控工作的透明度,起到良好效果,挽回了不良影响。6月下旬,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宣布:将北京从“近期有当地传播”的非典疫区名单中删除。抗击非典的过程中,中国政府问责失职官员,严格公开非典疫情,使媒体更加开放,公众的知情权得以保障,对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发展,推进政府政治文明起着积极促进作用。

9.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认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之所以得到人民的拥护,在于中国共产党总是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要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要求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10.反腐倡廉的深入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反腐败斗争的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前(1978年12月至1989年6月)。1982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发出紧急通知,开展了一场打击严重经济犯罪活动的斗争。据1983年4月底统计,全国揭露并立案查处的经济犯罪案件19.2万多件,涉案党员被开除党籍的有8500多人,初步打击了经济领域中的严重犯罪活动。

第二阶段是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之前(1989年6月至2002年11月)。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决定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来抓。1992年初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要把党风和廉政建设作为大事来抓,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腐败。2000年1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指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治党始终坚强有力,治国必会正确有效。”2001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五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

第三阶段是党的十六大到2008年(2002年11月至2008年12月)。第一,2005年1月3日,中央颁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第二,从2005年2月到2006年6月,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第三,颁布实施《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修订发布《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党内重要法规。第四,中央纪委配合有关部门推进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制度、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投资体制、金融体制改革。第五,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注意把涉及民生的突出问题纳入治理内容。第六,严肃查处违反党纪的案件,特别是查处了陈良宇、杜世成、郑筱萸等极少数高级干部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第七,加强反腐败国际交流与合作,签署并加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

11.非政府组织的兴起与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整个社会越来越趋向多元化。特别是政府机构的精简与“小政府、大社会”目标的确立,使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1978年到1995年,因改革开放导致社会团体大量涌现;从1995年中国举办世界妇女大会至今,中国非政府组织自主性有所增强,整体能力和社会影响日益扩大,逐步进入大发展的历史时期。截至2005年3月底,全国共登记社会团体15.3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3.7万个。在体制之外,还有更多的没有登记注册的、半公开的社会组织广泛存在,据专家估计,全国大约有300万个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环境保护领域里,活跃着一大批形形色色的非政府组织。其中较为著名的包括:自然之友、北京地球村、绿色家园志愿者、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中华环保基金会、北京环保基金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北京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环保产业学会、北京环保产业协会等。在中国的扶贫开发领域里,也活跃着一批非政府组织。其中较为著名的包括: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国际非政府组织合作促进会、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华慈善总会、农家女实用技能培训学校、爱德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的兴起与发展,往往发挥着政府和企业所没有或难以充分发挥的作用,推动了社会进步与发展。

12.重庆钉子户事件与物权法颁布

2007年重庆市的拆迁区域居民杨武、吴萍夫妇不顾市政府和开发商的说服及压力,两年来一直拒绝搬迁,被称为“史上最牛钉子户”。西方报纸上刊登周围已经挖去很深,仿佛像一座孤岛般的大幅现场照片,该事件顿时受到了全世界的密切关注。对于重庆钉子户事件毁誉不一,担心者有之,因为如果因无理要求而“钉子户”不断,势必会影响城市正常的建设发展。赞成者有之,甚至有人称房主为“英雄”,以个人卑微的力量捍卫着按照自己意愿处置自己财产的自然权利。很多人将钉子户事件与物权法的颁布相联系。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该法分为总则、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占有等五编,共247条,于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其中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物权法历经了13年的酝酿和广泛讨论,创造了中国立法史上单部法律草案审议次数最多的纪录。物权法体现了对不同物权主体实行平等保护的原则,既尊重了国有财产,也保障了富裕人群和人口的利益,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推进经济改革和建设法治国家都有着重大意义,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政治文明迈出了重要一步。

13.网络政治与公民议政热潮的兴起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截至2013年6月30日,我国内地网民总人数达5.91亿。日新月异的互联网络发展使人们的生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都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相对于外国民众,中国网民对公共事务的兴趣异常浓厚,网络政治也比较发达。这得益于中国政府多年来一再为网络发展投入大量资金,更与受管制的正规传媒无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与舆论表达权有关。2008年无疑是近年来中国新闻事件最多的一年:西藏骚乱、民众抵制家乐福、四川地震、瓮安骚乱、北京奥运、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甘肃陇南群体性事件、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波及中国等等。事后总结,上述每一个新闻大事中,都有中国网民的高度投入或直接参与。被网络议论拉下马的官员是接二连三,包括深圳海事局党组书记、副局长林嘉祥10月29日涉嫌猥亵女童的视频被放到网上而丢官;辽宁铁岭市西丰县委书记张志国派人到北京抓记者遭曝光,结果在3月引咎辞职;张志国11月25日“复出”被网友揭发后引起舆论哗然,《南方都市报》将这则新闻报出第二天,铁岭市赶紧出面否认。中国的网络政治得到高层官员的肯定,温家宝总理就曾到中国政府网访谈室就金融危机、教育改革、医疗卫生改革等问题与网友进行了2个小时的在线交流。

第三节 文化因素

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新民主主义文化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文化。六十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文化事业上取得丰硕的发展成果。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今,西方文化的激荡与传统文化的复苏,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影响因子,这些整体构成了现代中华民族的道德生活的文化因素。

一、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建国初的几年间,新中国文化建设的重点一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的文化素质;二是适应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由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过渡。

1.扫盲运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