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旋砚:北师大二附中文科实验班作文精选
6564200000008

第8章 书评·云里看客(1)

名师点评

钱穆先生在创建新亚书院,制定的学规有这么一条:健全的生活包括劳作的兴趣和艺术的修养。每个人的人生,都应该在音乐、戏剧、电影、文学等艺术样式的熏陶濡染中培养高尚的情绪和修养。

一本书,一部电影,就像一幢建筑,是某种被赋予了某种特有形式的东西。建筑的砖块容易触摸,可是把握语词的世界、影像的世界并不那么容易。词语创造出一个虚构的世界,电影呈现给我们一个梦幻的境遇,阅读和观影都是在现实和幻境中旅行的过程。要了解文学家创作过程中的细微末节,要把握电影的纷繁复杂,也许最简便的办法不是阅读和观看,而是写作和拍摄。当你试着去了解文学和电影的专业词汇,如视角、人称、焦点、场面调度、现实主义、构图与影像、画面的空间透视、剪辑、声音等,也许会帮助你加深理解,为写出言之有物的影评打好基础。

当然,如果过于注重专业性,不禁让我们的文章充满了学究气。

书评和影评最重要的是你的阅读和观影后的爱恨情仇。因为你的爱和恨,你便与作者和制片人产生了最亲密的联系。这个过程仿佛是你从那晦涩的字里行间及其陌生的声像世界,从那些难以觉察的细微迹象和暗示中,看到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可是在不断熟悉它之后,便会发觉,作者和制片人给予你的东西,其实是相当明确的。

最后,还想和孩子们说,无论是阅读作品,还是观看电影,最终都是要回到自己的生活。艺术只是以不同的方式来表现生活,随着你阅读之广,观影之多,有一天你会惊讶地发现:无论作者和制片人怎样描述生活,都不会比生活本身更加曲折离奇;或者说,无论他们把生活表现得怎样混乱,怎样不合理,都不会比生活本身更加混乱,更加不合理。

期待你们在艺术的世界中追寻审美的人生,相信你们会满载而归。

郑国民教授

管贤强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I am sherlocked

舒怡然

“I am sherlocked.”

在女人惊诧的眼神之下,男人不紧不慢地输入这密码,那个让人想了许久的locked,原来就是福尔摩斯。当BBC拍摄的《神探夏洛克》中,艾琳的手机密码被揭开之时,我的心也随之一颤。

艾琳的心被福尔摩斯锁住了,我又何尝不是呢?对于这样的人,被锁住也是心甘情愿,而且一锁已是多年,从未曾改变过。

我喜欢过的角色很多,虚拟的,现实的,国内的,国外的……但是那些仅仅称得上是喜欢而已,充其量算是欣赏,但福尔摩斯不同,他是我的偶像,从小到大唯一的偶像。

福尔摩斯在我的心里不是电影中像钢铁侠一样的唐尼叔,也不是青山刚昌笔下突然出现的年轻帅哥,哪怕改变得已算非常成功的BBC版夏洛克也不能全然符合我的希望。福尔摩斯,在我这儿永远是柯南道尔书中的样子——19世纪末伦敦唯一的咨询侦探,鹰钩鼻,消瘦,拿着烟斗,出门常戴礼帽,说话得体客气。

小时候的我爱看推理小说,三四年级的样子图书馆有关推理的那一栏早已被我看了个遍。我沉醉于这样一个用理性去对抗感性的虚拟世界之中,或许只有在这里,我才看不到那些飘渺的爱情故事;在这里,人们只讲求逻辑的严谨;在这里,正义才能永远地战胜邪恶。

初看福尔摩斯,其实一点儿都没有意思,血字的研究让我痛苦了好一阵子去分辨它到底是推理书还是冒险书。我也曾将它甩在一旁,但终是抵不住他巨大的名声想一探究竟。重新拾起,而那以后再也没有放下过。家里的八本书早已不知翻阅了多少遍。

如要我说它与其他推理小说不同之处,可能只有这样的两个原因:过分的真实和强烈的责任感(在某种程度上,责任感来源于柯南道尔所处时代英国的强盛所带来的自负)。不知道有多少推理小说爱好者是从福尔摩斯起步?不知多少人的侦探梦想是因他而起?也不知每年或有多少游客试图去伦敦寻找福尔摩斯存在过的痕迹?他仿佛真的存在过一般,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阻隔,打破真实与虚幻之间的界限,他是鲜明的、独一无二的、确信无疑的存在。

福尔摩斯的人格魅力在书中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一位独善其身、讲求逻辑、彬彬有礼、略带自负的私家侦探,把工作视为自己生命存在的最大意义。“人类是渺小的,工作才是一切。”在一些人看来,这样的人是无趣的,但我能理解福尔摩斯的价值所在。与大多数人所想的不同,福尔摩斯让我感动的,不是他在推理上的才华与天分,那不是他全部的价值,他的价值在于他是人,不是推理机器,他比大多数的侦探更充满着人性。

对,他自负,却是因为真诚的赞美而沾沾自喜;他冷静,却在莫里亚蒂面前充满着血性;他排斥爱情,却会向女人送上绅士般的殷勤;他坚持原则,却会因为悲悯和同情而破坏它,在《魔鬼之足》中,福尔摩斯在最后一刻站到了法律的对面——放走了凶手。

太多的侦探沉醉于揭破案子谜底那一刻所带来的快感和惊叹,太多的侦探将自己当作命运的裁判,太多的侦探忽视了人应该有的本性,而他,始终将自己处于“人”这样一个位置上,关注着伦敦普通的生活。

经常回想起他说过的一些话,福尔摩斯许多名言我甚至可以倒背如流。

我不敢推崇他每一句话都是正确的,但是对年幼的我来说,影响却不能磨灭。或许这些话语才是福尔摩斯这个人物得以不朽的灵魂所在。

记得他对犯人的痛斥:“就是你,在叛国之外,犯下了更严重的罪行,那就是谋杀!”我不敢说这些话是否符合我们一贯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但是这让我意识到人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尊严。生命的地位本应是至高无上的,每个人都是重要的,这也适用于所有的人。福尔摩斯对于那些犯过错误的人,并不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或许我放走了一个重罪犯,但是我拯救了一个灵魂。”

记得他对于法律和道德的思索。“曾有一两次,我意识到,我抓住罪犯而造成的坏处比犯罪本身还要严重。现在我懂得了慎重。法律和良心相比,我选择欺骗法律。”百年后的今天,当福尔摩斯与我们在我们的文明社会中相遇,他也许会向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究竟有谁能代表正义?真的是那个作为统治阶级统治工具的法律吗?我们所认同的法律决定一切的标准,有时可能只是一个笑话。

记得他对于人性弱点的剖析与无奈。“世上一切都是前人做过的,没什么新鲜。”“笨蛋虽笨,但还有更笨的人替他们鼓掌。”“在这个世界上,你做了什么并不重要,要紧的是,你要让别人认为你做了什么。”时至今日,谁又敢说这些话没有现实的价值与意义呢?仿佛坐在对面的人就是我们自己,一句又一句直击着心底。

当然,福尔摩斯还是逻辑与正义的化身,若没了这两样,人物的根基就不存在了。“感情会影响理智”,“为了社会的利益,即使和你同归于尽我也心甘情愿。”有时会幻想着自己有着与他一样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有着与他一样的理性和风度,但每当这时却又会问一问自己,在众人不理解的危急时刻我又是否能真的挺身而出?只能苦笑一下,自己不过还是一个崇拜者,一个有着弱点的凡人罢了。

看福尔摩斯,早已并非是小说情节的吸引,更多的是一种感觉,一种气氛,一种意境。有时恍然间觉得他就在自己身边,像是一位指点迷津、告诉我人生道理的老朋友一样,熟悉亲切。在福尔摩斯身上可以找到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并不因为它依附在一个推理故事里、一个虚构的人物身上而有所失色。事实上,你会发现它比那些掩盖在浩瀚名著和理论书籍里晦涩的真理更容易理解和体会,坦率透彻。

偶然间想起柯南道尔的墓志铭——STEEl TRUE,BLADE STRAIGHT.

这或许也是对福尔摩斯最好的评价吧——真实如剑,耿直如刚。

漫谈《四世同堂》

崔立一

关于祁瑞宣

纵观全书,祁瑞宣好像是最让我,最让读者,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中,看到希望的人。

他是家中的老大,负担起了全家的生计,担当起了家内外的责任;他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体面的工作,人又沉默踏实,邻里拿主意时,总让他帮着参谋。

但这些似乎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让我们看到,当社会的渣滓为非作歹,当人们被迫为敌人做事而谋生,当大部分北平人麻木看待日军对家园的践踏时,祁瑞宣,作为祁家的长孙,虽肩负着四世的温饱,也永不去做侵略者的奴隶。

可书中更多的描写是这样的:当瑞宣心中早已有一段慷慨激昂的话要向韵梅、向钱先生、向瑞丰、向瑞全、向小崔……向许许多多人说时,他往往选择沉默。纵使他的心已如海浪般波涛汹涌,如烈火般炽热翻腾,他却如鲠在喉。

因为他自责。自己正值壮年,有知识,有抱负,面对战事虽如坐针毡却只能留在北平。这样的他,又哪来的勇气和资格,劝说别人握起拳头抵抗外敌呢?

是,瑞全懦弱,他虽心如明镜,却往往没有了原则。他的理想往往被现实击败,他的坚强往往被琐事软化。所以,他不固执己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游走在理想的边缘。

但我们似乎又可以为他开脱——在这个四世同堂的家中,他的牵绊实在太多。为了延续祁老爷子所期望的四世同堂,为了替两个不在家中的弟弟尽孝道,为了使自己的孩子不受那扭曲了的、奴化了的教育,他必须留下。

那么人们不禁又要发问:投身于革命的战士们,不乏已成家立业的,为何他们选择了奔赴战场?除了对家庭的责任、瑞宣自身的性格,也许还有北平这座城的影子。

关于北平

北平,阳光永远那么明媚,照耀着宫殿上的琉璃瓦与精致的吃食。她时时以高姿态的沉默昭告天下,北平,是几百年的帝王之都。生活,对北平人来讲,不是吃饱喝足,他们追求的,是怎样从日常中发掘出乐趣并享受。

太过的安逸富足让北平好似昏昏然睡过去了似的,就连攻城的炮声也未能惊动她。她始终泰然处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敌人自有人来惩处,我们用不着反击。她于是环抱着同她一样逆来顺受的北平人,再次睡去了。

北平人投降了,在他们眼中,不反击,换来的一定就是和平。可难道这苟且偷安就是真正的和平?这不过是北平人自己给予自己的心理安慰罢了。

他们不用拳头与决心,只一味自我安慰、麻醉自己,沉沦在表面的和平中。

为什么会这样?

近百年的屈辱史使国都北平看到了外国列强的不择手段、凶狠残暴。

起初,他们是否有恨,有怒,有握起拳头的决心,我们不得而知。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心中高高在上的天子,丧权辱国如一只摇尾乞怜的狗,这必在他们心中激起惊慌与怀疑的波澜。一代代的传承,传承的不是文化与精神,而是对本民族的自卑,进而演化成对国耻的麻木——把屈服叫作享受,忍辱苟安叫作明哲保身。这心理让北平人觉得安全。

这种独特的文化影响了北平人,而北平人同样也影响着这一文化。

关于北平文化

老舍先生一直说,北平的文化,过熟了。是啊,相对于全国各地群情激昂的革命,试图维持表面上的和平的北平,显得那样格格不入。过熟的文化,也许是对这一现象最好的解释。

正因为她的熟,所以再大的刺激也变得稀松平常;正因为她的熟,所以北平人更多地着眼于再细碎不过的琐事;正因为她的熟,人们那追求进一步发展的心思也逐渐消磨殆尽;正因为她的熟,所以才麻木到将屈膝忍辱粉饰成对和平的喜爱。

就是这样的文化,产生了静穆雍容的天安门。可偏偏这样的文化,也使那举着标语走过天安门前、慷慨激昂地反对签署巴黎合约的北平青年,变成在天安门前对着敌人,却只以沉默来回应的、战争的牺牲品!

相比而言,朴实、诚恳、踏实肯干的农村,显得更坚实、淳朴,有着真性情。也许,知识不多的人反倒有深厚的情感。他们也许写不出“国家”两个字,可他们却能够视死如归;而有知识的人,反倒蹑手蹑脚,不敢勇往直前。

所以聪明如毛泽东,认识到农民兄弟才是最坚实的后盾。新中国需要的力量,正是能够冲破那过熟文化导致的繁文缛节束缚的力量,正是振臂一呼后千百万热血青年投身革命的力量。

关于抗日战争

我们恨祁瑞丰、冠晓荷、蓝东阳之辈,他们恃强凌弱,将在敌人面前谄媚而得到的接纳和垂怜,当作炫耀的资本。他们把敌人当作最亲密无间的朋友,而把朋友当成如狼似虎的敌人。悲哀如他们,被“朋友”抓走那刻,心中还坚信“朋友”会来救他们。

正是因为有这种人,日本人才会愈发猖獗——他们认为,中国人不过如此,中华民族的文化不过如此。没有礼义廉耻,没有忠信孝义,有的只是卑微下贱、男盗女娼。这个民族,没有凝聚力和爱国热情。

但是他们大错特错了。会屈服于他们的诡计和压榨之下的,只是中华民族的渣滓。如同在一个偌大庭院中,他们妄图毁灭整个庭院,却只接触了一两条可以用肉收买的狗。

真正的中国青年,在那时,迫切地要从社会和家庭的压迫中冲出去。

他们不再受困于千百年来中国文化中最神圣的家,他们的心中早已有世界,有和平,有要挣脱捆绑了民族百年之久绳索的决心。

而日本人却将精力全浪费在阴险与破坏上,未曾面对过真正的中国青年。这也许是最悲哀的。

关于老舍

他爱北平,所以他骂的是外敌,恨的是外敌。即便对于汉奸,也只不过说他们“无聊”。他费尽苦心给了小羊圈——这个小北平一个喜乐的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