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桂学元研究
6638100000013

第13章 桂学研究发展态势(4)

(三)广西桂学研究会项目实施的重要成果《广西文化符号》

广西桂学研究会项目建设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优异成绩,一批项目经过评审验收已顺利结题,陆续出版“桂学文库”著作多部。2011年首批立项的“广西文化符号调查及研究”项目,经过三年努力最终完成,于2014年出版由潘琦主编、黄伟林执行主编的《广西文化符号》一书。从2011年开始,“课题组分别在南宁、桂林、百色、北海、防城港、梧州等城市,通过举行座谈会、学术沙龙、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征集候选文化符号。经组织专家初步论证,最终确定了包括地理、历史、民族、人物、文化、神话、遗产、风物、工业等9大类别220个文化符号作为候选符号。在此基础上,又将候选符号按代表性、影响力、推广价值等三项指标进行大规模问卷调查,广泛征集社会各界的意见。通过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统计,课题组对220个候选文化符号进行了排名。经过综合评定,确定了113个最具代表性、影响力和推广价值的广西文化符号。这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化符号,每一个都从某一个侧面或某一个节点上凝结和承载着广西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形象”。[60]潘琦指出:“这次广西文化符号影响力调查,是一项别开生面、很有意义的文化活动。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大体摸清了广西地域文化的基本情况以及广西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大格局中的影响力状况。这使我们能进一步找出差距,明确方向,研究对策,推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对于实现‘文化强桂’的战略目标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61]这项研究不仅对广西人文历史及其地域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整理,而且本身也是一项文化建设与文化创新活动,为桂学研究提供选题对象与资源材料,为文化传承传播与创新发展奠定基础。广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区位优势突出、民族特色鲜明的沿边、沿海、沿江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容本镇以“桂学研究:从广西走向全国”为题撰文,认为:“广西地处祖国南疆,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造就了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八桂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广西文化在内涵上形成了刚毅勇诚、开放包容的品格与特质,在形式上则形成了许多具有代表性、标志性的文化符号。”[62]这些广西文化符号包括桂林山水、刘三姐、壮族、漓江、桂林文化城、太平天国、百色起义、灵渠、山歌、绣球、北部湾等,是广西最具典型性、代表性、普遍性以及影响力、传播力、辐射力的文化符号,也是广西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标志性符号。“为了更好地宣传广西文化符号,树立广西的文化形象,广西桂学研究会与广西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商定,借助广西电影集团强大的制作力量,把广西文化符号由文字、图片形式,拍摄成让人们更加喜闻乐见、传播面更广、受众群体更大的视听形式。根据拍摄的要求和特点,选取20个广西文化符号拍摄专题纪实片,每个文化符号拍摄一集,总片名定为《桂学故事——话说广西文化符号》。专题纪实片注重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要拍摄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视听形式,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体,让广西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从而达到宣传和弘扬广西文化的目的。”[63]2014年8月1日,20集电视专题片《桂学故事——话说广西文化符号》在龙门水都正式开机。这是将文化研究成果通过现代传播媒介以生动故事、直观形象、通俗易懂方式转化为视听艺术形式,将会产生更为突出与明显的接受与传播效果,也将进一步推动广西文化传统保护传承,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推动桂学研究与文化建设更为紧密地结合。

四、桂学对外学术交流

桂学对外学术交流及其文化交流包括范围大、内容广、途径多,目前所开展的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基于作为地方学的桂学与其他各省的湘学、徽学、楚学、浙学等地方学相应而提出,因此主要通过对外省地方学进行考察调研以进行对外学术交流。近年来,在广西桂学研究会组织下,外省考察调研的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已开展多次。

(一)湖湘文化、徽学考察及学术交流

2010年7月,广西桂学研究会文化考察组一行5人赴湖南、安徽进行考察。在湖南长沙参加由湖南省文联组织座谈会,考察组和与会的湖南文联、社科院、社科联、《湖湘文库》编委会等单位学者专家交流,详细了解“湖湘文化”建设与研究及其《湖湘文库》出版情况,并着重了解“湘学”与“湖湘文化”研究状况。考察组实地考察湖南博物馆、岳麓书院、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橘子洲以及常德柳叶湖、桃花源、常德保卫战纪念碑等,获得很大收获和启发。考察组继而前往安徽,由安徽省文联安排与安徽大学教育部重点人文社科基地徽学研究中心座谈,实地考察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资料室与文献库、包公祠与李鸿章旧居、徽州古村落宏村与西递、九华山佛教圣地等。考察组回桂后旋即撰写并发表了调研报告[64],大致可从三方面反映考察情况。

其一,湖湘文化及其湘学考察情况。湘学是历史范畴,原指船山学,后包括湖湘学和近代湘学。湖湘文化是一个区域文化范畴,包括哲学、伦理、政治、法律、文学、艺术宗教以及当地民间、民俗、民族等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内容,作为学术观念形态的湘学是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核;湖湘文化及湘学代表人物有屈原、贾谊、柳宗元、周敦颐、朱熹、胡安国、张轼、王船山、李腾芳、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毛泽东等;湖湘文化特征概括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百折不挠,兼收并蓄;研究成果标志为重点工程《湖湘文库》,分甲、乙两编,甲编为湖湘文献,计划出书445册,乙编为湖湘研究,计划出书255册,甲乙两编目前已出330册;重要专着有《湖湘文化通论》、《湖湘文化大观》、《湖湘文化宏观研究》、《湖湘文化论坛》、《湖湘学派史论》、《湘学史》、《湖湘学术与文化研究》等;出版《湘学》、《湖湘文化》、《船山学刊》等期刊。

其二,徽州文化及其徽学考察情况。徽州文化狭义指古徽州(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地域的历史文化形态,广义指以徽州为核心的安徽地域的徽州文献与文书、历史文化遗存、徽商、徽派建筑等历史及其社会人文风貌所形成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总和;徽学狭义指徽州地域的徽州学,广义指以徽州为核心的安徽地域的历史文化研究积淀而成一种学术、学说、学派。徽州文化及其徽学涵盖新安理学、徽州朴学、新安画派、徽州篆刻、徽州刻印、徽派版画、徽剧、新安医学、徽派建筑、徽商、徽菜等。徽学及其徽派历史人物有程颢、程颐、朱熹、程政、查士标、孙逸、汪元瑞、何震、汪关、程邃、黄土陵、戴震、黄宾虹等。徽学具有兼容性、开放性、学理性、儒学化等特征;徽派具有古朴、厚重、平民化、乡土性等风格特征。徽学研究机构主要有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安徽师范大学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所、黄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等;徽学研究成果主要有《徽州文化全书》、《徽商研究》、《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明清徽州社会与佃仆制》、《明清徽州土地关系研究》等论着;文献资料整理成果主要有《明清徽商资料选编》、《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汇编》、《徽学历史档案总目提要》、《徽州文书类目》、《徽州文书》、《徽人年谱合刊》、《新安学系录》等;出版刊物《徽学》、《徽州学研究》、《徽州文化研究》等。

其三,对桂学研究的启发与建议。考察组依据湘、徽两省的湖湘文化及其湘学、徽州文化及其徽学研究状况及其经验,为桂学研究提供了很多启发。两地经验共同点在于:一是领导重视,政策推动,经费支持,提供制度体制机制保障,如湖南省委省政府拨款7000万专项资金出版《湖湘文库》;二是研究基础扎实,重视文献收藏保护和整理研究工作;三是搭建跨学科平台,有效整合资源,优化学科结构,形成研究合力;四是加大激励奖励机制,推动项目实施及其成果创新;五是立足于本土文化研究,面向国内外学界,确立学术研究导向;六是积极推动高校与社会联结,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基于这些可资借鉴的经验,以及提供给桂学研究的启发,课题组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主要内容为:一是健全与完善桂学研究的制度、体制、机制和政策,考虑将桂学研究纳入广西文化发展规划,并着手制定广西桂学研究发展计划;二是在广西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桂学研究基地及其专业图书资料库;三是建立桂学研究课题制,制定课题指南,实施项目招标制与项目委托制、项目责任制、项目主持人负责制、项目审批与验收制等规范与保障措施;四是建立“桂学研究”网站、创办“桂学”会刊、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桂学论坛”学术研讨会、开办“桂学讲坛”系列讲座;五是出版大型系列丛书“桂学文库”,并在广西高校学报及其各学术期刊开办“桂学研究”专题栏目;六是进行大规模广西历代文献资料普查、整理与社会调研、地方文化普查工作,摸清家底,摸清目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