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桂学元研究
6638100000019

第19章 桂学学科基础及其学理依据(3)

(一)桂学的地方学学科性质

将地方学作为学科来构建与建设不仅是现代社会强调区域化与特色化的产物,也不仅是区域经济崛起带动区域文化兴起的结果,而且也是长期以来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地方学研究兴起,从学科发展与学术创新角度来看,其意义在于:一方面是打破过去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忽视地方研究的偏向,并将地方研究提升到学科研究的重要位置;另一方面是打破以往学科研究偏重于基础研究而忽略应用研究的偏向,提升应用研究在学科研究中的地位;再一方面是打破以往研究偏重于普遍性研究而忽略特殊性研究偏向,在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上强调了特殊性价值意义。由此可见,地方学兴起与学科转型、学术转向、学术思潮发展趋向不无关联,强化地方研究、应用研究、特殊性研究是学科学术发展大趋势。桂学立足于构建广西地方学学科,就必须把握好这一大趋势,明晰桂学学科性质特征,确立桂学的学科定位。

桂学的地方学学科性质毋庸置疑,关键在于这一地方学与其他地方学有何区别,也就是说学科有何特性特征。如徽学,非常明显的特征在于以徽商、徽派建筑、徽学学派为代表的徽文化特质的凸显;藏学则以藏传佛教为中心构建藏文化系统,既具有地方学研究意义,又具有民族学研究意义;蜀学以三星堆史前文化与三国时期三分天下的蜀文化研究着称于世;楚学以先秦时期无论春秋五霸还是战国七雄的楚国文化及其曾乙侯编钟研究与屈原研究驰名中外,呈现楚文化绚烂浪漫的风采;湘学以宋明理学研究形成学说、学帕特点,成为湖湘文化的标志;等等。这些地方学研究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形成学科特性特征,不仅区别于其他地方学,而且在于找准自身定位。桂学立足之根、立身之本、立命之魂自然在于广西本土,关键在于必须找准其特质、特性、特征,找准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与特殊性的文化表征符号。从广西所处区位优势与特色来看,沿边、沿海、沿江的南疆地区与南方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区的特征与优势显着,基于这一特定地域所表现的文化特质、特性、特征也十分明显。“沿边”所构成的中越国际关系及其跨境交往交流形成以镇南关—睦南关—友谊关历史变迁的边关文化特色;“沿海”所构成的以“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为中心的北部湾海洋文化特色;“沿江”所构成以珠江—西江流域、以灵渠连接漓江与湘江进而贯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流域文化特色;“少数民族地区”所构成多民族聚居的丰富多彩的南方民族特色。抓住这四个支点,找准其文化表征符号,构建桂学地方学特质、特性、特征也就理所当然了。

(二)桂学的地方学研究特征

桂学的地方学学科性质决定其特征,具体表现为五个主要特征。

其一,地方性特征。这一方面从其所在地的自然地理特点呈现出来,包括天文气候、水文流域、地文地貌、生物生态等自然环境特征;另一方面从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当地人文地理特点呈现出来,包括历史文化、人性气质、风土人情、民族群落、地方习俗等人文社会特征;再一方面是从相邻地区与相关地区的比较中呈现出地方性特征。桂学的地方性学科特征基于所在地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征基础上,主要从其研究对象、研究资源、研究内容的地方性以及最终达到应用于地方、服务于地方、作用于地方的目的性呈现出来。当然,并不排斥地方性研究的学科、学术、理论研究价值意义,以及地方性所蕴含的特殊性与普遍性辩证统一的意义及其所产生的超越地方性的更为扩大深远的意义,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强化了地方性特征,使之成为地方学的显着特征,或者说标志性特征。

其二,开放性特征。开放性不仅仅表现为改革开放时代必须具备的现代观念与时代精神,当然这对于从当下正在崛起中的桂学而言非常重要;而且在于桂学所在地的广西具有沿边、沿海、沿江的区位优势所决定。沿边既是对于一定的地域空间边界、交界的限定与区隔,又提供一定的跨界、跨境交流的对外开放空间,广西沿边的中越关系及其东南亚邻国关系将广西推向国际关系前沿;沿海所面临的宽阔无垠的海洋更是一个面向世界开放的通道,广西合浦早在汉代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当下北部湾大开发风生水起、千帆竞发,广西成为中国—东盟合作的对外窗口,也成为国家海洋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区域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沿江的广西西江流域贯通多省,自秦始皇修筑灵渠,连接漓江与湘江以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就意味着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交流融合的岭南文化及其广西各民族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凝聚性所在。由此可见,开放性表征出广西精神,桂学应该具有表征广西精神的开放性特征。

其三,综合性特征。将桂学视为地方学的“学科群”与“综合学科”着重于从学科特点角度明晰其学科性质。“学科群”所指一方面认定分门别类的多学科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旨在强调科学研究与专业研究的学科化倾向;另一方面以“学科群”说明分门别类的多学科之间关联,旨在强调各学科研究的系统性、结构性与综合性,由此提供资源整合、结构优化、优势互补、成果集成的学科基础和条件。由此可见,桂学“学科群”体现出学科综合性特征。“综合学科”所指桂学又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大凡地方学均为综合性学科,不可能是单一学科,而是综合各学科整合为地方学学科。但其综合性特征并非仅仅于此,而在于倡导跨学科综合研究方向,即多维立体的全方位整体研究方向,构成整体研究、系统研究、综合研究的综合学科,由此形成桂学的综合性特征。

其四,民族性特征。桂学立足于广西本土,广西是南方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拥有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壮族,以及瑶、苗、侗等11个世居广西的本土少数民族,因此,广西人文最为重要与最为显着的特征是民族性。广西历来被中央政府表彰为“民族团结典范”,广西民族贡献与民族特色也为全国人民所认同,故而广西相应于“文化强国”战略提出“民族文化强区”决策,这正是广西优势与特色所在。广西民族学研究及其壮学、瑶学、苗学、侗学等少数民族研究,也是广西学界的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在学界具有明显的影响力与显着地位。因此,桂学不仅需要夯实其民族学研究基础,而且必须确立民族学研究重点,着重于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以此强化桂学的民族性特征,由此形成桂学研究特色,既有别于其他地方学,又更有利于提升自身优势与品质。

其五,国际性特征。将桂学的学科特征确定为国际性是否切合实际,这无疑存在一些分歧与质疑。如果说作为桂学奋斗目标及其发展方向,尚且说得过去;如果说作为桂学研究视野、视域及视角,也还有些道理;如果说当今“全球化”、“信息化”、“地球村”背景下,任何角落都会成为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言说话语都不可避免地打上“国际性”烙印,也无可辩驳。从这一角度而言,桂学应该具有国际性特征理所当然。但更为重要的是,广西地缘优势与区域战略位置决定其国际性特征:一方面广西沿边、沿海、沿江的地缘特征显然具有国际性;另一方面北部湾海洋文化特征明显带有国际性;再一方面广西作为中国—东盟的桥头堡,建立起国际合作与跨文化交流关系。广西区域文化发展趋向也具有国际性特征:一是历史上广西合浦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的窗口;二是近代社会广西北海是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大型海港口岸之一,保存大量中西合璧的建筑群及其跨文化交流融合的痕迹,使之成为中国近代社会及其近代文化的缩影;三是北部湾大开发推动广西实施海洋文化建设战略,促进广西文化研究重点“从山到海”的战略发展与战略转移,无疑赋予其更为明显的国际性色彩;四是广西长期以来精心打造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节庆文化品牌,使之成为世界民歌眷恋之乡,各国民歌荟萃之地,也使广西作为歌仙刘三姐故乡增添了国际性光彩;五是桂林为山水甲天下的世界旅游名城,现正在打造国际旅游胜地,具有享誉中外的世界性与国际性;六是广西壮学、瑶学、苗学、侗学等少数民族研究,客家文化研究、移民文化研究、海外华侨研究,以及越南及其东盟研究早已具有海外传播力及其国际影响力,并建立起与海外学界合作、协作机制,等等。由此可见,桂学具有国际性特征也就不难理解。

(三)桂学的学科定位

通过以上对桂学性质特征的分析,也就明确桂学的学科定位了。学科定位主要有三个观测点:一是学科性质定位。总结性概括而言,桂学是广西历史文化研究的学科、学术、学说、学问、学派,是广西文化学术总称的地方之学,是广西地方学学科群及其综合性学科。二是学科对象范围定位。总结性概括而言,桂学研究对象确立以广西历史文化为圆心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内圈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外圈的基本范围与内容构成的定位。三是学科研究方向目标的定位。总结性概括而言,桂学研究方向目标首先是学术性定位,明确桂学学科的专业性与学术性,确立桂学研究的学术价值取向及其学术原则、学术标准与学术精神,坚定不移地追求学术创新与学术价值;其次是应用性定位,“学术”无论理解为“学之术”还是“学与术”,其实都应包含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应用、学问与技术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学以致用的道理,因此,学术研究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人所用、为社会所用、为实践所用,应该努力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实践应用效果;再次是地方性定位,地方学研究地方性问题,再回到地方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地方学服务于地方社会、推动地方社会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方向。桂学名之为“桂”就应该以“学”服务、作用、影响于“桂”,使之真正成为“桂”之“学”。

综上所述,桂学作为地方学学科建立与构建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术自觉与学术自信的重要标志。广西学界近年来对桂学概念含义及其内涵外延的辨析,对桂学研究对象、范围、内容的讨论,对桂学学科要素构成、性质、特征及其定位的分析,都构成桂学元研究及其理论研究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桂学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尽管桂学学科理论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初步建构起桂学学科体系框架,但桂学学科建设之路艰难而漫长,还需学界继续努力,共同构筑桂学高楼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