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求恩”在非洲的日子
——广州军区援赞比亚军医组纪实
微笑着面对危险
2004年7月10日,午饭时分,值班黑人护士跑来喊:“快!快!门诊有一鼻腔大出血病人,已经休克,请马上去抢救!”刘阳云医生立即放下饭碗直奔门诊。原来这是一个鼻骨开放性骨折病人,鼻背动脉断裂,鼻腔黏膜撕裂,出血非常凶猛,需立即手术。可周末手术室没人上班。门诊护士相当体谅地说:“如果这里不能处理,可转到别的医院,不管有什么严重后果,都与你无关!”看到病人血肉模糊的脸,看到那正汩汩流出的鲜血,刘医生二话没说,在吩咐护士去找手套与口罩的同时就在门诊的躺椅上开始了手术。手术中,病人打了一个喷嚏,血和鼻涕喷到了刘阳云的脸上、身上,白大褂成了“血染的战袍”,而此时刘阳云脸上连最起码的防护设备——口罩都没有。
尽管嘴唇、脸上、衣服上全是血,尽管他当时也很紧张,但还是镇定地把病号处理完后才到水龙头下去冲洗。因为他清楚,医生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处变不惊,如果他紧张,病人会比他更紧张,出血就会更厉害。这不仅对控制病情不利,而且有损中国军医形象,一直在场的黑人护士事后对刘医生发出了由衷赞叹!
由于耳鼻喉科专业的特殊性,刘阳云必须每天都要和病人的唾液、血液、脓液与鼻涕等打交道。在这些液体中,也许含有大量的艾滋病、肝炎、结核及其它不知名的病毒。没有手套,没有口罩,每次用手将病人的舌头往外拉时,每次吸着从病人口腔里呼出的带有无数未知病毒的气体时,尽管心中有种种不适,但他从不因此而降低自己为病人服务的质量和医疗道德,从不因此而敷衍及搪塞病人!
队长曾昆仑也曾经成为意外受害者。一次,他刚刚为一位患者结束治疗,正准备擦拭用过的银针时,那位系好鞋带起身准备离开的患者一不小心正好撞在了他的胳膊上,那根刚刚扎完病人的针灸针立刻刺进了曾大夫的手掌。他当时所能做的也只是把伤口附近的血尽量都挤出来,然后用酒精局部消毒,他说:“如果这根针上真有病毒的话,就靠自身的免疫力去抵御吧。”
在他们心中,病人第一,中国军医的形象第一,决不能因为害怕被感染而拒绝诊疗病人,影响中国的形象,影响中国军人的形象,影响中国军医的形象!
时髦的“DIY一族”
军医组所在的麦纳索科医院是赞比亚三军总医院,但规模仅相当于国内一般的乡镇卫生院,经费严重不足,条件相当简陋,一些最基本最常用的器械和药品都得不到保障。很多时候做手术时,队员们不得不将用过的一次性口罩和帽子从垃圾桶中捡出来,用微波炉消毒后接着再用。
儿科医生邹纬戏谑道:“在这里做儿科医生就和当初我爷爷做郎中一样,不同的是,也许最没钱的病人也会照我爷爷开的处方自己到山上挖几味草药;而我开出的处方,几天后病人会带着它原封不动地回来,同时带给我淡淡一句:没有。可能没有药,也可能没有钱,很多时候也许是两者都没有。”
队员们并不因为“没有”而中止工作,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单器材,保证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他们成为当今时髦的“DIY一族(Doityourself自己动手)。”
没有压舌板,刘阳云医生自己削制小木条、竹筷制作;没有凡士林纱条,将纱布剪开,涂上凡士林代替;没有鼻骨复位钳,用枪状镊套上输液管代替。没有灌肠仪器,放射科医生李大创用保温瓶制作了一个,并新开展气钡灌肠检查。
医院除眼科是与赞方医生共同工作外,其余所有医生都须独当一面,专业内一切工作由自己亲自完成。从手术病人入院那一刻起,办理住院手续、各种术前准备、病情观察与病程记录等等工作都必须亲力亲为。刘阳云及妇产科医生刘新都曾有过到外院借手术器械的经历。
播撒友谊的使者
虽实行免费医疗服务,但因药物短缺而使免费服务变得十分有限,很多病人需要自己掏钱外购药品。而针灸和手术治疗对药物的依赖相对较少,因此成为赞比亚人的首选。
队长曾昆仑针灸技术高超,技巧娴熟,治疗效果十分显著,为此针灸科总是门庭若市。凡接受过他治疗的人,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还是不名一文的贫民,本地人还是外国人,都对针灸的神奇和曾昆仑高超的医术、良好的医德赞不绝口。
一位25岁的女中士因患“面神经炎”而致右眼不能闭合,讲话流口水,口角严重歪斜,爱美的她面对这样一张丑陋的脸,痛不欲生,哭着希望曾昆仑能帮她治好。经两个疗程针灸治疗后,病人恢复了原本美丽对称的脸,感激万分。一位在赞比亚做贸易的印度商人,许诺高薪请曾昆仑出诊,被婉言谢绝,他把在卢萨卡开诊所的华人医师介绍给了他。商人对曾医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中国军人不为金钱所动的品格极为敬佩,伸出拇指说“中国军人,太伟大了!”
2004年9月23日,一病人前来就诊,他左侧脸颊渐进性隆起,比右侧高出约3-4厘米,整个脸的轮廓严重变形、错位。按照临床诊疗常规,刘阳云让病人去做CT检查,以了解肿物的范围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但病人一去没了消息。11月8日,病人再次就诊,却什么也没做。原来CT的费用是200美元,病人根本拿不出这笔钱,一进门病人就握住刘医生的手:“请您一定想办法救救我!救救我的家!”医院院长助理得知情况后,与刘医生商量,“如果您不能为他做手术的话,那他就只有抱病终生了!”从医疗常规来说,术前准备确实是不充分的,如果贸然手术,需要承担的风险可想而知。可看到病人绝望和院长助理那充满期待的眼神,刘医生决定为病人实施手术。术后病人恢复良好。出院时,病人拉着刘医生的手高兴地说,“谢谢您救了我,也救了我的家,您不仅恢复了我的面容,也恢复了我做人的尊严!”
作为军医组在赞比亚的最高领导,中国驻赞武官王志勇大校对自己的手下非常满意。在每次与赞方高级军官的接触中,听着他们对中国军医们的高度评价,这位威严的中国武官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中国军医们在如此简陋与恶劣的环境中,承受着常人根本无法承受的巨大的心理压力,履行着医生的神圣职责。面对生死,没有后悔,没有退缩,勇往直前,圆满地完成了祖国和人民所赋予的各项使命。
“他们以良好的素质、崇高的敬业精神和精湛的医术为祖国和我军赢得了荣誉,无愧于军人的称号。”王志勇武官由衷地赞叹。
每天,拥挤在中国军医诊室门口的患者都在默默地证实着中国军医的价值。刘新谈到在赞比亚工作的最大感受时说:“这里该做的事情太多了,但因为目前这里医疗条件的限制,想做的事情总是做不到,我们心里着急呀,觉得非常遗憾。”“每一次,我们都为中国医生的离开而沮丧。”麦纳索科的代理院长卡松古上校总是对军医组说,“中国医疗队带来了非常专业的技术和感人的故事,我真希望他们能够永远留在这里……”
短评:为援赞医疗队的“窗口”形象叫好
屈指算来,广州军区医疗队代表国家医疗队援助赞比亚,迄今已近400天。在这近400个日日夜夜里,医疗队员们立足现有条件,克服诸多困难,严格自律,忘我工作。在帮助赞比亚人民医治疾病的同时,通过自己的言行成为传播文明的使者,为加深中赞两国、两军的友谊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他们的出色表现,受到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甚至在赞外国人的称赞。
然而,医疗队员们之所以能卓有成效地工作,靠的是什么?动力源何在?……追根溯源,是医疗队员们强烈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进一步说,是他们的“窗口”形象!因为他们深知自己的言谈举止、医德医风,都是赞比亚人民瞭望我军、我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窗口”;他们深知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因而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用青春和热血捍卫着赞比亚人民的生命健康。他们以过硬的素质、崇高的敬业精神和精湛的医术,为祖国、为我党我军赢得了荣誉。
(刊于2005年4月18日《解放军报》、4月26日《人民日报》、5月27日《战士报》四版整版、《政治指导员》第7期、《基层政治工作研究》第12期)
在紧张工作的背后……
——摘自军区援赞医疗队员们生活中的花絮
“中国人出生后就不死吗”
援赞医疗队员们在与赞比亚人的交往中发现,对方最不可理解的是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为什么一对夫妇只准生育一个孩子?”医疗队员经常碰到这样的问话。
“因为中国有13亿人,如果再不进行人口控制,就会引发诸如能源危机、食品短缺等灾难性后果!”
“天哪!13亿!我不能想象这个数字!难道中国人一生下来就不再死亡吗?”
据说,目前在赞比亚,每对夫妇生育5、6个小孩,一对夫妇生育10到20个小孩的也比较常见。医疗队曾到一个华侨开的农场参观,那里有名黑人雇员娶了两个老婆(赞比亚是一夫多妻制国家),生育14个小孩。可就是这样高的出生率,还是比不上死亡率。赞比亚目前人口仍呈下降趋势,平均寿命仅35岁。在他们看来,除非中国人从一出生就不再死亡,要不,每对夫妇只生一个小孩,怎么可能有那么多人呢!赞比亚人这样努力地繁衍,可人口总数还是有减少。因此,他们发出感叹,“中国人出生后就不死吗?”
“赞比亚逻辑!”
曾经一句客套话,一句无意的承诺,给刚到赞比亚的曾昆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在赞比亚官方举行的一次大型酒会上,曾队长与一位黑人随意聊天。当黑人看到曾队长的手表时,象发现新大陆一样叫了起来:“哦!太漂亮了!您能把这块表送给我吗?”
曾队长随口答道:“现在我自己要用,以后再说吧。”
“那就以后再说!”黑人愉快地回应道。
一个月后,曾队长正在上班,突然接到黑人打来的电话。对方显然很兴奋,“现在是以后了,我可以来拿那块表了吗?”听黑人的口气,好像是开玩笑,他也以玩笑的口气说:“表我正用着呢。”黑人说:“那你要注意好好保管,不要弄坏了!”听到这话,曾队长差点笑出声:“你就不要操心了,我会保管好的。”挂上电话,曾队长把这事讲给同事们听。几位在此工作多年的老同志告诉他,这位黑人可不是开玩笑的,是认真的。“在他的意识里,你的那块表已经属于他的了!”
“这是什么逻辑!”
“赞比亚逻辑!”大伙都笑了。
几天后,那位黑人又打电话来索表。无奈,曾队长只好把手表送给了他。
都是光头惹的“祸”
2004年12月,国内已是大雪纷飞,赞比亚却异常炎热。医疗队员虽从祖国南方“火炉”城市来,也感觉有点受不了。28日晚,翻译王高飞和厨师江维干脆理了光头,这下可凉快了!可令他们疑惑不解的是,所到之处,黑人们都指指点点,并表露出“同情”。医院里的两名黑人女工,看到他们也是悲伤的表情。
第四天,黑人女工实在忍不住了,背着厨师和翻译向医疗队其他队员,“他们俩都死了老婆?”问得大家面面相觑,“没有啊!”“没死老婆,他们为什么理了光头!”这一下,医疗队员们恍然大悟——原来,在赞比亚,只有死了老婆的人才剃光头!惹得医疗队员们哈哈大笑。如此一来,又轮到两个黑人女工面面相觑了!
(刊于2005年5月27日《战士报》四版整版的一部分)
党旗辉映团旗红
——76119部队党建带团建促创先争优活动纪实
创先争优热潮涌,党旗辉映团旗红。在创先争优活动中,76119部队坚持党建带团建,把共青团带在一起抓,融为一体建,使共青团的工作开展得红红火火,有力地推动了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
上不给位子,下就撂担子——
让团组织坚强起来
3月底,该部警卫勤务一连准备召开党支部委员会议,其中一项议题是讨论第二季度党员发展对象。然而,该连团支部在推荐党员发展对象时,自己拿不出意见,却让党支部“点将”,这让在连队蹲点指导工作的该部政委谢守平感到纳闷。推荐党员发展对象是团支部的职责,为什么要请示党支部呢?谢政委调查后发现,部分基层单位对团组织建设不够重视,认为党的工作是“大头”,团的工作是“小头”,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关键在于抓好党支部建设,只要把党的工作做好了,团的工作也就自然上去了。部分团支部缺乏独立开展工作的意识,依附心理较强,有些本属职权范围内决定的事情,不能自行处理,事事请示,造成工作被动。
基层党组织的创争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团组织建设却成了“盲区”。这引起党委“一班人”的深思。常委会上,大家统一了认识:团是党的助手,但不是机械的助手;团组织是群众组织,但不是松散组织。创争活动中要落实党建带团建的要求,做到“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充分发挥团组织在创争活动中的生力军作用。